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海外華文教育課堂教學為分析樣本,從中考察海外學生受眾群體對中國文化的接受形態,提出中國國際傳播多元化體系建構中海外華文教育四方面的補充賦能作用及其場景傳播效應提升方式,助力中國主流媒體營建良好國際輿論環境,賦能國際傳播“五力”。
【關鍵詞】海外華文教育;文化傳播;國際傳播“五力”;場景效應
一、引言
習近平同志指出,“要完善國際傳播工作格局,創新宣傳理念,創新運行機制,匯聚更多資源力量”[1],“以文載道、以文傳聲、以文化人”,從而在國際上建樹“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2]。作為中國文化重要傳播載體之一的海外華文教育,在“載道”“傳聲”“化人”方面有著自身獨具的性質和功能,尤其在現實場景的直接傳播效能上,有著獨特的價值功用,是完善中國國際傳播新格局、建立中國大外宣體系、建設中國國際形象“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從海外華文教育作為中國文化傳播載體的視角,以海外華文場景教學為實證樣本,將海外華文教育與中國文化的國際傳播體系建構結合起來,探究海外華文教育現場實景傳播效能對創建中國多元化傳播平臺和傳播方式,助推中國國際傳播“五力”(國際傳播影響力、中華文化感召力、中國形象親和力、中國話語說服力、國際輿論引導力)提升的賦能作用。
二、海外華文教育賦能國際傳播“五力”的重要作用
近年來,海外華文教育文化傳播體系的建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借助海外華文教學場景,可以透視中國文化在“一帶一路”發展進程中,要實現高質量賦能作用和動力價值、形成有效國際話語體系和敘事方式、構建具有鮮明中國特色文化傳播體系存在的問題和需改進的方面。在此背景下,海外華文教育具有的現場實景直接交流傳播功能則將發揮重要的補充作用,并助力主流媒體與多種傳播渠道結合,“廣開言路”,構建起一個全方位、多維度、層次立體的中國文化大傳播格局。
(一)助力彌補主流媒體自身局限與短板之處
大眾傳播因媒體形式局限,其傳播功效往往是延時的、間接的;而海外華文教育的課堂教學,更多的是在同一空間內通過師生互動實現多層次多維度的直接人際傳播,不僅具有現場面對面交際的直入、靈活、高效,且具有人際傳播天賦的親和力、感召力與直接說服的優勢。筆者曾在歐洲大學有四年海外華文教學實踐,教學中曾有學生問中國有無信仰?信仰是什么?作為場景教育工作者可以即時給予肯定回答,并在教學中適時將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歷史、文化內涵、文化精神,以及優秀的文化人物、文化經典著作分享傳播給海外受眾,如孔子、老子;《論語》《莊子》及其主要思想等,告知這是中國傳承數千年的民族核心信仰,是融化在民族血液中的文化精神,是中國人做人的標準和行為準則。正確的文化輿論導向,可以扭轉外國學生意識觀念中對中國文化的偏見和曲解,起到建樹中國正面形象、傳播中華文化正能量的作用。
由于師生間特定的人際關系,師者的言行觀念不僅能成為影響學生的無形力量,也能密切師生間的情感,講臺上的師者與其受眾之間存在著與生俱來的親和力、感召力與說服力,這也是海外華文教育相對于其他外宣渠道所獨有的傳播特性,可與中國國際主流傳播體系形成互補之勢,在實現國際傳播“五力”上,發揮其得天獨厚的優勢。
(二)助力參與主流媒體不便明說或介入的敏感領域
由于社會體制、民族文化、生活背景、認知態度及方式等的差異,中西方民眾在許多領域和問題上都存在著思維認知和行為方式上的不同,這勢必導致彼此間的溝通不暢和理解上的曲解、誤解,其中有的方面或問題,是大眾傳媒不便言說或明說的。這時候,相對空間內的小眾課堂教學就可以發揮其延伸補充作用。
有位學生寫關于中國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論文,求證中國現在的醫保、養老、住房等社會福利制度,及其與計劃經濟時代的不同。筆者的解釋也改變了她的一些錯誤認識。這些案例說明,西方受眾就像他們時常不相信本國媒體及報道那樣,對來自他國的媒體報道,也常帶有不信任感,他們更多的還是希望從普通民眾或新聞事件當事人那里去獲取信息,以便得到佐證。因此,中國主流媒體的國際傳播要想產生有效影響力,建樹有力的國際話語體系和敘事方式,增強對外傳播的公信力,加強西方受眾群體的信任感培育是大眾國際傳播面臨的新任務之一。由于海外華文教育可與海外受眾直接展開場景交流和實時信息傳播,信息要素流動更易被海外受眾采信和接受,故此,海外華文教育可發揮其“后臺”信息的補正作用,加強對海外受眾的信任度建設,與傳統主流媒體一道形成更為有效有力的傳播合力。
(三)助力補充主流媒體傳播內容的強化與完善
大眾傳媒因其形式與渠道容量限制,對傳播信息必須進行適當的內容剪裁和加工,且對其中涉及的某些細節或背景內容,常常無法做出詳細解釋和介紹。而海外華文教育就能充分利用課堂教學優勢,對傳播信息涉及的方方面面,教師可在課堂上向受眾娓娓道來,做較為詳盡的說明和介紹。
筆者在四年的歐洲華文教學和中國文化宣傳推廣中,目睹了部分當地青年學生及民眾對中國認知程度和態度的變化,從陌生無知,到有所知;從知之甚少,到有所了解;從不愿接觸,到產生興趣;從以前有誤解,到誤解化解并能理解;甚至有些當地民眾,成為中國人的朋友,中國文化的擁躉。以筆者所教學生為例,有位2014級學生,因當年報考的日語系不招生,改學了漢語。第一年除了上課,她拒絕參加所有的活動;第二年,她開始與筆者對話,有時還會問詢一些問題;第三年,在一次校方與中國使館聯合舉辦的活動中,筆者看到她出現在活動現場,意外之余,筆者更多的是欣慰和開心。
筆者所在歐洲大學漢語系的本土教師都是在漢學領域頗有造詣的漢學家。“漢學家是推動中西方文化交流傳播的主要力量,發揮著溝通中外、深化理解、增進友誼的重要作用”。[3]當然對于如筆者,由政府外派的華文教師而言,站好這個海外講臺,更是傳播中國文化、傳遞中國信息、講好中國故事,做好大眾國際傳媒堅強后盾的生力軍。海外華文課堂教學,既可正向傳播中國文化能量,向世界展示中國友好、善意的形象,又可借此反觀中國文化的國際傳播業態和傳播效能,獲取精準傳播反饋,以便更好地助力“講好中國故事,傳遞好中國聲音”,對國際輿情和傳播學研究也有借鑒價值。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