摘要:新冠肺炎疫情引發的全球公共衛生危機成為當前國際輿論場的焦點,中國多層面全力抗疫贏得國際社會廣泛支持和贊賞。與此同時,美西方基于意識形態偏見和國際競爭考慮,對中國抗疫舉措進行政治化、標簽化和污名化,對中國國家形象造成一定沖擊和影響。在這場“疫情輿論戰”中,公共外交的重要意義更加凸顯。為此,在深入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基礎上,中國可促進多主體多領域全球合作,著力講好抗擊疫情的故事,在維護好國家形象的同時,引領國際社會攜手合作抗疫。
本文源自當代世界,2020(05):11-17.《當代世界》作為全國社科類核心期刊,緊緊依靠中央外事部門,以各大院校、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為主要依托,拒絕粗淺表述,注重以獨特視角來權威解析世界焦點、深度剖析國際關系,傳播各國政治、經濟、社會、軍事、文化、生活信息。
作為國際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新冠肺炎疫情的發展變化受到國際社會高度關注,各國各地區的應對舉措與利弊得失頻登世界主流媒體頭版頭條,新冠肺炎疫情成為國際輿論高度聚焦的熱點話題。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過程中,中國上下眾志成城并積極推動疫情防控國際合作,得到國際社會高度評價和廣泛認可。與此同時,國際輿論場的多元化與復雜性也帶來了形形色色的“話語”博弈,特別是美西方部分主流媒體基于意識形態偏見,采用雙重標準報道中國抗疫舉措,甚至進行政治化、標簽化和污名化,給中國全力阻擊疫情帶來一定壓力與挑戰。在此背景下,中國繼續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不斷推動疫情防控國際合作,積極應對“疫情輿論戰”,推進公共外交新發展。
1、中國多層面全力抗疫贏得正向輿論效果
2020年1月下旬以來,圍繞新冠肺炎疫情的報道在國際涉華輿論同一層級話題中始終名列首位,成為一段時間以來影響中國國家形象和國際輿論環境的重要事件。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中國政府和民間通力配合,堅決打贏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各條戰線上涌現出的抗疫英雄及其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犧牲,成為展現中國國家形象與中國精神的重要內容。當前,中國各層面的抗疫斗爭成為國際輿論的焦點話題。
第一,稱贊中國決心堅定、多措并舉,擁有戰勝疫情的能力和資源。面對來勢洶洶的新冠肺炎疫情,習近平同志親自指揮,全國上下采取最全面、最嚴格、最徹底的防控舉措,齊心協力同疫情展開頑強斗爭,得到國際社會的充分肯定。中國—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專家考察組外方組長、世界衛生組織總干事高級顧問布魯斯·艾爾沃德于2月24日在結束來華考察后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充分肯定中國防疫抗疫的工作舉措與成效,引起國際輿論廣泛關注。其中,艾爾沃德有關“世界尚未為抗擊疫情做好準備”“中國推出可能是史上最具雄心、也是最靈活的防控舉措”“中國采取最古老的傳染病控制戰略之一”等表述內容被外國主流媒體集中轉引轉載。中國在抗擊疫情斗爭中展現的堅定意志、采取的綜合措施、付出的不懈努力,特別是穩定經濟、調配資源和人員馳援等“非常舉措”更是被國際輿論視為贏得這場抗疫戰爭的重要能力和資本。美國《外交》雜志刊發評論文章稱,中國共產黨擁有充足的手段和完備的機制,確保危機時期能夠最大限度地調動各種資源。德國《世界報》援引貝塔斯曼基金會中國和亞太地區高級專家伯恩哈德·巴爾奇的觀點指出,中國共產黨提供了強大制度保障,確保調動大量人力物力的措施能夠在全國范圍內實施。[1]但同時,危機早期治理問題、公共衛生治理體系尚不完善以及應急儲備不足等問題,也成為境外輿論關注焦點之一,國際輿論普遍將上述問題視為對一個國家治理能力和社會適應力的重大考驗。隨著國內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于4月17日訂正當地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數和死亡病例數,此舉是國際通行做法,及時回應了外方相關關切。世界衛生組織大流行病專家瑪麗亞·范·科霍夫呼吁其他國家也對疫情造成的實際病亡人數進行訂正。美聯社指出,這一數據調整凸顯中國在面對前所未有的公共衛生危機時,正在努力確保真實病亡人數統計準確。[2]
