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音樂通感中多感互通的特殊意義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聽到美妙的音樂就會感受到詩情畫意,我們常會用圓潤形容樂器演奏的音色,用甜美溫暖形容美妙的歌聲。在古代文獻中,“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余音繞梁,三日不絕”,充分反映了聽覺、視覺、味覺方面的通感轉換。可見在藝術審美活動中,音樂通感有著多么微妙和重要的意義。這種在音樂進行中多感互用、多覺貫通的感覺轉移,能最大限度地創造出鮮活、完整的藝術形象,讓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
二、音樂通感體驗在鋼琴演奏和教學中的作用
鋼琴演奏是一種腦力和體力相結合的復雜運動,它要求技術規范、思維及手指快速敏捷,極大地調動了人類生理運動和心理運動的極限。而鋼琴教學中,培養學生在社會文化形態和藝術創作審美等方面的綜合才智,是鋼琴教師最基本的任務。拿到一首鋼琴曲目,大多數學生會集中精力主攻機械識譜,也就是簡單的音符彈奏,而忽略了聽覺能力和視奏能力的培養。大多數學生都選擇時間堆積、旋律線條和技術要點慢慢疊進的方式練習彈奏,而忽略了調動各種感官的轉換和互通,失去了音樂協作和感悟能力的訓練。如果在鋼琴彈奏及教學的過程中,融入巧妙的音樂通感體驗,將會在培養和訓練學生的閱讀、視覺、聽覺、動作協調性、藝術審美、音樂感悟等方面獲得豐富的教學經驗,同時也能讓演奏者在多種感覺交替中,獲得更高的鑒賞水準和審美情趣。
1.鋼琴視奏能力及聽覺能力的培養
對于一首鋼琴作品,由于樂譜的復雜規范和立體化,以教師客體聲音作為學生直接認識對象的可行性微乎其微,大多數學生都以鍵盤樂理的正確性作為演奏的唯一標準,教師則是以學生演奏技能的提高作為教學的準則。這就忽視了學生在處理視覺符號中的連貫思維及敏銳聽覺的訓練,就是我們常說的視奏能力及聽覺能力的培養。運用音樂通感體驗,讓學生在識譜初期,通過眼睛快速讀譜,加大視覺提前量,調動大腦視奏思維,下達手指彈奏指令,繼而彈奏音符、進行聽覺反饋。一系列的連貫動作極大地調動了學生視覺、感覺、聽覺的感官滲透和挪移。同時,聽覺反饋能逐步提高學生的聽覺想象空間、聽覺色彩分辨和審美能力,這種能力和空間的建立,對鋼琴演奏的觸鍵水平和音樂表現力的提高有極大的幫助。
2.音樂感悟能力的培養
音樂感悟能力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它與學生的性格特點、生長環境、氣質養成有著密切的關系,是無法通過后天訓練來獲得的天賦。我們無法提高天生木訥的學生鋼琴演奏時審美的敏感性,但通過音樂通感體驗,可以提高學生音樂鑒賞水準和審美情趣。比如我們可以在學生鋼琴演奏時不再一味強調音符的正確、節奏的均勻,而是啟發學生對樂曲的音色和情感展開聯想,讓聲音彈得“清脆或圓潤”,讓曲目感覺“俏皮熱情或悲涼苦澀”,這種借助音樂通感體驗帶來的復合立體的音樂感受才能真正讓學生理解音樂、對音樂產生共鳴。同時,我們還可以通過音樂通感體驗,適當引導感性敏銳的學生,讓他們能夠進入格調更高、更復雜的審美境界,在鋼琴演奏技術和音樂意境詮釋中獲得最大限度的提高,從而改善其藝術感悟能力。
3.動作提前思維的培養
