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立德樹人教育理念下,優秀傳統文化的育人價值再度得到認同。基于對寧波優秀傳統文化內涵的梳理,結合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探索培育深諳寧波優秀傳統文化精髓的師資隊伍,明確各年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標。根據線上、線下和課堂內外結合的原則,把寧波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政課程和專業課教學。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合理運用傳統文化符號,創新校園文化活動和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組織形式,讓寧波優秀傳統文化通過多個途徑融入高職思想政治教育。
關鍵詞:寧波傳統文化;高職思政教育;融入路徑
王青柳華東紙業2022-01-12
0 引言寧波獨特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其在經濟貿易、文化交流過程中的特殊地位,產生了影響至深的商幫文化、藏書文化,涌現出王陽明等對中國哲學思想、人文歷史和經濟貿易等領域的學術研究有重大貢獻的人物,留下了不同歷史時期的豐富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高職院校的學生有不同于本科院校的專業特點,相比較于本科院校理論學習的增多,高職院校更加強調“做中學”的教學理念,鼓勵學生強化實踐技能的訓練,提升技能素質。在寧波的優秀傳統文化中有非常多契合當代勤學實干篤行修的的青年價值觀尤其是契合高職學生教育的精神理念,如何將寧波優秀文化的優秀理念融入高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到渠成的錘煉學生的實踐意識,是高職思政工作在職業素養培養方面的重要工作。1 寧波優秀傳統文化內涵的梳理和發掘要想將傳統文化融入高職思政教育,必須從不同角度找到二者的契合點,才能在思想政治理論、專業課程教學以及日常學生管理工作中,有效滲透傳統文化的精華。因此,梳理寧波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發掘其中有助于實現育人目標的元素。
1.1 商幫文化
商幫文化對寧波本地人的思想觀念有深刻影響,回顧寧波商幫文化崛起的歷史,來自寧波及其周邊浙東地區的商人之所以能夠稱雄金融、醫藥和中外貿易等多個行業,與其信守協作、創新和誠信精神和保持開放、包容的心態息息相關。商幫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內涵是艱苦創業的創新創業精神,目前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塑造適應時代要求、有創新和協作精神的專業人才,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標之一。因此,應探索以宣傳商幫文化、在思政課程和專業課教學活動中滲透商幫文化原素等形式,讓學生從邵逸夫、包玉剛等著名人物的創業故事、傳奇典故中感悟愛國主義精神,領 會 商 幫 文 化 內涵,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1.2 藏書文化
寧波做為歷史悠久的港口城市,發達的水路交通、活躍的經貿文化交流和宜居的自然環境,使之成為了文人雅士聚集之地。源源不斷的孕育出了無數名仕大家,形 成 了 獨 樹 一 幟 的 藏 書文化。藏書文化蘊含的是愛護傳統文化以及愛國主義等精神,這些與藏書文化相關的素材都具有極高的育人價值,契合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進傳統文化與民族精神傳承的目標,對培育高職院校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傳承寧波藏書文化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1.3 “知行合一”的陽明心學
以王陽明為代表的寧波本地文化精英留下了珍貴的文化遺產,陽明文化主張“知行合一”、 “致良知”,思想本質是強調個性化的發展、個人意愿的尊重及個體創造力的調動。“知行一體”既沒有只知不行的進步方式,也不存在只行不知的盲目行動,將自身的知識和了解的事宜通過實際的行動 來 表 達 和 展 示,是 個 人 進 步 的 最 重 要 方式。這與當前高等職業教育中,“做中學、學中做” 的人才培養模式相呼應,也契合了現代學徒制教育的內涵,是高職思政工作在職業素養培養方面的重要依據。
2 寧波傳統文化融入高職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2.1 師資隊伍培育
寧波優秀傳統文化既涉及博大精深的哲學思想,又有內涵豐富的藝術和商貿文化,要想充分發掘、合理運用其育人價值,必須有既掌握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又有一定寧波優秀傳統文化修養的師資隊伍。而無論是思政課程教師、輔導員,還是各專業課程教師,都是隊伍中的重要成員。因此,在教職員工培訓考核工作中,有必要將 寧 波 傳 統 文 化 教 育 作 為 一 項 重 要 內 容。以邀請專家講座和研討、組織專項培訓或提供線上學習資源等形式,促使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各專業教師提升傳統文化素養[1]。深入了解商幫文化等寧波本地優秀文化的內涵及歷史沿革。在面對學生開展德育工作時,充分發揮其育人價值。
2.2 明確育人目標
高職學生的價值觀形成、思想觀念發展是一個動態和連續的過程,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體現出時效性和遞進性,才能在準確評估學生思想動態的前提下,通過不斷優化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和方法,穩步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境界和文化修養。在嘗試借助寧波優秀文化強化思想政治教育時,也必須有明確的目標。
