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民歌《茉莉花》是同宗民歌“鮮花調”中一首極具代表性的小調作品。它以其獨有的旋法、節(jié)奏、調式,展現(xiàn)出江南民歌柔美清婉、細膩入味的音樂風格。生動含蓄的歌詞隱喻了青年男女對純潔、真摯愛情的美好向往。而當《茉莉花》享譽國內外的同時,中國作曲家們相繼根據(jù)這首民歌,創(chuàng)作出大量的歌曲改編作品。為《茉莉花》的發(fā)展與傳承提供了新的平臺,同時,又賦予了它新的文化內涵特征。
《音樂時空》(月刊)創(chuàng)刊于1956年,是貴州省文聯(lián)主管主辦的音樂藝術類專業(yè)期刊,本刊堅持音樂的藝術性、時代性、民族性和可讀性、學術性為一體。
江蘇民歌《茉莉花》是同宗民歌“鮮花調”中一首代表性的作品。這首民歌主要是借贊美“茉莉”之詞,暗喻青年男女對純潔愛情的美好向往。早在20世紀初期,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1858~1924)就在他創(chuàng)作的歌劇《圖蘭朵》中,成功地改編運用了這首民歌的旋律音調。這部歌劇是以中國元朝為歷史背景,講述了元朝公主圖蘭朵美麗而殘酷的愛情經(jīng)歷。整部作品宏偉輝煌、情節(jié)感人,具有濃郁的東方色彩。《茉莉花》的曲調在這部歌劇中是以合唱的形式呈現(xiàn),作曲家除去原曲歌詞,只對民歌旋律稍作改變。隨著這部歌劇的成名,這首民歌也得以名揚中外。而根據(jù)這首民歌進行改編的音樂作品也隨之大量涌現(xiàn)。如運用于獨唱、合唱、歌劇等聲樂表演形式;運用于二胡、古箏、手風琴以及民樂合奏等器樂表演形式中等。這其中,歌曲作品的數(shù)量最多。因此,本文主要是對江蘇民歌《茉莉花》在中國歌曲創(chuàng)作中的運用進行分析,并總結它在二度創(chuàng)作過程中所體現(xiàn)的新特征。
一、江蘇民歌《茉莉花》及其歷史淵源
江蘇民歌《茉莉花》是一首用吳語演唱的五聲徵調式的小調民歌。作品以“茉莉花”為主題,運用了文學中的隱喻手法,以采摘茉莉之舉暗指女子對幸福生活及愛情的追求與向往。樂曲是由三個樂句加一句重復構成,旋律以級進為主。樂曲風格細膩婉轉、節(jié)奏平穩(wěn)且又富于變化。很好地展現(xiàn)了江南民歌清麗柔美、淳樸自然、親切可人的東方神韻。宛如一幅江南水鄉(xiāng)之景,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茉莉花》是“鮮花調”中曲調最為優(yōu)美動人、流傳最廣、最為大家熟悉的小調作品之一。其前身《鮮花調》是記載于“清代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貯香主人所輯之《小慧集》卷中十二簫卿主人小調譜第六首的公尺譜,這是見諸于文獻記載的最早的版本。”①它在流傳過程中由于受到各個地方的語言聲調、地方音樂藝術風格及演唱者們個人的音樂素質等因素影響,分別產生了許多不同版本的變體。如山西、江蘇、黑龍江、河北、甘肅等版本,形成了風格各異的“鮮花調”同宗民歌體系。它們在流傳的過程中,主要是在曲調方面產生了變異,而歌詞方面大多還保持原貌,都以“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為唱詞。
二、江蘇民歌《茉莉花》在中國歌曲創(chuàng)作中的運用
民歌《茉莉花》在中國歌曲創(chuàng)作中的改編運用主要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延續(xù)以“茉莉花”為主題,運用隱喻的寫作手法揭示歌曲的深層含義。如歌曲《親親茉莉花》、《送給媽媽的茉莉花》、《山丹丹艷茉莉花香》等。另一種則是不以“茉莉花”為主題,而是在歌曲中對原民歌的經(jīng)典樂句進行原樣運用或變化運用。如流行歌曲《大中國》等。
1.《蘭花》
20世紀80年代,詞作家張紅曙、曲作家減東升創(chuàng)作的獨唱歌曲《蘭花》是以《茉莉花》為素材的較早的代表作品。它最早發(fā)表于《解放軍歌曲》刊物中,后來經(jīng)過多位歌唱家在各大演出場合中的演唱,以及電視、廣播等媒體的播放,均獲得觀眾們的一致好評。