第二,贊賞中國上下一心、有條不紊,擁有戰勝疫情的力量和韌性。3月24日,習近平在同波蘭總統杜達通電話時強調:“戰勝這次疫情,給我們力量和信心的是中國人民。”[3]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全中國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黨員干部群眾積極參與抗疫所展現出的斗爭精神給外界留下深刻印象。
奮戰在一線的醫護人員、社區工作人員、應急工程建設者和后勤保障人員,成為國際輿論關注中國抗擊疫情的又一視角。一批又一批“白衣戰士”主動請纓奔赴疫區開展支援、快遞小哥自發為群眾提供生活補給、志愿者司機疏解通勤困境、建筑工人不分晝夜趕建火神山和雷神山兩座醫院以及廣大志愿者協助社區隔離防疫工作等,這場戰疫中的“逆行英雄”成為外媒涉華報道中生動鮮活的“中國故事”。國際組織和多國政要紛紛表示,“中國人民戰勝疫情的決心和韌性令人敬佩。”俄羅斯戰略文化基金會文章表示,“中國國家總體運行有條不紊,民眾組織水平很高,充分反映出中國共產黨超強的組織動員能力。”[4]
與此同時,居家隔離群眾、方艙醫院觀察治療者的樂觀堅強以及海內外華人華僑的精神風貌與積極捐助行動,也勾勒出疫情防控期間“中國人”的畫像。國際輿論注意到,中國無數普通民眾紛紛通過各種渠道向患者和為阻止病毒傳播而不懈努力的人們鼓氣加油。美國國防部前副部長、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總裁何慕理表示,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關鍵時期,中國政府應對措施積極有效,中國人民全力配合,令人贊賞。[5]
第三,關注中國內外兼修、團結協作,擁有合作抗疫的情懷和擔當。新冠肺炎疫情不僅是全球化背景下人類社會面臨的一次重大公共衛生安全事件,也是對當前全球治理體系和各國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這已經成為國際輿論場的共識。隨著疫情在全球呈現多點暴發和擴散態勢,加強國際合作、共同抗擊疫情成為當務之急。在國內疫情防控形勢取得階段性成效的同時,中國積極開展對外援助,為受疫情影響嚴重的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中國政府、企業和民間社會組織等不同層面的抗疫支援行動受到國際社會高度關注。
總體看來,在國際層面,彰顯中國負責任大國擔當的輿論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一是中國主動同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社會開展合作和信息交流,分享研究成果和經驗做法,為阻止疫情在全球蔓延作出貢獻,獲得國際機構和相關國際人士的充分肯定。二是中國向部分國家派出專業醫療隊提供援助,捐贈大量醫療防護設備,展現大國擔當的良好形象。這不僅給國外民眾留下深刻印象,而且一段時間內在海外社交媒體上出現“刷屏”現象。三是疫情暴發后,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中國國有企業在保證項目正常運轉的同時,主動承擔企業社會責任,積極制定相關預案,嚴格執行防控舉措,嚴防向項目所在國輸出病例。四是中國民營企業等向疫情國家捐贈急需的醫療物資及衛生防疫用品,推動“健康絲綢之路”理念更加深入人心。菲律賓金磚國家戰略研究智庫創始人赫爾曼·勞雷爾在菲律賓通訊社撰文指出,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凸顯中國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重要性。開放合作模式有助于全球集中精力,共同應對包括流行病在內的現有威脅,這也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題中之義。[6]俄羅斯人民友誼大學副教授季莫費耶夫也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威脅全球衛生安全,這讓人們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證實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真正符合世界各國的需求。
2、偏見與“雙標”導致西方輿論中的中國形象失真
在付出巨大努力、作出巨大犧牲后,中國贏得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生產生活秩序加快恢復的局面。但在此過程中,針對中國的各種負面論調也在國際輿論場發酵,并呈現更加錯綜復雜的態勢。特別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部分主流媒體基于偏見與“雙標”興風作浪,針對中國抗疫舉措,炮制各種論調,進行政治化、標簽化和污名化,對中國的國際形象造成一定沖擊和影響。
