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演員在創造角色的過程中需要正確對待與角色的關系,演員要化解與角色的矛盾,通過觀察生活,從自身出發找到與角色之間的共同點,加以調整和表達,通過外部形象的刻畫和內心情感的梳理完成演員與角色的和諧統一。
關鍵詞:演員;表演;角色創造 藝術理論范文
演員與角色的統一,需要演員很好的理解劇本,了解所要扮演角色的經歷,很好的從這些經歷中體會到角色的內心感受,也要在演員本身的生活中觀察、記錄、體驗自己的喜怒哀樂,并且把這些感情記憶有選擇性地代入所表演的角色中,使得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更加生動,符合劇本所要求的大時代背景,且不缺乏貼近現代觀眾的親和元素。演員只有把自己的性格和生活與角色的性格和生活有機的聯系到一起,才能夠很好的做到與角色的統一。
一、角色到角色——找到人物特征,實現“外部統一”
從簡單的層面來說,演員與角色是創造者和創造成果的關系。演員如何創造角色?演員的創作過程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認識-體驗-體現。這里以我自己為例,演員的演技經常會受自身閱歷的限制。在本科二年級上學期的學習中,老師要求我在“名著片段教學”階段飾演《日出》中的陳白露,當時我不過是一個十九歲不諳世事的大學生,而劇中的陳白露,則是一個歷經了社會風雨,看清了灰暗現實,對風月場所輕車熟路的一個極具有風韻的女子。那么在我與角色形象相差甚遠的情況下,這里著重說一下認識階段,那我的第一個任務就是——知道“陳白露”是誰。從角色到角色,其實就是角色自身的成長。像是《日出》中,開場時陳白露已經是大上海赫赫有名的交際花了,但是我作為演員,要了解的不僅僅是交際花陳白露,還要知道豆蔻年華的陳白露,要知道陳白露如何從一個鄉間天真爛漫的淳樸丫頭成長為了一個流連在多個權勢男人之間的風月女子,我要塑造她,那我必須要了解她。
在通讀了《日出》劇本后,我在腦海中則將陳白露的形象細細梳理了一遍:一個美麗的女人,并且是一個深知自己美麗的女人,所以她的步伐是慢的,高跟鞋踩在地面上發出清脆的響聲,她享受眾人的目光聚集在她身上的感覺;她是大上海名噪一時的交際花,她不管坐在哪兒,一定是雙腿交叉往內收著,懶懶地靠在椅背上,食指和中指之間夾著一根細細的煙,很久才抽上一口;她是個驕傲的女人,她喜歡昂著頭,顯示自己的高貴和與眾不同,和人說話的時候眼皮微微下耷,偶爾斜斜地抬一下眼,目光中也是嫵媚流轉,勾人傾心;她有著不為人知的過去,她要隱藏自己,總是習慣雙手抱在胸前,人前必定是談笑風生,眉眼飛揚,回到家中無人時,身體卻松垮疲憊,臉上的表情時而厭倦時而不甘。在確定了人物形象之后,那么在前期塑造角色的過程中,我則有了明確的目標,那么我的塑造過程就完成了第一大步。
當然,演員需要塑造的角色不僅僅限于劇本,有時候演員自己在參與了劇本創作時,角色的塑形,往往跟自身閱歷與生活中的觀察息息相關,表演是一門再現和表現的藝術,如果演員不了解所扮演角色的生活就無法再現和表現,也就無法表演。以下是我概括的觀察生活的幾點主要內容:
(1)觀察生活中的人物關系
演員要去用心觀察生活中的各種人物關系,找到符合生活邏輯的人物形象,例如父母與兒女的關系,上司與下屬的關系,服務者與消費者的關系,戀人之間的關系,敵人之間的關系等等。
(2)觀察生活中人物的性格特點和情感表達
每個人的情感宣泄方式都不同,內向的人開心的時候可能也不茍言笑,開朗的人遇到傷心事的時候可能也會樂觀面對,演員要抓住形形色色的人物性格,以及每種性格的情感濃烈程度和表達方式。
(3)觀察生活中人物的體態特點
人們會因為職業、性格的原因,體態和習慣也會盡不一樣,比如學舞蹈的人和乞討者的體態就不一樣,學生與上班族的體態習慣也不相同。
