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初中歷史論文
第一篇
一、設計獨具匠心的導入激活學生的創新思維
一個好的開場白,可以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起學生的求知欲,從而為整堂課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礎。常見的激趣導入法有懸念導入法、歷史人物故事導入法、詩詞導入法、圖片導入法、歌曲導入法等。如我講“抗日戰爭”這一歷史事件時,課堂開始我運用多媒體播放歌曲《保衛黃河》,同時插播與抗日戰爭有關的圖片,如“七七事變”“楊靖宇抗日”“東北淪陷”“敵后游擊戰”“地道戰”等系列與抗戰歷史有關的圖片,充分調動學生的聽覺和視覺體驗,一下子就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將學生的思維定格于那個中華民族多災多難的年代。
學生在音樂聲中感受到中華民族處于生死存亡的時刻,蔣介石消極抗日使我東北大好河山在半年內淪陷,中國共產黨不怕流血犧牲,領導人民進行敵后抗日,勇于堅持抗戰,最終取得抗戰的偉大勝利。學生在昂揚的歌曲聲中,一下子穿越時空,回到上個世紀三十年代,進入到課堂教學情境之中。一堂課下來,既讓學生學到了新的知識,又對學生進行了一次深刻的愛國主義和熱愛中國共產黨的思想教育,進一步夯實了學生的思想感情認識,培養了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一堂歷史課設計好導入,能起到“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的效果,它既是學生主動學習的前提,又是學生提高課堂學習效率的首要條件。
二、讓學生在活動中悟史明辨
新課程要求教師變知識傳授者為知識學習的“引導者”,課堂教學必須“以人為本”,讓學生盡可能“活動起來”。歷史課堂上,教師可通過設計一些活動,讓學生參與課堂,在活動中學歷史、悟歷史、明事理。如可結合實際設計朗讀比賽、歷史劇表演、看圖說史、話說歷史人物、歷史故事等,這些形象具體的活動讓學生的情感得到共鳴,他們與歷史人物同呼吸共命運,自然而然加深了對歷史知識的掌握,提升了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評析能力。
如我在講授七年級歷史下“唐朝的民族關系”這一內容時,為了讓學生充分理解唐朝開明的民族政策及唐朝和吐蕃友好交往意義,我設計了歷史劇表演活動“松贊干布求婚”,選擇表達能力較好的學生編歷史短劇,選擇善于表演的學生當演員。為了編好歷史短劇,“編劇”“導演”“觀眾”充分合作,通過上網查閱、參考有關歷史文獻資料等,多渠道搜集歷史素材,編寫短劇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提高、形成正確評價歷史人物及事件能力的過程。課堂上學生繪聲繪色的表演雖然只有短短的六七分鐘,但從學生陣陣掌聲和歡快的笑聲中不難看出,學生已回到唐朝時代。
歷史劇表演完后,我趁熱打鐵,適時引導學生進行知識探究:“從剛才的短劇中你感受到唐太宗對吐蕃這一邊疆少數民族持什么態度?你感受到唐太宗怎樣的民族政策?吐蕃偏僻弱小,派文成公主不遠千里入吐蕃在歷史上有什么意義?你怎樣評價唐太宗的民族政策?談談你對文成公主的評價?”一系列問題的提出,使學生從觀看歷史劇的熱鬧情節中一下走向理性思考的學習高度,引導學生透過歷史現象看到本質,將活動和學生自主學習知識聯系起來。有了編歷史短劇的大量知識的積淀,學生在小組討論的基礎上很快便得出歷史結論,從而準確地對歷史人物唐太宗、文成公主在民族關系上的重大歷史作用作出總結性評價,在活動中悟歷史,明事理。
又如,在學習“唐朝文學成就”這一內容時,為了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唐詩的繁榮和代表詩人的特點,我設計了詩歌朗讀比賽。學生廣泛大量地搜集閱讀唐詩,不僅豐富了語言的積累,而且通過朗讀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詩歌,透過詩句感悟到唐朝,的繁盛和衰弱景象。“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詩仙李白的詩句使人回到唐朝,和他一起欣賞大唐盛世美景。“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詩圣杜甫的詩句使學生感受到安史之亂給國家百姓帶來的災難,知道了安史之亂成為大唐由盛轉衰的轉折點。詩歌朗讀使學生學到了歷史課本上沒有的歷史知識??梢姡瑲v史課堂上設計一些活動,讓學生積極參與活動,不僅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而且在活動中進一步培養了學生的歷史知識素養,并提高了素質教育成績。
