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時任美國空軍司令部主管計劃與作戰的副參謀長助理約翰·A·沃登上校提出了“五環”理論模式,將攻擊對象看作為一個由指揮控制系統、必要物資、基礎設施、民眾和野戰部隊等“五環”目標組成的系統實施打擊。《孫子兵法》,又稱《孫武兵法》,是一部由春秋末期吳國將軍孫武所撰寫的兵書,該書著重論述了決定戰爭勝敗的基本因素,被譽為“兵經”,在世界軍事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本文擬從三個方面力求尋找以上兩種跨越2000多年的著名軍事理論在內在思想精髓上的共通點,探求在實際應用中的差異性,力求實事求是、學有所用、啟示他人。
本文源自《科學與技術》雜志堅持以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為宗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促進科學技術的繁榮和發展,促進科學技術的普及和推廣,促進科學技術人才的成長和提高,促進科學技術與經濟的結合,致力為讀者打造成一份學術性、知識性和動態性的雜志。
一、“五環理論”的提出及其主要內容
“五環”目標打擊理論提出的原因可以追溯到以色列在1982年的貝卡谷地的軍事行動。這次行動清楚地表明了航空兵對戰爭勝負的決定性影響。由于敏銳地洞察到這場戰爭所產生的影響,沃登重新提出了空襲理論。他在《戰略性空戰》一書中提出了一個強有力的論點,即“戰略性航空航天力量的實質在于打擊敵人的戰略重心。”沃登的理論描繪了一幅通過單獨使用空中力量實施外科手術式的打擊征服對手的藍圖,得到美國空軍界的大力支持。1995年,沃登將其理論匯集在《把敵人作為一個系統來打擊》一文中,予以公開發表。在文中他提出了關于空襲目標選擇的兩個重要觀點,即“重心在計劃工作中是重要的 ,突擊該點最有可能取得決定性的效果;指揮是真正的重心”,要通過打擊諸如指揮生產和基礎設施等目標,造成敵人癱瘓,以較小的代價獲取較大的勝利。沃登把其思想發展為用五個同心環(如下圖)來表示的理論。其中,指揮控制層處于中心環內,其他四個環分別是生產設施 基礎設施、民眾和野戰部隊。處在中心位置的為核心打擊目標。
“五環”目標打擊理論有三個基本要點:一是敵方國家領導層的意志決定著戰爭的進程。因此戰爭應以迫使敵方國家領導層意志屈服為目標,而不以消滅其軍事力量為目的,對敵方指揮控制環的打擊往往比打擊軍事目標有更好的作戰效果。二是在難于直接破壞敵方指揮制環時,應打擊與該環密切相關的其四個環內的目標,以該環內的目標對指揮環的影響程度來決定攻擊次序。因此,野戰部隊雖然處于最外的一環,但對其進行打擊往往被優先考慮。三是對敵方野戰部隊進行打擊時,計劃人員應將其看作是一個整體,要考慮他們之間的相互聯系和影響。
“五環”打擊理論為戰役計劃人員提供了選擇敵方目標的一種系統分析方法。美國近期發動的幾次戰爭表明,沃登提出的“五環”打擊理論已成為美軍在高技術戰爭中確定打擊理論已成為美軍在高技術戰爭中確定打擊目標最重要的指導原則和最基本的操作方法。
二、孫子兵法相關思想與“五環理論”的共通點
孫子說“是故百戰百勝,是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之人兵,善之善者也。”這句話說明孫子所追求的是最低成本的勝利,即戰爭的目的并不是全線作戰、全面對抗,在能不打的情況下盡量不打,能打的情況下要精打、巧打,甚至擊一點而勝全局。