二、演員到角色——完成演員與角色的內部統一
內心體驗,是人的主體內在的情感體驗,是人的心理的一大特征,表現人的心理的感受性、內隱性、深層性和沉思性,屬于人的情感范疇。“演員到角色”,一層含義是演員在找到了角色的外部特征之后并向其靠攏,另一層意思則是演員需要找到心理支撐,因為演員想要完成與角色的統一不僅僅靠外部形象的貼近,還必須以感受和體驗同角色相類似的情感、心境和思想行為為基礎。這是演員與角色的內部統一,也就是“體驗”過程,是演員與角色統一的第二大步驟。
演員對角色的生活和遭遇的內心體驗過程就是舞臺創作的主要步驟。這種內心體驗過程,“通過演員的有意識的心理技術達到天性的下意識的創作”,即要求演員在創作角色時有意識地體驗角色,正確地生活于角色之中,形成下意識的“角色心理”。
演員在表演時的臺詞是有限的,演員塑造的卻是有思想、有情感的活生生的人,也就是說,演員要做到不僅僅要知道自己在“說什么”,在沒有臺詞的時候還要知道自己在“想什么”。所以演員不能僅僅只在有自己臺詞的時候才是處于角色的狀態,必須真切地聆聽、觀看、感受周圍的人和事物,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和為什么做,接受發生在表演過程中的事,接受對手給予你的刺激,梳理角色的內心過程,從而由演員的“第一自我”轉變為角色的“第二自我”,產生“我就是”的真實感和信念。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表達“人的精神生活”,完成與角色內心視界的統一,給觀眾以真實自然的感覺并將其引入戲劇情境。
三、從自身出發,找到與角色連接的樞紐
齊士龍先生曾說過:“演戲其實就是研究自己心中的那個角色。”所以,演員創造角色,就是要從自身出發,在“本我”的基礎上附加理性條件(如時代、社會、人物關系等),以此為憑借產生的“第二自我”也是真實自然的、富有個人特色的角色形象。在表演的二度創作中,演員將自己獨特的理解、感受和特有的個性色彩賦予角色,使二者得到有機的融合。演員的創作實際上是對演員自身魅力和角色進行再一次創造性的綜合。這之中,演員在自身基礎上賦予角色的特點,與之相結合,然而演員是創造主體,因此演員就必然要對角色的特點進行判斷和選擇,經過選擇把角色的大部分特點因素加入到演員自己的“陣營”里,演員便可以借此展現角色。最終將兩者融合,展現出更真實自然的、“接地氣”的人物形象。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角色是在演員自身所具備的條件上的再創造。在表演創作中,演員自身是至關重要的部分,而掌握正確的表演觀念和嫻熟的技巧,恰恰是演員與角色距離拉近的條件之一。反之,如果演員完全脫離自身,根據劇本提示憑空想象出來或是觀看影像資料模仿得到的角色形象,卻是千篇一律并且失掉可信度和真實度的,因為這種情況下,演員極容易忽略和遺失內在的心理支撐,把注意力放在了外部形態的相似度上面,這樣演員在表演中只是在完成一個“作狀”的過程,而觀眾在觀看期間也會產生或多或少的違和感。
演員與他所扮演的人物之間總是有差距的,不論其生活經歷、性格特征、思想風貌、言談舉止及生活習慣,包括氣質、心態等等都不盡相同,這就構成演員與角色之間的矛盾。演員塑造人物實際上就是縮短演員與角色之間的距離,使兩者融為一體。(作者單位:四川大學藝術學院)
參考文獻:
[1][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員的自我修養[M].
[2][英]休·莫里森.表演技巧[M].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