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式教學最早由 Palincsar于1982年提出,之后又得到了進一步的研究和發展,它是在支架式教學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教學模式。本文主要針對交互式教學法在“機械設計基礎”教學中的應用進行了一些研究,文章是一篇教育與職業雜志投稿的論文范文。
摘要:交互式教學法是20世紀80年代初國際上出現的一種新型教學方法。該教學法的教學模式是指在主體間的交往中(包括師生交往、生生交往等),師生共同參與教學活動,通過多種方式相互作用,相互溝通,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展。該教學法是一種開放的、建構性的,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及方法。本文介紹了交互式教學法的內涵及特點,“交互式”教學模式的構建,進行交互式教學法在“機械設計基礎”教學中的應用研究。顯然,交互式教學法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學習能力與創新精神都具有重要作用。
關鍵詞:交互式教學,教學法改革,課堂教學效果,學習積極性,創新
長期以來,我國高等教育以致整個教育領域的一大弊病為:其教育模式一直采用“應試教育”模式,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其教學方法一直是采用“以教師為中心”,即教師“滿堂講,滿堂寫”,學生“滿堂聽,被動聽”,俗稱“滿堂灌”,或稱“填鴨式”教學,其教學活動沒有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這種以教師為中心的“滿堂灌”的傳統教學模式時常顯得枯燥乏味,由于在課堂上學生處于被動狀態,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缺乏溝通,學生的思維、交流能力難以得到鍛煉,其結果學生學習興趣低,教學效果不甚理想。這一教育模式及其教學方法將直接導致教師的教學活動缺乏師生互動性、創新性,學生的學習一直處于被動狀態,缺乏學習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實踐證明,這一“應試教育”模式的結果,使培養出來的人才在工作實踐中存在解決問題的能力差,創新性不足,已難以適應當今社會和科技發展的需要。交互式教學法是20世紀80年代初國際上出現的一種新型教學方法。交互式教學最早由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帕林薩于1982年提出,之后又得到帕林薩、布朗等學者的進一步的研究和發展,使該法最早在“大學英語”教學實踐中得到成功運用,并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隨后,該教學法被推廣到許多實踐性較強的大學課程教學中。由于“機械設計基礎”是培養應用型工科人才的一門設計性、應用性、實踐性很強的技術基礎課,我們提出將交互式教學法運用到該課程的教學中。
一、交互式教學法的內涵及特點
交互式教學法的思想,是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教師是促成者或獨立的參與者,注重提高學生能力與應用的一種教學法。其交互式教學模式是指在主體間的交往中(包括師生交往、生生交往等),師生共同參與教學活動,相互承認與尊重,通過多種方式相互作用,相互溝通,促進學生知識全面和諧發展。因此,它是一種開放的、建構性的,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及方法。總結交互式教學模式的教學過程一般為:提供機會讓學生通過課堂對話的方式來探討將要學習的內容;逐漸把教師的角色讓位給學生,支持學生的創造性學習和自主性學習;對學生的參與給予表揚和具體的反饋。交互式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促使學生進行自由與自主的學習,最終實現自我發展。在交互式教學中,教師對學生自主性學習的指導作用主要體現為:掌握在交互式教學中所采用的策略;承擔教授這些策略的主要任務,并逐步將運用這些策略的任務轉交給學生;通過使用提示和提供額外信息的方式來支持學生。交互式教學法的實施經驗表明,學生不再是被動地學習,不再是接受知識的容器,而是主動地學習,是接受知識與搜集信息的處理器。教師也不再是一桶水,不再只是知識的傳送機,而是一條開放的小河,是教學的管理者、引導者,同時又是顧問和參與者。顯然,交互式教學方法是在創設教學情景的前提下,在教學平臺上,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圍繞某一個問題或課題進行平等交流和自主互動的一種嶄新的教學方法。交互式教學法的特點主要表現為如下五個方面:①民主性。交互式教學過程體現為師與師、師與生、生與生平等交流,教與學平等合作,共同創新。這種交流、合作、創新從根本上改變了教師主導與中心的地位,教學民主打破了傳統模式,建立起一種民主型的師生關系:交流、合作、創新。②主動性。在學習中,學生主動選擇感興趣的學習內容、問題或課題去研究,學生的興趣、愛好、志向自然會有機地融合進學習中。主動性表現在:學習過程積極參與,學習任務敢于承擔,學習實踐勤于動手,學習內容樂于探索。③開放性。即學生獲取知識的方式是開放性的,學生不僅可以從教材上獲取知識,而且也可以根據學習需要從各種媒體、互聯網獲取知識信息。學生學習方式實現了開放式轉變。④合作性。研究性學習內容確定了一種新型師生關系,即師與師、師與生、生與生之間是一種合作關系。學習任務需要合作來完成。⑤創新性。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首先鼓勵學生意識創新,即學生能突破傳統學習觀念的束縛,從低層面的認識、記憶、理解升華到高層面的分析、綜合、評價、創新;其次是鼓勵學生方法創新,教師創設情景,啟發思路,學生主動學習,循序漸進;再次鼓勵學生發展創新能力,使學生能發現、提出、解決問題,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二、“交互式”教學模式的構建
