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名著都被拍成了影視作品,當取得一定的收視率后,也可能會被多次翻拍,比如射雕英雄傳,神雕俠侶等名作。而和真人電影不同的國產動畫電影近年來也深受人們青睞,很多電影創作者對其進行再加工,再次推向市場也稱為翻拍。可以說翻拍是目前國產動畫電影的創作傾向,對其進行翻拍將有利于國產動畫電影獲得更多商業價值。基于此,下面文章從題材選取,藝術創作,文化傳承方面詳細介紹國產電影的翻拍現象。
[關鍵詞] 國產動畫電影,翻拍, 藝術再創作
目前,國產動畫電影日趨以商業美學為核心進行創作。很多出色的電影進入院線,體現出很強的市場競爭力,占據越來越多的院線檔期。一方面,國產動畫電影在畫面制作上越發重視、強調觀眾視覺審美需求的滿足。另一方面,在影片敘事上,國產動畫也逐漸擺脫低幼化的兒童觀眾定位,其受眾群體不斷擴展。從很多熱映的動畫電影中,可以看到創作者在追求商業收益與觀眾口碑上所做的雙重努力。
與當今有著鮮明商業訴求的國產真人電影不同,動畫電影的類型化并不明顯,而是更多地借助于觀眾所熟悉的題材,或取材于曾經備受歡迎的經典動畫片。電影創作者對其進行藝術再加工與再創作,營銷領域進行再包裝后,將其推向電影市場。這種翻拍現象是目前國產動畫電影相對普遍的創作傾向。對國產動畫電影的翻拍現象進行探討,有利于廓清國產動畫電影以商業為核心的創作趨勢及其局限性。本文從題材選取、藝術再創作特點以及文化傳承三方面進行探討。
一、國產動畫電影翻拍中的題材選取
國產動畫電影取材相對寬泛,童話故事、神話傳說、文學經典等都是其題材來源。而翻拍資源則最主要有兩種:一是口碑較好,收視率相對較高的電視動畫片,如《喜羊羊與灰太狼》《熊出沒》系列和《黑貓警長》等。二是以文學經典或神話傳說中耳熟能詳的人物為主人公進行藝術再創作,如《寶蓮燈》《秦時明月》以及《西游記之大圣歸來》等。
對翻拍動畫電影來說,其藝術再創作以商業為核心。電視動畫片、文學經典和神話傳說題材由于已經擁有很多的受眾,經過藝術再加工搬上大銀幕的電影,通常具有較強的競爭優勢,商業投資風險則相對降低。這是這兩類題材最受電影創作者青睞的原因。一方面,對于電視動畫片,每年都有幾百部被制作出來,其中不乏創意與誠意之作。雖然近年來動畫電影在數量上相對持穩,但在藝術質量、技術投入與投資數量上都有所提高。這些電視動畫不僅為動畫電影提供了豐富的翻拍素材,也對動畫電影的創作與傳播提供參照與借鑒。比如,自2012年開始于中央電視臺兒童頻道首播的《熊出沒》,至今已經播出9季,為電影的上映打下了廣泛的觀眾基礎。2014年的《熊出沒之奪寶熊兵》成為最大贏家,票房為2。47億元,成為截至該年度最賣座的國產動畫電影。
電影承載了原動畫的搞笑元素,光頭強登場的自我介紹就頗為引人注意,"我叫光頭強,光棍的光,冤大頭的頭,小強的強",光頭強的這句臺詞也為整個電影的喜劇基調進行了鋪墊。而且,電影有著更加嚴格的審查制度,電影中的細節與動畫片相比也進行了調整。比如,光頭強口中的"該死的臭狗熊"變成了"討厭的小熊熊",光頭強手中的獵槍,也變成了對動物無害的水槍等。片中,光頭強與熊大、熊二之間也從勢不兩立,隨著劇情的發展變成了合作的關系,"三人"化身奶爸,照顧被綁架的小女孩"嘟嘟"。《熊出沒之奪寶熊兵》作為動畫片翻拍電影的試水之作,其獲得的成功為后來的《熊出沒》系列電影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另一方面,以文學經典或神話傳說中耳熟能詳的人物為主人公的翻拍動畫電影,也同樣擁有極為廣泛的觀眾基礎。這類題材源于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與歷史、傳統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無論是內容,還是藝術形式,既有文化傳承性,也不乏鮮明的時代精神。因此,這類題材的市場潛力也是可觀的。比如,《西游記之大圣歸來》便是取材于中國神話傳說《西游記》中的人物,故事由孫悟空拜唐僧為師的段落改編而成。
