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流產藥物的問世,藥物流產也逐漸被人們所接受,常用藥為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1],但因藥物流產出血多,不全流產率高的缺點,最后也要進行宮腔清除術,因此在使用的過程中有一定的限制。人工流產和藥物流產各有其優點和缺點,對二者進行效果比較,進行展述。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挑選2009年來本院要求終止早孕者60例健康婦女,隨機挑選單日30例為藥流組,雙日30例為人流組。
1.2 兩組經尿液檢查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陽性,末次月經第一天計算起未超孕10周,B超檢測孕囊在3.5 cm以下,無流產禁忌證,經婦科檢查、B超檢查確診為正常宮內妊娠,陰道清潔度、血常規檢查未見異常,并自愿接受流產者。
1.3 兩組年齡、孕周、體質、孕產史等資料經統計學檢驗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2.1藥流組30例,經排除藥流禁忌證,晨早空腹口服給予米非司酮(息隱上海華聯制藥有限公司出產)首次劑量50 mg,首劑量服藥2小時內禁食,2小時后照常普食。首次服藥后間隔12 小時空腹口服米非司酮25 mg,第2天服藥與第1天相同,第3天晨早服完米非司酮25 mg后間隔1 小時服米索前列醇0.6mg。在院觀察1天,記錄排出物情況,仔細檢查排出物有無絨毛組織,與妊娠周數是否符合,第二天常規做B超聲輔助診斷,判斷完全流產率、陰道出血時間、腹部疼痛程度。
2.2人流組30例,排除生殖器炎癥及各種疾病的急性階段,采用一次性吸引瓶負壓吸宮,平均壓力控制53.2~66.5 KPa。吸宮完畢,應仔細檢查吸出物中有無絨毛組織,胎盤組織與妊娠周數是否符合,避免吸宮不全,必要時做B超聲輔助診斷。兩組流產后均進行定期隨訪至3周。
2.3隨訪至流產后3周記錄所得數據進行比較。
3結果
3.1完全流產率:該項由醫務人員記錄,通過藥流組和人流組妊娠物排出情況,B超復查宮內孕囊消失以及HCG轉陰性視為完全流產。人流組完全流產率100%,藥流組B超復查證實有4例發生不全流產,需經再次刮宮后治愈,完全流產率為86.6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2陰道平均出血時間:兩組分別以天為單位記錄出血時間,可指導病人自行記錄,取其平均值所得數據,藥流組產陰道平均出血時間為(15.2±7.3) 天,人流組陰道平均出血時間為(7.5±2.6) 天,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3疼痛評分值:采用疼痛數字分級法(NRS),用0~10的數字代表不同程度的疼痛:0為無痛,10為劇痛,讓患者自己圈出一個最能代表疼痛程度的數字。再由醫務人員評估記錄病人的主觀痛覺,疼痛程度分級的標準為:0分為無痛;1~3分為輕度疼痛;4~6分為中度疼痛;7~10分為重度疼痛。每組在流產的過程中記錄自評的疼痛的分值,各取平均數。藥流組疼痛評分值為(6.8±5.2),人流組疼痛評分值(8.5±6.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4結論
意外妊娠6~10周要求終止妊娠的婦女,我院過去大多是采用傳統宮頸擴張法進行人工流產手術,但這種方法致使病人軀體承受劇烈的痛楚,少數病人甚至出現人流綜合癥[2],國際疼痛研究會1994年指出:“疼痛是一種與組織損傷和潛在損傷相關的不愉快的主觀感受和情感體驗”,為人類共有而個體差異很大的一種不愉快地感覺,是不可缺少的一種生命保護功能。人工流產所致的疼痛不僅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及生理功能,還嚴重影響患者的社會心理感受。在臨床工作中,疼痛亦被作為繼體溫、脈搏、呼吸、血壓之后的“第五生命體征”來評估與處理[3]。手術不當或過度刮宮而損傷子宮內膜,引起遠期并發癥[4]。隨著流產藥物的問世,逐漸過半數人群選擇藥物流產。藥物流產的機制是米非司酮為受體水平孕激素拮抗劑,具有終止早孕、促宮頸成熟、與孕酮競爭受體而達到拮抗孕酮的作用。米索前列醇是前列腺素衍生物,具有軟化宮頸、增強子宮張力及官內壓作用,并抑制宮頸膠原合成。口服米非司酮聯合米索前列醇終止早期妊娠,米非司酮與米索前列醇在多方面協同作用使終止早孕效果顯著提高。藥物流產發生不全流產率高,流產后陰道持續流血時間長等缺點,因此,并不能完全取締傳統的人工流產。兩種流產方法均為意外妊娠的補救措施,安全、有效、方便、可接受性好,各有優缺點和相應的適應對象,二者不能互相取代,只可取長補短。在實際工作中應根據情況結合婦女自身愿望合理選擇流產方式,終止妊娠的同時,盡可能減輕婦女的痛苦,取得滿意的療效,最重要仍然是做好積極避孕措施,減少意外懷孕的發生。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