交互式教學的目的是構建一個互相尊重、信任和平等的學習氛圍,貫徹“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通過對話和傾聽實現師生之間和學生之間的雙向交流(見圖1),在合作學習中加深對新知識、新概念的理解,重在提高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提高學生能力和培養質量。
由圖1可見,交互式教學過程一般分為兩個階段:師生交互階段和學生交互階段。在師生交互階段,教師是教學的主導。教師通過精心設計的課堂提問,吸引所有學生參與對話,對范例進行分析、歸納,形成概念。教師在提問中具體示范各種理解策略的使用,并隨著教學的進展逐步進入學生交互階段。在學生交互階段,教師更多地引導學生使用這些策略,在與同伴的交互活動中,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
在交互式教學中,課堂提問的互動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設計的問題是否適應不同學生在認知能力上的差異,以及教學目標多元化的要求。因此,“課堂提問”設計是交互式教學過程中重要一環,它將直接影響交互式的教學質量與師生興趣。教師設計的課堂提問既包括對新概念進行辨識和描述的低層次問題,也包括通過比較、應用、綜合、評價等方法對信息進行加工的高層次問題;既有聚合性問題,也有發散性問題。這些問題不但滿足了在認知能力上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激發了師生間的互動,而且幫助學生跳出已經形成的固定思維模式,從多種角度來思考問題,從而培養他們的觀察力和洞察力。教師提問的另一個重要作用是為學生設計提問做示范。在學生交互階段,學習伙伴模仿教師的提問策略,設計多層次、高水平問題,相互提問和回答。學生們在運用多種思維策略設計問答中,學會了在非常相似的事物中敏銳地發現其細微的不同,依據抽象思維來創造新穎、獨特的概念,培養創新思維能力。 三、“機械設計基礎”課程交互式教學的實踐
1.“機械設計基礎”課程交互式教學的目標。為提高“機械設計基礎”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的教學質量和效果,我們在該課程的課堂教學中開展交互式教學法的應用研究,欲達到的交互式教學目標如下:①改變傳統講授方法的缺陷,推動雙向交互性,促進學生參與教學活動。傳統講授教學,是培養人才獲知的一個重要途徑。但一味地講,學生得到的僅僅是靜止的知識,難以促進學生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因此,必須破除“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滿堂灌”教學法,調動和發揮學生的能動性,把學生作為真正的教學主體,一切以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與個性充分發展而設計。同時,要使學生之間在教學活動中保持有效的雙向互動,實現共同的目標。通過推動雙向交互性,使學生不再是被動地學習、消極地接受信息,而是學會自己動手、動口、動腦來獲得活的信息,促進發揮學生的能動性,把學生作為真正的教學主體,一切以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與個性充分發展而設計。這表現在:學習過程積極參與,學習任務敢于承擔,學習實踐勤于動手,學習內容樂于探索。在學習中能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這種主動學習的精神是學生發展的標志,是以學生發展為本的體現。②開發人的潛能,促進學生的整體發展性。在交互式教學中,隨著教學的不斷深入,教師圍繞教學內容主線逐步啟迪學生,使學生的思路不斷擴展,思維越來越活躍,要求運用主課知識來解決現實問題的愿望也越來越強烈,不僅使學生的知識增強,能力提高,而且使學生的非智力品質如關心、幫助理解他人的品質也得到發展。③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氣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氣氛要求師與師、師與生、生與生平等交流,教與學平等合作,共同創新。這種交流、合作、創新的氣氛以求從根本上改變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主導的地位,建立一種民主型的師生關系,構建和諧的校園。同時,采用交互式開放型教學,能在教師指導下,學生需查閱資料,尋找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辦法,同時學生集思廣義,眼界和思維得以開拓,表達能力也得以鍛煉和提高。