影片保留了中國傳統文化特色,又融入現代元素,獲得了很大的成功。在追求動畫作品國際化的今天,這類具有鮮明地域性和文化特色的作品,能夠更好地實現審美差異化與個性化,因而也是備受青睞的翻拍素材。就目前來看,中國動畫電影的翻拍現象極為普遍。其中,既有口碑與票房雙贏,也有備受爭議和批評的作品。實際上,"翻拍熱"不僅是中國動畫界獨有的風景,而且是整個中國電影行業的特殊景觀。翻拍作品在情節與人物形象上都"有據可依",這就能縮短電影的創作周期,并減少投入。
并且,鑒于觀眾對審美客體已"先入為主",在觀看翻拍作品時,可以相對容易、輕松地接受,也能獲得審視與品評的審美樂趣。對國產動畫影片來說,翻拍現象雖然能夠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一定的市場收益,但"翻拍熱"也有很多局限性值得注意。一是題材選取范圍相對狹窄,制約了動畫電影的原創力。很多電影創作者都會為保證票房收益而選取這一"捷徑",從而導致國產動畫原創力的枯竭。二是如何在傳統、經典的題材中注入新意,使其成為更具可觀性和藝術性的作品,是目前中國動畫電影創作者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二、國產動畫電影翻拍中的藝術再創作
翻拍作品的取材和人物形象都為觀眾所熟識。翻拍對象往往在藝術水平上相對成功,受觀眾歡迎程度也較高,因此,才能夠廣為流傳,才具有一定的藝術再創作價值。翻拍的意義就在于電影創作者對這些現成的素材進行藝術再創作,而非單純地模仿與重復。對翻拍作品來說,能夠再次為觀眾所接受的要素主要有兩方面。
首先是忠于原作。雖然表現手段與故事內容方面有很大差別,但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原作的精神內涵。這種內在的統一性實際上是對原作藝術精髓的一種繼承和延伸。這種藝術處理手法不但能夠滿足觀眾的懷舊情緒,不同的表現形式也為作品增添了新意。這使得翻拍電影更加容易被觀眾所接受,更容易得到認同。新的表現形式與對原作精神內涵的傳承,是國產動畫電影翻拍中最主要的藝術再創作形式之一。以錢家駿、特偉和唐澄執導的《小蝌蚪找媽媽》(1961)為例,影片在中國動畫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這里所指的里程碑意義,一方面是指在形式上,其作為"中國學派"代表動畫在拍竣后的10余年,以其獨一無二的中式美學畫風在多個國際電影節上贏得榮譽。另一方面是指在內容上,電影以經典的"三段論"的方式很好地將方慧珍、盛璐德原著中的內容傳達了出來。對原著的忠實,使電影具有更廣泛的群眾基礎。
其次是借用原作品的某些知名人物,將其放入一個新的故事背景當中,進行藝術再加工,從而生成一個新的電影作品。這在國產動畫電影的翻拍現象中也不少見。通常這類動畫電影的審美價值能得到認可的關鍵,一方面源于人物形象的重塑,另一方面則與人物形象與新故事內容的契合度有關。比如,《西游記之大圣歸來》從《西游記》中獲得靈感來源,進行大膽而又合理的想象,故事情節不落窠臼。影片既保持了人物的主要特征,又在合理的范圍內融入了新的成分。片中,作為孫悟空"戰友"的豬八戒與白龍馬悉數出現,使電影不致成為孫悟空這一英雄的獨角戲。而對唐僧的改編也可圈可點。江流兒是一個披著神圣化外衣的角色,他本人盡管在電影中是一個普通的男童,是被行腳僧法明養大的孤兒,但是江流兒卻是唐玄奘的前世,他與孫悟空在這一世的際遇,與孫悟空所約好的"一起走"回長安,為孫悟空在江流兒下一世中無數次保護他、拯救他于危難之中做了鋪墊。
實際上,在國產翻拍動畫影片中,這兩種藝術再創作的手段并不是涇渭分明的,而是存在著交叉與互補。同時,翻拍的藝術手段也并不局限于這兩種,而是多樣和靈活的。能夠創作出口碑較好的翻拍作品與諸多因素有關,比如,電影創作者對原作理解深度、對多種藝術表現形式的駕馭力,以及對原作與翻拍作品關系平衡性的掌握等,都有很大的關系。因此,翻拍的動畫電影雖然能夠在很大程度上保證票房的收益,但若想獲得持續的、良好的口碑,往往比創作一個全新的動畫電影的難度更大。
三、國產動畫電影翻拍中的文化傳承
文化傳承是國產翻拍電影一個重要的審美職能。被流傳下來的經典作品通常都既具有鮮明的時代與地域特色,也具有普世的文化價值觀。近年來,國產動畫電影無論在數量還是質量上都有不小的提升。很多電影創作者會有意識地去發掘帶有鮮明文化特色,特別是體現中國獨有傳統文化的素材進行藝術創作。
