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野獸派的代表人物,馬蒂斯突破傳統色彩的表現方式,通過將個人情感與色彩揉和在一起,開辟了色彩藝術語言表現方式的新領域,豐富了色彩本身所具有的表現力,強化了西方近現代畫家的色彩個性,同時也對后續的藝術流派、藝術家及現當代藝術在色彩語言的表達方式方面提供了開創性的參考價值。
《現代藝術》(月刊)雜志是由四川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管,《現代藝術》雜志社主辦,面向全國公開發行的大型綜合性文藝期刊,以傳承巴蜀文化傳統,促進文化藝術的繁榮和發展為宗旨,弘揚時代主旋律,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立志成為四川文藝工作交流的一個重要窗口、文藝作品展示的公共平臺,文藝界名家薈萃的殿堂、培養文藝新人的搖籃,積極發揮好黨和政府聯系文藝家的橋梁、紐帶作用。
一、色彩與情感的關系
在馬蒂斯的繪畫作品中,色彩成為了畫面情感表達、視覺感受和畫面組成關系的主導力量,正如馬蒂斯自己所說——“我有感覺,是經由顏色,我的畫將永遠藉由顏色來組織”。這里面包含兩層意思,一是馬蒂斯的繪畫作品是注入了個人感受、情感的,二是色彩在作品中起到了組織畫面的作用。因此,我們也可以說馬蒂斯作品中所呈現的色彩是一種帶有個人感情的色彩。感情色彩的產生要求藝術家要有敏銳的色彩感覺,在透徹領悟色彩內在本質的基礎上,從自身感受出發,積極尋找和發現自己的個性色彩,將需要表達的對象與作者的心靈產生溝通,使得色彩本身生發出生命力、感染力和沖擊力,讓色彩在情感的抒發中迸發出絢麗的光芒。
《魚缸前的女人》所描繪的是年輕的女子雙手交叉支撐在桌面上,雙目注視這魚缸中游動的魚兒,專注而若有所思,桌面上隨意擺放著松果,背景是家居生活中的窗格以及草綠色的窗簾。從畫面整體氛圍上可以明確的感受到一種靜謐而帶有一種憂郁的心理,沒有強烈的色彩沖擊力,反而給人一種淡淡的憂傷,正如畫中的人物,看似專注的盯著魚缸中游動的魚兒,可思緒早已神游于畫面之外。馬蒂斯在色彩方面選擇了以冷色調為主,很好的烘托了作品中人物的安靜而略帶憂傷的情感,從情感的傳達與色彩的運用方面來看,無疑是相得益彰的。
二、強烈的視覺沖擊力
馬蒂斯作品中對于色彩的感受和描繪,看似隨意涂抹,雜亂無章,甚至有種兒童式的描繪,實則是一種情感的流露,從作品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奔放有力、純粹而直接等情感,這些情感的體現都是源自于色彩本身的張力以及畫面中色彩的組織,當第一眼看馬蒂斯的作品時,往往最先接收到的是一種視覺上的感官刺激,在近似平涂的色彩塊面里展現出的是色彩的自由、色彩的強烈對比、色彩的裝飾意味等等。
1910年創作的《音樂》,在這幅作品中,馬蒂斯弱化了色彩的混合效果,而是采用一種平涂的方式來進行展現,背景的藍色、綠色與人物的紅色形成了畫面中冷與暖的強烈對比,紅色的人物顯得愈加的突出。這種強烈的視覺沖擊力無疑使觀者的視覺中心牢牢的鎖定在了五個人物身上,看似孤立和靜態的人物,在紅色色彩的運用和位置的彼此對應下,產生出了視覺上的連續感和跳動感,似乎可以感受到音樂的跳動和節奏,令觀者產生強烈的律動感。
三、色彩的簡約構成
色彩的呈現是在光的作用下產生的,采用一種微觀的觀察方式使我們能夠從所觀察對象的身上感受到色彩的豐富性,豐富的色彩變化使得繪畫作品中色彩的呈現有無限的可能,如印象派畫家莫奈的作品,在捕捉色彩的微妙變化方面可見一斑。然而,馬蒂斯在表現色彩方面卻采用了一種由豐富轉向簡約的方式,基于情感引導下的色彩不再具有強烈的明暗、冷暖關系,色彩在畫面中以塊面化和并置的方式進行組合,形成了簡約的形式美感。