鋼琴演奏和其他樂器演奏一樣,應該具有一定的心理活動,才能靈活指導手指動作、彈出流暢的旋律、準確表達出作曲者的音樂意圖和個體情感延展。我們把這種提前的心理活動稱之為“音樂提前思維和連貫重疊思維”,這種思維方式是鋼琴教師和演奏者司空見慣的一種思維方式。而在實際的演奏過程中,還有一種思維方式沒有得到鋼琴演奏者和教學者的重視和探討,就是“動作提前思維”。大多數學生在學習鋼琴演奏技術時,只注重表象的手型模仿,而忽略了手指在運動過程中力量轉換的感覺運用,這種感覺就是一種音樂通感體驗的意念和想象,是動作提前思維的內部感覺能力。我們經常會發現學生學習演奏技術的速度有快有慢,也經常發現學生有正確的彈奏姿勢,卻并沒有準確地彈奏音色,這些都是缺乏以音樂通感體驗為前提的“動作提前思維”所致。所以我們可以在鋼琴演奏的過程中,通過音樂通感體驗,加強音樂提前思維和動作提前思維的培養,通過音色的表達展現來感悟手指、手臂的動作要領,從而更大限度地提高鋼琴演奏水平。
4.藝術綜合能力的培養
音樂通感現象作為一種復雜深刻的心理活動,沒有對音樂藝術各種技術理論的掌握和相關經驗,通感體驗就無從談起。所以音樂通感體驗的感覺轉換,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讓與鋼琴彈奏技術相關的音樂理論和技術相互滲透,相輔相成。我們經常發現,在學習音樂理論時,鮮有學生會將枯燥乏味的理論知識運用到靈活多變的鍵盤上來,當然,在鍵盤實際操作時,更無法直觀快速地掌握鍵盤樂理。同時我們還發現,大多數學生會唱會聽,卻不一定會彈,這些都是缺乏音樂通感體驗良性作用的表現。所以,在鋼琴演奏的過程中,運用音樂通感體驗可以將枯燥的理論和先修作品欣賞感悟轉換到指尖的歡快跳躍中來,可以將聲樂演唱中優美流暢、深切自然的旋律線條表現方式及感悟轉換到手指的舞動中來,體驗音樂藝術的完美享受。如此利用理論知識的轉化滲透和借用感覺的挪移,可以讓學生的音樂表達更豐富、音樂詮釋更全面,讓音樂專業的理論知識和鋼琴演奏技術結合得更緊密,這正是我們培養“綜合藝術能力”人才的初衷。
三、音樂通感體驗在鋼琴演奏和教學中運用的方法
鋼琴演奏與教學是社會藝術教育和高校藝術教育最重要的藝術形式之一,它與其他藝術形式有著相似情緒感受的感官中介,只有將它們融為一體,才能更大限度地體現綜合的藝術,才能在演奏過程中做到音樂藝術最高境界的詮釋,才能讓聽者得到更全面的感官體驗。如何在鋼琴彈奏過程中展現音樂多方位的通感體驗,成為目前高師音教專業和社會藝術教育機構的研究熱點和重要課題。鑒于此,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將鋼琴演奏的音樂通感體驗運用方法作以下歸納:
1.通感聯想法
鋼琴音樂是聽覺的藝術,它通過旋律、節奏、音色、風格特點來表達人的情感,具有抽象的音響效果。而繪畫則是視覺的藝術,它是通過色彩、線條、形狀來表達具體的事物,具有具象的視覺效果。音樂中的旋律和節奏與繪畫藝術中的線條和形狀具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它們都是通過線條的規律表現和主旋律的呈現手段在繪制不同的藝術形象,而音樂中的音色就是人們通過心理的感知賦予其色彩,這些均源于繪畫中的色彩原理。這種通感聯想的運用,讓許多鋼琴作品獲得意外的演奏和傾聽效果。如汪立三的鋼琴組曲《東山魁夷畫意》、穆索爾斯基的鋼琴組曲《圖畫展覽會》、德彪西的《原野上的風》都是作曲家從繪畫作品中找到靈感而作的樂中有畫、音畫交融的鋼琴作品。它們都鮮明而直接地體現出圖畫的意境和印象,通過演奏者對音響的理解和聯想,創造或者還原出作曲家心中的畫面。同時還有許多鋼琴作品來源于舞蹈,其節奏類型取材于舞蹈本身的節奏。如肖邦的降A大調波蘭舞曲(op.53),是肖邦為了表達對祖國波蘭的熱愛所創作的著名波蘭舞曲鋼琴曲。這種舞曲起源于16世紀后半葉,最早來自武士凱旋的舞蹈。鋼琴演奏者在彈奏此類作品時,應該在腦海里形成通感聯想,想象舞蹈的姿態動作和節奏類型,掌握它的風格,用快速靈動的手指和持續長久的臂力來表達充滿陽剛之氣的波蘭舞曲。