《蘭花》這首作品唱詞質樸、感情真摯、旋律優(yōu)美。歌曲是以“蘭花”為題,以物寄懷,隱喻其中所包含的深刻含義。因此,作曲家運用了《茉莉花》的旋律素材,采用節(jié)奏擴大,去繁減字等傳統(tǒng)作曲技法,對民歌進行改編再創(chuàng)作。從而變成了今日這首旋律舒暢、甜美新穎、深情真摯,具有濃郁民族音樂韻味的優(yōu)秀抒情作品。歌曲由原民歌的二十小節(jié)句幅發(fā)展為五十余小節(jié),對蘭花的色、香、情、態(tài)等都作了細致的描繪。可堪稱民歌《茉莉花》在歌曲創(chuàng)作中早期運用的成功佳作。展現(xiàn)了祖國人民盼望臺灣回歸的熱切心情,表達了兩岸同胞對未來的美好憧憬。
2.《送你一朵東方茉莉》
《送你一朵東方茉莉》是由王磊作詞,龍偉華作曲,宋祖英演唱的一首抒情歌曲。宋祖英在2009年中央電視臺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上首次演唱了這首歌曲。此后,它還獲得了2010年CCTV-MTV音樂盛典頒獎晚會上頒發(fā)的年度民歌金曲大獎。
這首歌曲的第一樂句“東方的茉莉溫柔美麗,芬芳的氣質令人心怡”就是以民歌《茉莉花》的第一句旋律骨干音“mi-sol-la-do”為主創(chuàng)作而成的。歌曲在開始部分并沒有采用原旋律,而是以似曾相似的旋律描寫了東方茉莉的矜持。而在主題思想呈示過后的間奏中,歌曲則以童聲合唱的形式,恰到好處地再現(xiàn)了《圖蘭朵》版的《茉莉花》旋律音調。整首歌曲將民族元素與現(xiàn)代音樂形式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向世界傳遞了東方女性善良、質樸的優(yōu)雅氣質。
3.《送給媽媽的茉莉花》
劉麟作詞、王志信譜曲的歌曲《送給媽媽的茉莉花》,是歌唱家音樂會上經(jīng)常演唱的一首抒情聲樂作品。這首作品由宋祖英演唱,樂曲歌頌的是人間最無私、最偉大的“母愛”。歌曲旋律是以《茉莉花》的旋律為素材創(chuàng)作而成的,但是并沒有采用大段旋律插入,而是在歌曲第一樂句歌詞“摘一朵茉莉花”的“茉莉花”三個字上運用了原民歌的旋律音調。并由“茉莉花”的旋律引出對無私奉獻的母愛之情的歌頌主題。正所謂“養(yǎng)兒方知父母恩”,整首歌曲溫馨感人,節(jié)奏舒緩,旋律優(yōu)美,以真切深情的演唱表達了對偉大母愛的頌揚。可見,民歌《茉莉花》在這首歌曲中雖然只是瞬間呈現(xiàn),但卻起到了重要的拋磚引玉之用。
4.《山丹丹艷茉莉花香》
《山丹丹艷茉莉花香》是一首融匯南北的歌曲,由肖陽作詞、尚建三作曲。為了營造歌曲的主題思想,歌曲巧妙地融合了南北民歌的音調。當歌曲唱到“山丹丹的那個花艷來”這句唱詞時,其前半句歌詞“山丹丹的那個”采用的是陜北民歌《山丹丹花開紅艷艷》的旋律,以此代表北方。而后半句旋律則一步跨越至江南水鄉(xiāng),運用了江蘇民歌《茉莉花》的曲調,以此代表南方。正是通過南北地方民歌的恰當運用,才能突顯這首歌曲橫跨南北大融合的主題思想。而這里的《茉莉花》已經(jīng)轉身變?yōu)榻系赜蛭幕拇恚辉偈墙仙倥娉峙c婀娜的象征。
5.《親親茉莉花》
閻肅作詞、孟慶云作曲的歌曲《親親茉莉花》,1996年由李丹陽首唱,并獲得了中國音樂電視大獎賽的金獎。這首作品同樣是運用《茉莉花》的主題旋律進行創(chuàng)作,在歌曲的點題音調“親親的茉莉花”中運用了原民歌中的經(jīng)典旋律。作曲家對原民歌的節(jié)奏作了擴大處理,采用一字一音的作曲技法。使歌曲即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又體現(xiàn)出現(xiàn)代氣息及通俗意味,可稱為是一首融合多種元素的優(yōu)秀歌曲作品。
6.《大中國》
除了上面分析藝術歌曲外,還有由高楓創(chuàng)作、演唱的流行歌曲《大中國》,也運用了《茉莉花》的旋律元素。這首歌曲以校園的民謠歌曲風格,唱出了祖國大好河山的壯麗多彩,表現(xiàn)了中國這個“大家庭”的溫暖與團結。因此,為了表現(xiàn)大融合的溫暖感,它吸收了全國各個地方的多種曲調進行創(chuàng)作。如第一段采用的是東北秧歌曲調,第二段則運用了江南民歌《茉莉花》的旋律元素。這種創(chuàng)作手法與歌曲《山丹丹艷茉莉花香》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同時,該民歌在這里也被賦予了流行音樂所特有的動力感。
