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海洋油氣開發對海洋油氣方面的人才需求旺盛,急需培養能從事海洋油氣開發的專業人才。本文主要針對海洋油氣工程專業生產實習模式探索進行了一些研究,文章是一篇教學論文范文。
摘要:海洋油氣工程專業生產實習是專業教學計劃中重要的實踐性教學環節,是大學生學習與工作的一個過渡性階段。海洋油氣工程專業是近年才設立的專業,生產實習的經驗不足,現有的生產實習模式仍無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本文對本校及同類型院校的海洋油氣工程專業生產實習現狀進行了研究,綜合同類型工科專業的實習經驗,從優化實習過程、改進實習方式等方面著手,探討新的生產實習模式,以期實現最大限度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目標。
關鍵詞:海洋油氣工程專業,生產實習,模式
海洋油氣工程專業要求學生不僅要熟悉特殊的海洋環境和工作平臺,還要掌握鉆井和采油方面的知識。生產實習是海洋油氣工程專業的必修課,在學生的專業培養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然而海洋油氣專業是一個經過土木工程、船舶與海洋工程過渡而新成立的專業,由于原有的土木工程專業和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重心側重不同,導致海洋油氣工程專業生產實習不夠成熟。本文在分析以往生產實習經驗的基礎上,密切結合海洋油氣工程的特點,探討并創新海洋油氣工程生產實習模式。期望可以制定一套適應我國現階段海洋油氣開發戰略的生產實習模式,為培養海洋油氣開發人才做出貢獻。
一、海洋油氣工程專業生產實習現狀
1.學生對生產實習的目的和重要性認識不足,缺乏主動性。由于傳統實習方式的影響,很多學生對待實習不夠認真;也有學生對生產實習重要性缺乏認知,這些心態導致學生實習效果不佳。多數學生對本專業的學習要求和目標不夠明確,另外由于知識的遺忘,導致學生在實習過程中呈現迷茫的狀態,不能從專業的角度更深層次地思考問題。
2.生產實習形式單一,無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海洋油氣工程專業現在基本上是采用集中實習模式,整個專業的學生在指導教師的帶領下到某一實習基地或者企業進行統一的實習。現場實習是在企業的工作時間進行,由于生產車間危險系數較高等因素,通常是由現場的技術人員在安全區內簡單介紹生產工藝過程,無法深入地參與到現場當中。開展講座的工作人員和領導都有正常的工作,他們的出席也有一定的變動性,此外他們來自不同的部門,缺乏必要的交流,易造成講座內容重復拖沓,甚至部分內容脫離實習大綱。有的講座涉及內容過于專業,學生長久處于“被動參與”狀態,很難發揮主觀能動性而缺乏興趣,影響了實習的質量。
3.實習指導師資力量的不足。由于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的海洋油氣工程專業先后經過土木工程專業、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的過渡,于2012年新成立,導致目前海洋油氣工程專業大部分師資力量是從事土木工程和船舶與海洋工程教育。海洋油氣工程專業的學科基礎是“船舶與海洋工程”和“石油與天然氣工程”這兩個一級學科,其師資隊伍也主要由具有這兩個學科背景教師組成,而這兩個一級學科在知識結構上的交叉很少,導致新引進的教師在剛上崗的時候存在著“懂石油的不懂海洋,懂海洋的不懂石油”的局面,形成了交流教學的障礙。
4.實習內容難以深入。海洋油氣工程專業作為一個工科專業,生產實習按照計劃一般是4周或更長時間才能夠保障學生了解和熟悉一套較為完整的知識體系和生產工藝流程。但是隨著近年來物價上漲,實習費用與學校投入存在很大矛盾。為節省經費,一方面,只能縮短現場實習時間,這也造成實習效果并不理想;另一方面指導教師也只能給學生安排偏遠的、條件差的住宿地,來回時間過長,導致實習時間大大減少,學生身心疲憊參加實習,嚴重影響了實習的質量。現在海油企業的機械化與自動化程度不斷提高,實際操作也越來越復雜,大部分的崗位都需要培訓才能夠上崗操作。由于時間原因,學生沒有機會進行實際的操作,也就很難深入地理解其工作原理,這種短暫的現場實習無法幫助學生將知識體系與現場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
5.已有實習基地有限。首先,石油企業生產現場工作人員有限,學生到企業實習會給生產過程中的交通、食宿、接待、安全、管理等方面帶來了巨大考驗,因此很多單位不愿接待大量實習學生。其次,上海洋油氣工程專業主要面向海上油氣勘探開發,所能選擇的實習地點有限,導致實習聯系更加困難。此外,實習中涉及的二級單位較多,在實施過程中存在一些協調方面的問題。
6.生產實習的管理機制不夠完善。根據調查,我校海洋油氣工程專業的生產實習一般安排在第六學期后的暑假進行。實習期間,由于人數較多,現場的實習單位技術人員又不承擔明確的責任和義務,無法形成對實習的有效監督。實習結束后,通常根據實習報告、實習日記、實習答辯來評定學生的實習成績。這種考核方式有一定的效果,但由于缺乏有效監督手段,導致部分學生產生懈怠,影響實習效果。
二、新型實習模式的探索