2.通感轉換法
轉換意指將一項事務或情感轉移到另一事物,而鋼琴演奏中的通感轉換法就是演奏者在演奏過程中將不同感官的諸多感覺轉換成美好的音樂形象的方法。眾所周知,人的觸覺、嗅覺和味覺必須與客觀事物相接觸才能得到直接的神經反射,這種反射因無法超越想象而很難在心理活動中留下審美的印象。所以鋼琴演奏的藝術表達方式中,觸覺、嗅覺和味覺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而聽覺和視覺并不一定與客觀事物相接觸就能得到音樂的感知刺激,因而能獲得較強的審美效果。所以,在鋼琴演奏的過程中,要表達曲目中較難表現的觸覺、嗅覺和味覺時,可以通過通感體驗將之轉化為視覺和聽覺的感受體驗,以此來表達完美的音樂形象。比如柴可夫斯基鋼琴套曲《四季》由12首典雅優美的富有標題的獨立小曲組成,這些小曲與四個季節相關聯。其中第三首《云雀之歌》,旋律輕捷靈巧,展現云雀歡唱的春日情景,動聽的歌唱可以在鋼琴的演奏中通過通感體驗轉化為美妙的音響效果。最為著名的第六首《船歌》,舒緩的主題部分溫和而略帶苦澀憂郁,勻稱而略有起伏的伴奏通過鋼琴的演奏,讓我們在聽覺的享受中仿佛看到初夏夜晚的河面上孤寂的小船輕輕地向著遠方飄蕩。
3.通感移情法
所謂“移情”,就是將人的情感與情緒外射到其他事物上,是感情變成事物的屬性、達到物我統一的境界。鋼琴演奏中的通感移情法則是在演奏作品時將人的感情、意志移至一種新的境界和事物中,讓演奏者在感受作曲家的感覺思想、情感意志的同時,上升到一種更高尚的情感境界,最終達到共情,從而增加鋼琴作品的藝術感染力和創造力。優秀的鋼琴作品,往往能夠通過富有表現力的音樂語言,將生活中的點滴細節鮮明生動地展現出來,將生活中的情緒感覺準確再現。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演奏者是否能夠展開想象的翅膀,跟隨作曲家提供的音樂想象空間,將豐富的情感移情到音樂之外的事物和情緒中來,就成了演奏者彈奏活動成敗的關鍵。所以在鋼琴演奏的過程中,運用通感移情法,可以讓演奏者浮想聯翩,由音樂想到音樂之外的更高境界,體驗近乎完美的藝術享受。如肖邦的《b小調諧謔曲》NO.20是其在維也納時期比較重要的作品,樂曲第一主題一出場,就是不穩定的七和弦,演奏者應從不穩定中體會到一個遠離祖國的海外游子在祖國遭到危難時的憤慨、焦慮和無助,而樂曲中間部分的柔和寧靜則應該讓演奏者體會作曲家回憶祖國美好山水、對未來充滿希望的樂觀主義精神。這其中更高的境界則是通過音樂通感移情法,讓演奏者的情感升華到對祖國母親無以言表的真摯感情、對當下美好生活的歌頌、對未來生活更加美好的憧憬。
四、結語
毫無疑問,在鋼琴演奏和教學中運用音樂通感體驗,可以幫助學生開拓思路、啟發思維。它的運用,全面推動了鋼琴演奏技能的開拓和發展,賦予了鋼琴作品更高更深的藝術內涵。這種架接各門類藝術形式的“橋梁”,讓我們在音樂中獲得的不僅僅是聽覺形象,還能最大限度地獲得視覺、味覺、觸覺的體驗。當然,在鋼琴演奏和教學中運用音樂通感體驗還需慢慢走向進步和成熟,讓我們不斷探索、開拓,且行且思。
作者:付渝濤 單位:成都師范學院音樂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