三、總結
總之,新課程中的歷史教師要更新觀念,積極營造民主和諧、多元互動的課堂氛圍,要通過設計獨具匠心的導入激活學生的創新思維,課堂上通過設計一些教學活動讓學生動起來,在活動中悟史明史,進一步夯實歷史知識,培養學生評析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能力,使學生在快樂中參與課堂,充分發揮學生學習歷史的主觀能動性,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作者:靳慶輝 單位:河北省廣宗縣趙寨中學
第二篇
一、橫看中外同期歷史,引領學生辨證思索
世界上的事物總是相關聯的,此消彼長,屢見不鮮。一處風吹,八面草動,當中國商鞅變法時,日本正在大化改新,兩國的改革,標志著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日本明治維新時,俄國正在進行農奴制改革,兩國的改革,是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轉折。橫看中外同期歷史,中國三國演義打得正歡的時候,歐洲也正在打仗,當時羅馬爆發了奴隸大起義,各路軍閥混戰,帝國權力名存實亡,和同一時期的東漢的情況很相似。大的歷史有許多巧合,就連名人名著也有驚人的相似:曹雪芹寫《紅樓夢》的同時,伏爾泰正在寫《老實人或樂觀主義》《天真漢》。橫看中外同期歷史,當我們走向世界時,談到自己時也談及別人,這種聯系的觀點,堅持自己的民族自信,也贊賞別人的長項,這樣與異邦交流,也會有共鳴。2013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題為《弘揚人民友誼共創美好未來》的演講,他講絲綢之路,講兩國的過去和發展,在聯系中讓大家自豪,更讓大家充滿了對未來的向往和信心。
翻看初中的歷史教材,同一時期中外歷史有許多點很有趣:公元前2070年禹傳予啟,夏朝建立,公元前2100年左右埃及奴隸和貧民大起義;公元前1600年商湯滅夏,商朝建立,約公元前1792年~1750年古巴比倫制漢謨拉比法典石雕,“漢謨拉比法典”是世界上所發現的最早的成文的法律;中國有老子、孔子經典學說,同一時期居魯士統一波斯,佛教在印度產生;戰國打得正亂時,波斯攻希臘;秦統一時,摩揭陀國統一印度大部分地區;西周有分封,西歐也有分封,西周分封為的是維護統治,西歐分封為的是宗教利益,西周的分封,中央可以管地方,西歐的分封則無此權,西周的分封和西歐的分封都舉行儀式,以示封君和封臣關系。學歷史,也要知己知彼,許多驚人的巧合不是偶然,他們之中常有千絲萬縷的具體聯系。
二、結合文本要點教學,培養學生串通線索
初中歷史教學時間緊,任務重,不是主考科目,常有被邊緣化現象,理清要點,突破重點,才能出現高效課堂,才能有更多的時間去作橫向的比較,才能將《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進行關聯教學。如人教版九年級下冊要點舉例:《俄國十月革命》的要點是理解二月革命后出現的兩個政權并存局面;《美國經濟的發展》理解“通貨膨脹”、“新經濟”等概念;《蘇聯的改革與解體》了解蘇聯的解體;《動蕩的中東地區》知道巴勒斯坦問題的由來,中東戰火頻繁的原因;《經濟全球化》知道經濟全球化趨勢的表現和影響。
對這些要點的攻克,教材已給出了一些方略:如老照片配文———圖說法西斯暴行;戰地采訪———反法西斯戰爭必勝;致巴以人民的一封公開信———中國學生期盼巴以人民走向和平;撰寫歷史小論文———科學技術與未來。再具體到每一課的教學中,要變抽象為具體,在教學中適當運用漫畫,可以使學生在輕松中領悟真諦,既可以調動學生的興趣,又能使知識形象化具體化,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學習《內戰的爆發》這課時,以華君武先生作于1947年的一幅漫畫———《磨好刀再殺》作為新課導入,學生很快就會進入情境,然后進入重難點的解剖,在解讀的過程中,要通過前后知識的聯系,解決課與課之間知識的跳躍,不要把眼光盯在一處,要串通歷史線索,總攬歷史發展方向,在客觀上把握,在微觀上分析,做到點面結合,這樣才能有大收獲。
三、總結
總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作為教師要有統攬全局的視角和以身作則的品性,要引導學生用聯系的觀點學歷史、看問題。作為學生,要學會快速地總結出文章的要點,要作聯想,看到中國歷史,想到外國歷史,要用發展的觀點、聯系的觀點學歷史,才能學出新意,學出精彩。
作者:王慧萍 單位: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開明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