第一,政治化中國抗疫,沿襲意識形態之偏。新冠肺炎疫情出現以來,中國始終將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在抗擊疫情方面取得積極成效,為遏制病毒在世界范圍內傳播做出了重要貢獻。但是,美西方部分主流媒體的報道敘事,未能全面展現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的抗疫舉措及有效做法,而是較多采用帶有意識形態偏見的狹隘觀點。
美西方政客和部分媒體一方面妄稱中國分享抗疫經驗、呼吁全球攜手抗疫是在搞所謂的“形象宣傳”;另一方面無端指責中國借對外援助抗疫擴大地緣政治影響,并夸大疫情對“一帶一路”建設的影響。美國部分媒體一方面鼓吹“中美脫鉤”“中西脫鉤”,妄圖煽動其他西方國家放棄與中國開展合作;另一方面詆毀和貶低“中國制度”“中國模式”,試圖強化西方價值觀的“優越感”,《紐約時報》對中國和意大利“封城”舉措截然不同的“雙標”報道就淋漓盡致地體現了這一點。除此之外,美西方輿論還將中國采取的相關嚴控舉措誣稱為“史上規模最大的社會控制運動之一”,將社區管理舉措稱為“懲罰性行動和強制性做法”,將中國強大的動員能力扭曲成“褻瀆人權”;將世界衛生組織對中國抗疫努力的充分肯定污蔑為“中國授意為之”。
涉華報道的負面傾向緣自美西方蓄意將疫情問題政治化。基于根深蒂固的意識形態偏見,部分外國媒體對中國國家政治制度及治理體系進行抹黑,不僅否定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的抗疫行動與所作貢獻,對中國國家形象造成一定損害,而且其在報道中宣揚的所謂“政治正確”也加深了西方民眾對中國的偏見。此外,部分媒體沉溺于“制度之爭”的喧擾也使得一些國家錯過了疫情防控的關鍵期,對全球攜手共同抗疫造成了諸多不利影響。
第二,標簽化中國抗疫,凸顯議題設置之手。隨著美國總統特朗普在推特發文稱新冠病毒為“中國病毒”,全球輿論嘩然,相關話題一時占據全球各大媒體頭條并引發中美激烈交鋒,各種涉華負面論調交替出現。總體看,3月份中國面臨美西方輿論的超高壓態勢,進入4月份批評質疑聲音相對趨緩,4月底漸從美歐“合唱”轉為部分美西方政要的“獨唱”。
從意圖上看,所謂“中國病毒論”“中國擔責論”“中國賠償論”等屬于第一類,意在“甩鍋”中國;所謂“虛假宣傳論”“借疫獲利論”“中國產品問題論”等屬于第二類,意在抹黑中國;所謂“經濟難以復蘇論”“政策難以平衡論”“中美脫鉤論”等屬于第三類,意在“唱衰”中國。
圖12020年3月1日—4月10日涉及中國抗疫負面論調的報道熱度趨勢
資料說明:筆者根據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數據繪制
從趨勢上看,如圖1所示,“中國病毒論”“中國擔責論”“虛假宣傳論”三種論調在3月1日后熱度持續上升,在中國于3月19日宣布新增本土確診病例和疑似病例首次實現零報告當天達到峰值。此后三種論調呈現明顯下降趨勢,特別是3月27日中美兩國元首就疫情問題通電話和4月8日武漢“解封”,對平息負面輿論起到了積極作用。此外,“中國賠償論”和“借疫獲利論”則較長時間內處于底部震蕩態勢,反映出盡管一些西方主流媒體反復帶頭炒作相關話題,但輿情熱度并未跟進。美西方媒體給中國貼標簽的行為,不僅成為一系列“陰謀論”的溫床,無益于各國民眾客觀認識并有效防控疫情,而且加深了中外民眾間的隔閡和猜忌,在一段時間內對中國國家形象造成直接沖擊與不利影響。
第三,污名化中國抗疫,折射自身應對之困。疫情突如其來,中國通過實施強有力的抗疫舉措有效控制住疫情,美歐國家卻相繼淪陷并逐漸失控。疫情應對不力以及由此衍生的各種政治經濟社會問題令美西方政府備受民眾詬病,部分政客出于謀取關注、轉移視線、掩蓋矛盾、推卸責任等目的,公然向中國“甩鍋”,利用疫情污名化中國,企圖使中國成為其施政不力的替罪羊、國內矛盾的輸出地和國際輿論的活靶子。部分西方媒體非但不客觀批評以正視聽,甚至還推波助瀾、顛倒黑白,未能有效引導本國政府和民眾正視疫情發展并及時采取應對舉措。由此可見,中國在抗擊疫情方面的付出與犧牲,卻被某些國家政客別有用心地做文章,以轉移其內部矛盾和進行黨派斗爭。著眼“后疫情時代”,美西方更是不愿看到中國通過有力應對疫情進一步擴大自身全球影響力。
借疫情進行污名化的報道只會引起不同國家和民族間的排斥與沖突。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再次挑起了西方社會內部長期存在的種族主義與排外主義情緒,給中國民眾以及全球華人形象帶來嚴重負面影響。特別是在確認病毒存在“人傳人”情況以及境外發現確診病例后的一段時間內,海外多地出現較大規模恐慌情緒,中國游客和海外華人成為矛頭所指,激化了長期存在的種族偏見和反華情緒。在境外網絡社交媒體平臺上,丑化、諷刺和指責中國人飲食習慣的各種推文迅速傳播;美國部分媒體近期又借中國國內涉非在華公民防疫問題挑唆中非關系,污蔑中國進行“排外”并對非采取“種族主義”做法,挑動部分非洲國家官方和民間的非理性情緒。從近期國際輿論環境看,所謂“種族歧視”與污名化已在短時間內成為中國構建國家形象的絆腳石。