將復雜的對象進行簡約化的處理,不單單是舍去細節描繪那么簡單,這是一個將對象經過作者思考、取舍、概括與歸納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造型、色彩、線條等繪畫元素在不斷的提煉,經過作者精心的安排,最終呈現出簡約而不簡單,色彩與造型相協調的效果。馬蒂斯作品《藍衣女子》就很好的體現了這一畫面效果。作品中人物的衣服、座椅、背景幾乎都舍去了光影變化所帶來的色彩明暗、冷暖效果,而是采用一種平面化、色塊化的表達方式進行組合,從畫面整體效果來看,無不透露出一種簡約化的描繪方式,在這種簡約化的造型及色彩表現手法下,色塊被有序的組織起來,形成了以藍色塊面為主,紅色、黑色與黃色相互穿插,黑色塊的穩重、紅色塊的與黃色塊的跳躍以及紅黃色塊與藍色塊在冷暖上的強烈反差,讓這張作品在視覺上呈現出有主有次、色彩對比強烈的畫面效果,這張作品很好的體現出色彩的簡約構成形式所形成的藝術美感。
馬蒂斯晚年創作了大量的剪紙作品,從色彩的簡約構成角度來分析,剪紙作品中的有色卡紙可以說是完全釋放了色彩本身的魅力,不同的造型色塊通過拼貼、遮擋、疊壓等方式,以一種簡潔、直觀的方式進程呈現。活潑的色彩效果,體現出極度單純、抽象、唯美的色彩表現理念,色彩與造型韻味成為讓人不斷思索和回味的藝術表現形式。
四、色彩的裝飾性特征
從西方繪畫史的發展流程中可以清楚的看到,馬蒂斯繪畫理念受到了新印象主義和后印象主義藝術的影響,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新的發展,在馬蒂斯繪畫作品中,開始弱化對象的體積、色彩的明暗和冷暖因素,而是采用一種將對象平面化,色彩概括化的處理手法,作品中所表現的對象形成一種塊面化的組合形式,對象的輪廓采用勾線的方式,通過概括、夸張、并置等處理手法,最終在馬蒂斯的作品中呈現出強烈的裝飾意味。馬蒂斯創作于1980年的作品《紅色的和諧》就很好的說明了他對于繪畫表現方式以及色彩運用方面的個人理念。在這幅作品中,色彩的表現基本上采用平涂的方式,人物、墻面、椅子以及左上角的樹木等基本上沒有明暗體積的變化,僅僅是靠色彩本身之間的相互對比進行畫面的組織和建構,前面帶有裝飾花紋的桌子與背景的墻面幾乎融為一體,桌子與墻面的空間、色彩的冷暖基本上都舍棄了,兩者處于一種并置相融的狀態,這種處理方式帶有強烈的裝飾意味,由此可見,馬蒂斯繪畫作品中裝飾性特征已經成為一種開創性的表現方式。直到今天,這種繪畫方式仍然在眾多的繪畫作品中有所體現。
綜上所述,從馬蒂斯作品中可以真切的感受到在情感的引導下色彩本身魅力的呈現,馬蒂斯一生的藝術實踐始終遵循藝術的表現對象這一繪畫理念,其對色彩的研究和運用帶有很強的實驗性和探索精神。鮮明、大膽的色彩運用,結合簡約而帶有抽象性的表現人或物,用色彩構成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其獨特的藝術表現方式使得馬蒂斯的作品具有強烈的個人風格,馬蒂斯一生對藝術的貢獻和對藝術的虔誠,對后續的藝術家及藝術流派都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對其作品的分析也是基于一種重新認識和尋找新的藝術表現手法方面的考慮,在不斷的探索中尋找更多的可能性。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