但在這一點認識上,國外卻經歷了兩千年的漫長歷程。孫子以后兩千多年出了一本很有名的書叫《戰爭論》。書中提到,戰爭的目的就是消滅敵人的軍隊,就是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為了消滅敵人軍隊的主力怎么辦?克勞塞維茨是這么說的“我們再重復一下我們的論點:戰爭是一種暴力行為,而暴力的使用是不應有限度的”。可見,戰爭是絕對的,目的是消滅敵人。但是二戰以后,人類的戰爭觀,人類的戰略思考有了全新而深刻的變革,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這個境界在哲學上,在基本的戰爭倫理上跟《孫子兵法》是一路的。最杰出的代表之一,就是上文提到的美“五環”作戰理論。這個“五環”最核心的一環是Leadership,就是指揮中心或稱指揮環。這一環的目標是敵方的領導人及其與外界聯系的指揮通訊系統,這是最核心的。第二環就是System Essentials,就是重要的系統。這是支撐中心環的,有通訊、能量等。第三環就是以運輸能源為代表的基礎設施,鐵路、公路、機場、橋梁、港口等。第四環就是民眾的心理,破壞民眾對指揮中心的支持程度。第五環才到了野戰部隊。他把野戰部隊放到了最外圍,根本不是攻擊的中心。野戰部隊不過就是手手腳腳,當你把第一環這個“心臟”破壞了,把大腦控制了,這個野戰部隊自然就會沒用了。這樣戰爭的目標就很清楚了,是把敵軍看成一個有機體,無須全殲敵人主力,而是集中去打敵人的指揮中心、神經系統、通訊系統、能源系統和交通系統等,只需要破壞這個有機體的核心部位,使敵人的整個系統癱瘓,即可戰而勝之。
戰爭的目的不是為了殺人,而是為了讓對方的戰爭機器無法運轉,讓對方的整個戰爭系統陷入癱瘓狀態。這和孫子希望用最小的成本、最你的傷亡來取得戰爭勝利的哲學思想是一致的,只是后者更科技化。在這種理論的指導下,美軍在九十年代創造了“沙漠風暴戰爭”,以極小的傷亡代價打敗了敵人。雖然不是“不戰而屈人之兵”,但是卻實現了“巧戰而屈人之兵”。
三、以孫子兵法看“五環理論”的客觀局限性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同時,孫子也告誡人們,“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對于外軍透露出來的每一個作戰理論,我們都應該采取慎重的態度。對于外來的東西,毛澤東同志曾經指出要遵循“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和“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的原則加以分析理解和區別對待,以決定借鑒和指導的價值究竟有多大,而不是全盤照搬。
根據沃登“五環”理論可以作一個假設:一旦戰爭爆發,我們會打擊敵人的領導者、有機要素、基礎設施,甚至包括民眾,那么此時敵人會怎么辦?當然,他們有可能也采用“五環”打擊模式,也會打擊我們的領導者、有機要素、基礎設施和民眾。這樣,可以得出一個結果,敵我雙方都在打擊四環以內的層次,雙方的損失都隨之增大,戰爭成為一種兩個集團綜合力量的損耗。這時,在戰爭范疇內只有一個辦法可以避免,減少或挽回四環以內的損失,就是將敵國軍隊消滅掉,或者剝奪敵國軍隊對我方四環以內目標實施打擊的能力。這樣又無可避免地回到了戰爭最初始的狀態——消滅敵軍或者使其陷入無力抵抗的境地,又以此作為戰爭階段的主要目標(這符合克勞塞維茨《戰爭論》觀點)。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五環理論”是建立在一種具有絕對優勢軍事力量上的產物,它是為美軍作戰行動服務的。美國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那些弱小的國家根本無力對美國造成四環以內的打擊或威脅。在這種條件下,美軍奉行“五環打擊模式”,優先打擊對方的領導者、有機要素、基礎設施具有更好的效果,以在短期內達到使服從美國意志的目的。但是,一旦遇到勢均力敵或者差別不是如此懸殊的對手,美軍也只有選擇軍事力量直接對抗的途徑,優先消滅他國軍隊或者使其喪失抵抗能力。所以,“五環理論”在一定程度上是在占有絕對優勢條件下對沒有反擊能力的對手的一種先進特例,不能完全同孫子精深的戰略思想同日而語。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