3、“疫情輿論戰”下推動中國公共外交新發展的舉措
2013年10月,習近平在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要著力加強對周邊國家的宣傳工作、公共外交、民間外交、人文交流,廣交朋友,廣結善緣,把中國夢同周邊各國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愿望、同地區發展前景對接起來,讓命運共同體意識在周邊國家落地生根。”[7]通過開展公共外交,“可以更直接、更廣泛地面對外國公眾,從而更有效地增強本國的文化吸引力和政治影響力,改善國際輿論環境,維護國家利益,表達真實的國家形象”。[8]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性蔓延,沒有一個國家可以獨善其身。各國應對此次突發災難的反應隨著疫情形勢變化進入全球關注視野,公共外交的重要意義更加凸顯。特別是在主流媒體傳播力依然處于“西強我弱”的背景下,在西方國家把控國際輿論仍陷意識形態窠臼的場域中,在全球民眾價值觀紛繁復雜的情境下,如何講好中國抗疫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最大限度謀求價值認同,成為中國圍繞疫情開展公共外交的重要目標。
第一,攜手抗疫,深入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鮮明標志。新冠肺炎疫情對世界各國人民的生命健康產生重大影響,加強疫情防控國際合作是發揮中國負責任大國作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體現。面對重大傳染性疾病這一全人類的敵人,國際社會最需要的是堅定信心、齊心協力、團結應對。疫情暴發不分民族、不分地區、不分國家,對于疫情何時能夠結束、全球經濟社會何時步入正軌的疑問,“全球疫情取決于控制得最差的國家,不取決于哪個國家控制最好、最早”做出了最好的回答。
應對此次疫情不應互相推諉指責,而是需要全人類團結協作,這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論內核高度契合。從近期輿論反應看,越來越多的國外智庫機構、專家學者建議全球采取務實行動,對快速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作出協調一致的應對。對于中國而言,圍繞影響全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大議題,需要在互動交往、對外援助中遵循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也需要在國際傳播和對外宣介的議題設置中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體而言,一是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維護多邊主義理念和原則,以共同協商的方式解決爭端與矛盾,在全球防疫實踐中不斷完善全球治理機制。二是堅持生命至上、人民至上原則,堅持以各國實際和現實需要為依據開展國際合作與對外援助,不因意識形態、社會制度的異同而有所偏頗,盡己所能,守望相助。三是面對推諉卸責、罔顧事實、散播仇恨的“甩鍋”把戲,展現負責任大國的態度與擔當,引領國際社會攜手合作抗疫。
第二,交流互助,促進多主體多領域全球合作。疫情在全球暴發后,中國政府和民間社會組織等公共外交主體積極援助他國共同抗疫,中國采取的負責任大國行動有目共睹。截至4月10日,中國政府已經或正在向127個國家和4個國際組織提供包括醫用口罩、防護服、檢測試劑盒等在內的物資援助,累計向11國派出13批醫療專家組,同150多個國家以及國際組織舉行了70多場專家視頻會。中國地方政府、企業和民間團體也向100多個國家和地區以及國際組織捐贈了醫療物資。[9]此外,4月23日,中國還宣布,決定在前期向世界衛生組織捐款2000萬美元現匯的基礎上,追加3000萬美元捐款,用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