此外,在周艷鴻演唱的《又見茉莉花》,黃思婷演唱的《懷想茉莉花》以及梁靜茹的歌曲《茉莉花》等流行音樂作品中,都運用了江蘇民歌《茉莉花》的音樂素材。
三、《茉莉花》在歌曲改編作品中體現(xiàn)的新特征
民歌《茉莉花》的音樂素材在歌曲改編作品中進行運用的同時,其文化內涵及樂曲風格同樣得到了新的豐富與發(fā)展。主要體現(xiàn)在音樂風格的多樣性及文化內涵的豐富性兩大方面。
1.音樂風格的多樣性
首先,民歌《茉莉花》在中國歌曲創(chuàng)作中體現(xiàn)了音樂風格多樣性的特征。
這首民歌原本是一首優(yōu)美清麗、細膩婉轉的江南小調歌曲。猶如江南女子小家碧玉般的矜持與溫婉。而此般樂曲風格隨著改編歌曲思想內容的需要,而得到了新的發(fā)展,賦予了原民歌多樣化的音樂風格特征。
如在流行歌曲《大中國》中,為了表達“大中國大家庭”祥和、歡快的樂曲內容。作曲家在創(chuàng)作中融合多首民歌音調的同時,又運用了連續(xù)八分附點的節(jié)奏,賦予了原民歌動感、歡快的音樂風格。劉麟作詞、王志信作曲的歌曲《送給媽媽的茉莉花》中,為了展現(xiàn)出世間偉大的母愛之情,用《茉莉花》引出深刻、真摯的樂曲主題。其樂曲風格上較原民歌則顯得更加真切、深情。而在歌曲《送你一朵東方茉莉》中,為了向世界展現(xiàn)東方少女的矜持、溫柔與美麗。又在質樸、婉約的《茉莉花》旋律中注入了現(xiàn)代音樂的風格。
由此可見,民歌《茉莉花》在中國歌曲創(chuàng)作中,不僅展現(xiàn)出原民歌所蘊含的文化精髓,還被賦予了多樣化的音樂風格特征。
2.文化內涵的豐富性
《茉莉花》這首江南民歌原本是借“茉莉花”來暗喻女子對愛情的美好向往與追求。但民歌改編的歌曲作品使其音樂文化內涵得到了豐富與提升。
如在歌曲《蘭花》中,作曲家以“蘭花”入筆,托物起興,將蘭花融入到月光、云霞、大海的情景中。情在景中,意在象外,正如歌詞中所唱到“蘭花白蘭花,月光下海浪花似蘭花,紛紛飛落海峽,夢里踏上蘭花路、親人團聚賞蘭花”。雖然是以蘭花為題,但卻選用了《茉莉花》這首熟悉的民歌音調來代表祖國人民,從而引出對臺灣同胞們真切的思念之情。可見,這首歌曲的主題思想已經(jīng)完全由江南女子小家碧玉般的情思,轉為期盼臺灣回歸于祖國的宏偉愿望上。體現(xiàn)了“小家”到“大家”,“小愛”到“大愛”的文化內涵提升。再如歌曲《送給媽媽的茉莉花》,借用《茉莉花》的民歌音調勾起了兒時與媽媽在一起的美好回憶,歌頌了人類最偉大的母愛之情。不僅在頌揚感恩之情及孝道的思想上起到積極的作用,還賦予了原民歌偉大母愛的文化內涵。
《茉莉花》在歌曲中除了被賦予母愛之情、期盼祖國統(tǒng)一、象征東方少女的溫婉、高貴的新內涵外,還被用作江南文化的象征符號。如在歌曲《山丹丹的那個花艷來》中,就用《茉莉花》的音調與陜北風味民歌《山丹丹花開紅艷艷》的音調進行拼貼組合,表現(xiàn)了“神州大地廣闊,東西部共同發(fā)展”的“西部大開發(fā)”的時代新主題。
注釋:
① 馮光鈺.中國同宗民歌[M].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1998年9月第1版,18頁。
參考文獻:
[1]馮光鈺.中國同宗音樂[M].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1998.
[2]江明淳.漢族民歌概論[M].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
[3]何仿.扎根中華大地,香飄四海五洲——記江蘇民歌“茉莉花”的搜集[J].江蘇音樂,1992 (4).
[4]錢仁康.流傳到海外的第一首中國民歌—《茉莉花》[M].錢仁康音樂又選(上),上海音樂出版社,1997.
[5]王磊.送你一朵東方茉莉一一春天歌聲里的浪漫香頌[N].音樂周報,2009(07).
[6]施詠.《茉莉花》——“流沂歌曲中的中國民歌”之一[J].中國音樂教育,2013(04).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