1.集中與分散并舉的模式。集中生產實習,是指導教師按照生產實習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的要求,帶領學生集中前往實習單位,采取參觀學習、專業講座和討論及現場實際操作等方式實施生產實習。分散生產實習要求學生自由組合,自行根據生產實習教學大綱聯系實習單位,確定生產實習內容,制訂實習計劃,自行組織前往實習單位完成生產實習任務。經過往年的實踐探索,采用集中實習與分散實習并舉的生產實習模式,既可解決因學生人數增加帶來的聯系集中實習困難的問題,又可提高學生生產實習的積極性。
2.多層次多階段生產實習。①實習動員和鉆采理論培訓。首先重視生產實習動員,由帶隊教師介紹生產實習的紀律,考核,實習安排,強調安全教育,讓學生明確實習的目的及重要性。然后進行鉆采實習預備知識培訓,聘請資深指導教師給學生作生產實習背景知識培訓,督促學生充分利用圖書館、網絡等資源自主學習。②現場實習。教師可以根據任務的難易程度將整體的學生分成若干個實習團隊,指導教師必須嚴格按照實習進度,每天安排不同的實習任務,如有問題,讓學生在實習過程中解決問題,并將解決方法記錄進實習報告中。③鞏固實習內容和實習考核。為了讓學生可以及時消化實習內容,可以采取隔天授課法,即:第一天授課并安排一定量的實習任務,第二天給學生時間自由安排完成實習任務,第三天驗收成果并講授新的內容,如此循環,最后將實習任務的成績加入實習考核中。 3.實習方式多樣化。為了獲得更好的實習效果,需要調整并更新生產實習方式。比如在生產實習前開設專題講座,輔以工具實物模型和展板、仿真實驗室等手段,對學生進行理論培訓,幫助學生熟悉海洋油氣生產的各個環節,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實習,在現場解決問題,提高學生參加實習的積極性。
4.專家進教堂。現有的教學文件嚴重落后于現實技術,另外與石油有關的教材大多是根據陸上石油開采技術修改而得,與海洋油氣勘探開發的實際狀況相差甚遠。因此,需要引進最新的海洋油氣鉆探開采技術,可以聘請一線工作的專家開展技術講座,講座大綱由專家和指導教師根據實習教學大綱共同制定。
5.建設“雙導師”型指導隊伍。“雙導師”制是指由經驗豐富的現場技術人員和學校帶隊教師共同負責指導實踐教學,這樣可以將學校的理論知識和現場的實踐經驗有機地結合,利于學生的全面培養。采用“雙導師”隊伍一方面可以有力地提高教學效果,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促進校企合作,有益于企業自身的宣傳。
6.做到校企共贏,產學研合作。建立長期穩定的校外生產實習基地是保證海洋油氣工程專業生產實習的基礎。學校在企業掛牌建立實習基地,是校企雙方實現“雙贏”的一種合作模式。一方面,企業可以利用學校在科學研究方面的優勢,與校方合作解決技術和培訓方面的問題,從中獲益;另一方面學校可以利用企業的生產和經營資源,建設培養學生專業技能與職業素質的實踐教學場所,保證學生獲得培養方案中所要求的實踐教學技能,做到理論與實踐結合。
7.校內實習基地建設,開展仿真實習。考慮海洋油氣生產現場的特殊性,生產流程的復雜性,可以增加校內實習內容幫助學生了解生產流程。校內實習基地建設可以通過加強實驗室建設,加大研發配套的仿真系統的力度等措施來實現,既能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又能節省了大量的外出實習的經費。目前學校已經配置了海上石油鉆井仿真系統、海上采油仿真系統等設備,可以在實習前讓學生熟悉海洋油氣開發基本知識,為實習打好堅實的基礎。
8.完善實習成績考評體系。為了督促學生認真完成實習,激發學生投入生產實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最終的實習成績由四部分組成,即:實習成績=現場考試成績(10%)+實習表現(30%)+實習答辯(10%)+實習報告(50%)。①實習現場考試:由指導教師和現場技術人員在現場通過提問的方式進行,考核學生對現場生產流程、工藝設備等知識的掌握情況;②實習報告:要求學生通過整理、歸納實習日記和實習作業的內容,系統地闡述整個實習的收獲,對于重要的生產過程要做更加詳細的分析和總結;③實習表現:包括實習筆記、實習作業、實習紀律等;④實習答辯:要求每名學生制作一個PPT,講述實習收獲和存在的不足,并現場回答教師的提問。
三、結語
本文探討總結的生產實習模式將會應用于以后的海洋油氣工程專業生產實習中,從優化實習過程,加強考核等方面著手,力求最大限度提高學生參加生產實習的積極性,提高實習的效果。如何有效地結合海洋和石油的特點,對生產實習的教學體系進行改進,加強大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還需要教師們不斷地創新、實踐和總結。
參考文獻:
[1]聶劍寧,寧萍,張敏.重慶交通大學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發展對策[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3).
[2]任慧龍,馮國慶,李輝,李陳峰,劉寧.船舶與海洋工程方向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4,(16).
教學論文發表期刊推薦《語文教學與研究》(旬刊)創刊于1973年,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管,華中師范大學主辦,為全國中文核心期刊,并首批入選中國期刊方陣。1992年榮獲北大核心期刊。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