首先,針對大一學生傳統文化基礎薄弱、思想政治教育側重理論的特點,以讓學生聆聽和熟悉寧波優秀傳統文化為目標,通過開設選修課、組織社團等形式,讓學生了解藏書文化、陽明心學等傳統文化。熟知當地歷史遺跡、非物質文化遺產及相關典故、傳說,感悟傳統哲學思想、文化藝術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脈相承之處,達到促進傳統文化傳承、提升大一新生文化修養和思想道德境界的目的。
其次,對于高職院校的大二學生,以讓學 生接受寧波傳統文化熏染,將其內化為思想觀念的一部分為目標,進一步強化實踐訓練。通過參與社會公益活動或校園文化建設,讓高職學生成為寧波傳統文化的傳播者;再次,在接受兩年時間富含寧波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之后,不僅要讓大三學生逐步變成陽明心學知行合一理念的踐行者,還要使之深諳商幫文化、藏書文化和紅色文化精髓,在外在行為上反映出思想政治教育成果,成為具有高度民族認同感、傳統文化傳承意識和愛國主義精神的人才。
3 融入路徑3.1 校園文化環境建設中引入傳統文化符號
校園文化環境對高職學生的思維和行為會產生潛在的導向作用,把 傳 統 文 化 符 號 融 入 其中,可以讓學生在穿梭于教室、圖書館、體育場等設施和參與各種活動的過程中,時刻感悟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2]。首先,高職院校可以用有代表意義的名人、古地名等為校內場路命名,把傳統文化符號融入學生的日常活動場景;其次,在校園景觀建設中,以雕塑或小品建筑等形式,把寧波特色 工 藝 美 術、建 筑 等 優 秀 傳 統 文 化 引 入 校園,為學生營造古風古韻、富含傳統文化原素元素的學習生活環境,有助于其感悟寧波傳統哲學思想、文學藝術的精髓,達到提升學生審美品位和思想道德境界的目的。
3.2 創新校園文化與社會實踐活動組織形式
通過策劃和組織校園文化活動,帶領學生參與不同主題的社會實踐,能夠讓學生把思想層面的進步轉化為行動。融入了寧波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果,也必須經過實踐活動得以升華。在校園文化活動和實踐、實訓過程中,讓學生踐行知行合一的陽明心學,感悟商幫文化所倡導的創業、創新、協作精神。思想政治課程教師、輔導員和各專業課程教師都應積極參與活動策劃,通過創建社團、組織以寧波傳統文化為主題的演講比賽或節日慶典、邀請各領域專家開展傳統文化專題講座等活動[3]。讓學生在創新創業、豐富課余文化生活和社會實踐經驗的過程中,把學習到的思想政治理論和寧波優秀傳統文化運用 到 實 踐 活 動 中,升 華 個 人 的 思 想 道 德 境界,展現出良好的文化素養。
3.3 開發校本課程,普及寧波優秀傳統文化
寧波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博大精深,鑒于高職院校學生側重于專業技能學習,文化基礎相對有限,應由教育和文化主管部門組織研究寧波傳統文化的學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家,針對高職在校生編制讀物或制做線上學習資源,做為開設選修課的教材。思政教師等高職院校教育工作者,也應結合本校專業設置特點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積極開放校本課程[4]。把寧波優秀傳統文化滲透到創新創業指導、思想政治理論教學和各專業實訓實踐活動中。此外,充分利用校園網和線上學生管理平臺,以組織論壇、開展線上交流活動等形式,把融入了寧波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延伸至網絡空間和學生的課余生活,形成立體化的育人體系,全面發揮寧波優秀傳統文化的育人作用。
3.4 創新思政教育內容,全面滲透寧波優秀傳統文化
在將寧波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思政課程教師、輔導員和各專業教師組成的育人團隊應精誠合作,圍繞增加實地走訪文化場地,聽工作人員講文化故事、聽傳統文化研究名家講座的“聽見”寧波傳統文化到讀優秀傳統文化原著、講我心中的寧波優秀傳統文化等系列演講的“說出”寧波傳統文化最后到結合自己的專業技能和專業知識展示“做出”寧波傳統文化,構建“聽—說—做”的寧波優秀傳統文化進高職思政 教 育 的 育 人 模 式。以“聽—說—做”為工作的 路 徑,以 寧 波 優 秀 傳 統 文 化 為 學 習 的 內容,創新思政教育工作機制,把寧波優秀傳統文化元素分別滲透到思政理論教學、學生的日常思想教育活動和專業課授課過程中,讓學生在傳統文化精華和契合時代要求的思想政治理論引領下全面發展。成為既具備卓越的專業技能,又有較高思想道德境界,還能自覺踐行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責任、富有民族主義精神的優秀人才。
3.5 深入推進寧波優秀傳統文化的在高職思政教育中應用研究,提升文化的影響力
提升文化的影響力,離不開文化應用的更加深入研究,尤其是結合高職學生的特點、教育的特點,創新寧波優秀傳統文化在高職思政教育中應用研究,可以嘗試搭建高職寧波優秀文化應用推廣研究中心、高職文化體驗館等方式,將寧波優秀傳統文化的研究與高職思政教育以及高職學生職業素養教育有機融合,既提升寧波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力,也有效促進高職學生的整體素質提升。
4 結語
思想政治教育對塑造高職院校學生價值觀、強化文化認同起到了關鍵作用,將寧波優秀傳統文化在樹立明確育人目標及培育優秀師資隊伍的前提下,從不同途徑融入其中,既踐行了立德樹人的 育 人 宗 旨,又 創 造 性 傳 承 了 優 秀 傳 統 文化,有效提高了高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率。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