首先,翻拍電影本身與原作品具有密切的關聯性。原作中所體現的具有鮮明時代和地域性的文化元素也必然會在翻拍作品中有所體現。以袁建滔的《長江7號愛地球》為例,影片翻拍自周星馳電影《長江7號》,并且保留了原影片中的人物設定和一部分情節。在《長江7號愛地球》中,小狄的爸爸周鐵是一個單身父親,為了送小狄進一流學校,窮困潦倒的周鐵依靠在建筑工地打工養家。
小狄希望父親能夠送給自己新玩具,但周鐵買不起玩具,在垃圾堆中找到了毛絨玩具7仔送給小狄,不料7仔是外星生物,且具有超乎尋常的能量。這些情節幾乎與《長江7號》毫無二致。而小狄同學蛋撻頭的父親對7仔的綁架事件則是動畫電影中的原創情節,但7仔犧牲自己、拯救他人的獻身精神仍然被繼承下來。可以說,這部翻拍的影片具有很大的誠意,但《長江7號》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周星馳的個人魅力,失去了周星馳的表演,《長江7號愛地球》反響一般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其次,目前,好萊塢的視覺包裝與中國特色文化元素的結合是國產翻拍動畫的主要創作模式。以《秦時明月之龍騰萬里》為例,影片創作靈感來源于溫世仁的原著小說,在電影上映前,已經有系列動畫連續劇《秦時明月》作為鋪墊,因此影片存在大量的粉絲觀眾。在劇情方面,《秦時明月之龍騰萬里》可以說是原創劇情,在承襲卡通片中荊天明、項少羽、蓋聶、衛莊等人物形象的同時,也加入了全新的角色小黎。影片在視覺效果上十分出眾,尤其是小黎騎著龍神第九子貔貅迎戰兵魔神的場景,可以說是近年來國產動畫電影中視覺的翹楚。
而片中的劍俠元素,則是中國特色文化元素,其與以CG技術為主的華麗畫面相結合,滿足了觀眾的觀影欲望。不過,就目前來看,國產動畫電影翻拍中的文化傳承還主要停留在視覺表象上,在文化內涵與精神意蘊方面,還少有涉及,這是目前翻拍動畫電影普遍存在的問題。而且,在情節的流暢性上,也有待改觀。無論何種電影類型,敘事都是其核心,好萊塢動畫電影所取得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敘事技藝的勝利",這一點對我國動畫電影人而言,是極有借鑒意義的。
綜上所述,翻拍作為國產動畫電影的一種創作傾向,既有商業因素,也有文化因素。與真人電影相比,動畫影片在人物塑造、情節敘事與視覺表現上都有更多的發揮空間,其翻拍的表現手段也更加靈活和多元。但總的來說,目前中國動畫電影的翻拍通常更傾向于視覺審美,而忽視內容生產,在影片內容、敘事技巧和精神內涵方面等都有待提升。只有視覺審美與內容審美都兼備的翻拍作品,才能獲得持續的口碑效應。
[參考文獻]
[1]張啟忠。國產動畫"民族化"的"愿"與"能"---"十七年"動畫電影"民族化"的歷史回溯[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5(12)。
[2]肖華。國產動畫電影發展探討---基于歷史與現實的考量[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5(12)。
[3]米高峰,張秦苗。商業美學語境下的國產動畫電影類型化敘事[J]。電影文學,2015(02)。
[4]陳廖宇。用別人的話講自己的故事---2012年度國產動畫電影漫談[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13(01)。
[5]楊曉林,張靜。2015年國產動畫電影創作綜論[J]。民族藝術研究,2016(02)。
推薦期刊:電影世界影視論文投稿期刊
《電影世界》堅持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和“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堅持實事求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嚴謹學風,傳播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弘揚民族優秀科學文化,促進國際科學文化交流,探索防災科技教育、教學及管理諸方面的規律,活躍教學與科研的學術風氣,為教學與科研服務。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