下一階段如何有效影響國際輿論、爭取國際社會理解支持、推動建構新時代中國良好的國家形象,既是中國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內容,也是中國負責和參與對外交往的組織、群體以及個體都要面臨的重大課題。總體來說,解決這一難題的有效途徑是,通過促進多主體、多領域的國際合作,加深互信、建立平臺、協調行動、共同戰勝疫情。一要繼續堅定支持世界衛生組織在全球抗疫中發揮領導作用,主動加強與世界衛生組織的溝通交流,呼吁各國充分開展交流和對話,平等地進行互助和合作。二要積極開展國際科研攻關,在溯源、檢測、診斷、有效藥物和疫苗研發等方面全方位展開合作,加強與各國專家和科研人員的成果及資源共享,及時提出有效應對之策。三要攜手促進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疫情防控取得成效,通過各種渠道和方式提供醫療物資援助,聯合專業人士增加指導公眾遠離病毒的必要信息供給。
第三,以人為本,講好抗擊疫情的鮮活故事。習近平指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爭取外國民眾的民心與民意是公共外交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中國政府和人民防疫抗疫采取的有力措施、取得的顯著成效、作出的國際貢獻以及其中涌現的許多感人事例,為講好中國故事、拉近民心距離提供了生動鮮活的素材,為樹立并提升良好的國家形象創造了有利條件。中國人民與世界人民共同應對疫情的動人故事,也是成功開展公共外交的有效素材。
在此背景下,要以點帶面講好中國的“戰疫故事”,讓每一個有血有肉的故事成為展現中國制度優勢和國家治理能力的有力支撐點。例如,中國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首位,全力救治確診患者,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就是最好的公共外交實例;中國民眾為抗擊疫情積極配合“封城閉戶”的隔離規定、全國醫護人員奮勇馳援武漢等實例,正是中華民族集體主義價值觀的良好詮釋;中國向曾在汶川大地震時給予中國援助的意大利和雙邊關系緊密的巴基斯坦、塞爾維亞等國派遣醫療隊、捐贈醫療物資等,以及向國外友城加倍贈還口罩等防疫物資,凸顯了“知恩圖報”“雪中送炭”等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義利觀”等。此外,還可以更多被援助國家民眾的視角,通過他們的分享與講述,向世界更好地宣介中外合力抗疫的故事。
4、結語
新冠肺炎疫情作為全球性的“黑天鵝”事件,不僅是人類社會面臨的一次重大公共衛生安全事件,也是當今全球治理體系和世界各國需要共同面對的一次重大挑戰,對中國而言更是國家治理能力和公共外交面臨的一次重要考驗。疫情暴發以來,中國針對疫情防控采取的一系列舉措成為全球輿論焦點,向國際社會提供的大量醫療物資援助以及支持各方共同抗疫的努力有目共睹,對外展現了負責任大國的形象與擔當。在此期間,國際輿論場中的各種“亂象”更是凸顯了公共外交的重要性,中國從官方到民間的抗疫努力與取得的重要成效,成為直面國際輿論生態的重要公共外交實踐。
疫情危機過后,不同國家、不同領域、不同層面的公共外交必將展現出新的面貌。對中國而言,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彰顯負責任大國擔當、講好抗擊疫情故事,將成為自身參與全球治理、推進公共外交、塑造良好國家形象的重要維度。同時也應看到,國際輿論場對“后疫情時代”的國家間交往及全球化走向態度相對悲觀,針對中國的各種污名化言行及錯誤觀點或將長期存在。隨著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不僅在全球角色與形象塑造層面迫切需要公共外交的積極助力,而且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中國理念傳播同樣需要廣泛的公共外交實踐。為此,中國各領域、各層次的行為體都需要進一步提升公共外交意識與能力,不斷豐富和參與公共外交實踐,為中國塑造良好國家形象和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營造更為有利的外部環境。
參考文獻:
[1]《對北京而言,最糟糕的情況是什么》.
[2]《“冰山一角”:國家病毒人數難以統計》.
[3]《習近平同波蘭總統杜達通電話》,.
[4]《冠狀病毒與中國——對國家和社會的壓力測試》,.
[5]《“中國為各國共抗疫情作出了重要貢獻”(患難見真情共同抗疫情)》,載《人民日報》,2020年3月10日,第3版.
[6]《世界應協力抗擊新冠肺炎病毒》.
[7]《習近平在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
[8]趙啟正:《由民間外交到公共外交》,載《外交評論》,2009年第5期,第2頁?
[9]《2020年4月10日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主持例行記者會》.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