教師也能及時了解和掌握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機械設計基礎”課程交互式教學的思路。對“機械設計基礎”課程的交互式教學,我們提出了以下思路:①精心組織課堂教學內容,教師通過課堂教學提問,吸引所有同學參與對話,在對話中加強對有關內容及概念的辨識與歸納,以達到知識升華。因而,教師認真備課,精心安排教學內容是交互式開放型教學的基礎。②課堂教學中在教師講清概念的基礎上,組織學生對范例進行分析、歸納、總結,形成概念。即教師在有限的課時內,首先把基本原理、方法、概念講清、講透,然后留出一定的時間穿插一些典型案例,讓學生用所學到的理論分析、解決實際問題。③教師結合課程內容,開列系列思考題,布置同學課后進行生生對話、交流、討論,推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參與性,促進知識內容掌握與升華。④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促進交互式教學實施,教師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信息資源系統等現代化教學手段鏈接到課程多媒體教學課件中,點擊鏈接,以出現事先準備的課堂討論情景,通過學生交互式的討論,既鞏固了所學知識,仿真場景又使學生得以全方位的鍛煉。⑤利用校外優質實踐教學資源,開拓第二課堂,促進交互式教學開展。開拓第二課堂的方法:①走出去學習交流。結合課程知識內容的需要,選擇實踐教學效果好的企業,通過參觀、座談、學習交流,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②請進來學習交流。邀請有豐富實踐經驗的雙師型教師來校開學術講座,增強學生的實踐知識。
依據上述思路,開展課程交互式教學,則課堂提問內容的設計是非常關鍵的。教師設計的課堂提問應既包括對新概念進行辨識和描述的低層次問題,也包括通過比較、應用、綜合、評價等方法對信息進行加工的高層次問題;既有聚合性問題,也有發散性問題。這些提問不但滿足了在認知能力上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激發了師生間的互動,而且幫助學生跳出已經形成的固定思維模式,從多種角度考慮來思考問題,從而培養他們的觀察力和洞察力。
3.“機械設計基礎”課程交互式教學的實施。①以“機械設計基礎”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的課堂教學為平臺,開展其交互式教學法的應用研究,探索該課程交互式課堂教學的授課情景設計、實施細則與工作方法,破除“以教師為中心”的“滿堂灌”傳統教學法,提升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提高應用型本科人才的培養質量。②根據“機械設計基礎”課程特點與教學內容,全面進行交互式教學中的授課情景設計,包括師生交互、生生交互的策略構建,授新設疑、質疑問難、論爭辯難等交互式教學項目的實施方案設計,并精心設計交互式教學過程中的師生交互、生生交互內容,包括課堂提問內容、相互討論議題、范例分析與歸納、新知識的理解與升華。③根據“機械設計基礎”課程內容,研究交互式教學中所需的交互式多媒體課件、資料庫,全面探索交互式教學的應用環境和實施細節,并進行其交互式多媒體課件的研制,資源庫的建設與開發。④選定授課班級,開展“機械設計基礎”課程的交互式教學的應用與教學實踐。⑤采用“問卷法”調研“機械設計基礎”課程交互式課堂教學的效果,通過教學效果評價,總結經驗,分析問題,穩步提高交互式教學法的應用效果和應用經驗。
交互式教學法是以“交互、交流”為基礎,是以學生為中心,旨在某種學習環境中,教師作為促成者或獨立的參與者,構建師生、生生間的雙向交流,其目的在于促進學習任務的完成或人際關系的構建。因此,交互對于教師和學生來說,是一種接收信息反饋和學習活動自適應的方法。交互式教學法在“機械設計基礎”教學中的應用,將會建立一種新型的師生關系,促進師生間的交流與探討,不僅有利于提高課堂知識的吸收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而且有利于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啟動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精品課程建設工作的通知[R].教高[2003]1號.
[2]梁楠,張曉.醫學技能交互式實驗教學的研究[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7,(1):91-92.
[3]李如密,侯會美.“交互式”教學模的理論構建[J].當代教育科學,2004,(8):27-30.
[4]張鄂.“機械設計基礎”省級精品課程建設的實踐與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5,(3):148-150
相關期刊簡介:《教育與職業》是全國教育類中文核心期刊,以繁榮教育科學研究,倡導教育理論和實踐創新,服務教育學學科建設及教育改革和發展為辦刊宗旨。《教育與職業》雜志現為旬刊,上旬刊為全彩色印刷,主要刊登有關教育與職業方面綜合內容,中、下旬刊內文為黑白印刷,主要刊登教育研究學術論文。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