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場所精神的本質強調以人為本的空間使用,而當前城市景觀設計中場所精神的缺失已經成為普遍的問題,十分不利于城市的整體的發展,也給人們的心靈感受的造成了部分負面影響。在當前注重精神需求和情感交流的心時代,人們開始更多的關注自己內心的感受和生活質量,因此場所精神在城市景觀設計中的影響尤為突出。
關鍵詞:場所精神,城市景觀設計,期刊論文發表網,情感關懷
一、 場所精神涵義
本文中的場所與物理意義上的空間和自然環境有著本質上的不同。它是人們通過與建筑環境的反復作用和復雜聯系之后,在記憶和情感中所形成的概念——特定的地點、特定的建筑與特定的人群相互積極作用并以有意義的方式聯系在一起的整體;是由人、建筑和環境組成的整體;是由自然環境和人造環境有意義聚集的產物。總之,我們不能將整體場所簡化為所謂的功能設置、空間關系、結構組織等抽象的分析范疇。
場所精神(spirit of place)一詞源出于拉丁文。它表達了場所具有自己獨特的精神和特性。它不僅具有建筑實體的形式,而且還具有精神上的意義。場所具有吸收不同內容的能力,能為人的活動提供了一個固定空間。場所精神是環境特征集中和概括化的體現,通過人和場所的互動,可以按照互動的感受將場所分為三種類型:浪漫式、統一式、古典式。人們通過在生活空間中的體驗,才能感受到不同類型的場所特征,從而理解到場所的本質——使人們在世界中居住下來,并從中深刻而廣泛地經歷到自身和世界的意義。人若想要體味到這種場所的精神,即感受到場所對于其存在意義,必須要通過對于場所的定向和認同。
二、 城市景觀中場所精神的概念
城市景觀場所是人們休閑、娛樂、活動的空間環境,由特定地點與其上特定形式的空間組成,因此不能僅僅滿足人們視覺、功能上等物質形態方面的要求,而更應該滿足現代人對于精神方面的追求。城市景觀的功能往往是休閑、娛樂,對自然性的追求往往是景觀中的重要部分,因此城市景觀場所精神的來源往往也就是大自然。
三、 場所精神對城市景觀設計的影響
全球性的環境惡化與資源短缺使人類認識到對大自然掠奪式的開發與濫用所造成的嚴重后果。應運而生的生態與可持續發展思想給社會、經濟及文化帶來了新的發展思路,越來越多的景觀規劃設計行業正不斷地吸納環境生態觀念。早在1969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園林學教授麥克哈格(Ian McHarg)寫出了一本引起整個環境設計界矚目的經典之作《設計結合自然》( Design with Nature ),提出了綜合性生態規劃思想。現代主義建筑風格就是因為與歷史的割裂才受到后現代主義的批評和修正。當設計師將其在設計中具體化的時候,常常將目光投向久遠的歷史—百年、千年,甚至萬年。因此,有了中國眾多古老城市中的仿古建筑和景觀。或者認為我們的城市沒有深厚的歷史可挖掘,于是把眼光投向異國他鄉,投向古希臘、古羅馬,投向歐洲的巴洛克、美國的新古典主義。因此才有了習見于大江南北城市中的歐陸之風。追求歷史的“古”和文化的“洋”都無可厚非,但這種“古”或者是“洋”,應該充分尊重場地的靈魂,使場地的文脈得以延續。
l 大自然的恩賜
城市景觀的功能往往是休閑、娛樂,對自然性的追求往往是景觀中的重要部分,因此城市景觀場所精神的來源往往也就是大自然。不論是中國傳統園林還是西方傳統園林,其精神往往是來自于大自然。尤其是中國傳統園林,由于“天人合一”的哲學觀念的影響,使得中國人對大自然有著一種崇拜。綜觀中國傳統園林史,不論是皇家園林還是私家庭院,其形式往往是對自然山水的模擬。在中國園林中體味、經驗的人無時無刻不感受到自然的滲透。不只是堆山引水、植花栽樹,甚至在知覺方面,聽的也是“山水清音”,聞的是“幽蘭丹桂”,人造場所和自然場所水乳交融般的互相滲透,互相穿插。可以說,對自然的真實體驗是中國園林精神的重要來源之一。
受東方園林的影響,西方傳統園林在其形式意義上也追求一種自然來源性。在17世紀,自然風景園的興起體現了西方人對精神的探索,他們拋棄了軸線、對稱、尺度等理性的設計手法,而從真正體驗自然入手,出現了起伏開闊的草地,自然曲折的湖岸,成片成叢自然生長的樹林。
中國傳統園林就是和文化藝術緊密結合,通過各種藝術形式來體現其內在精神,這種精神是通過園林的物質形態來進行表達,使得情景統一、意象統一。如今傳統園林背后的歷史、文化和思維方式等與現代已迥然不同了,隨著西方現代城市設計理念傳入中國,如何在新時代、新文化的基礎上體現城市景觀的場所精神,是現階段景觀建設工作者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現代景觀設計中,景觀設計師們也常常去感悟和體驗自然,從其感受的心靈深處去需求精神。上海是長江入海的地方,由于江水所含的泥沙不斷淤積而形成的低平的大致成三角形的陸地。2010年上海世博會世博公園(圖1)的設計中,設計采用的“灘”的設計概念,模擬這種純自然的力量,其組成的形態看似自由無序但其又被無形的體系完美的統一在一個系統中。整體規劃布局將水體、道路、場所、設施、綠化等元素用灘的概念聯系在一起,其所有的元素有機的組合交叉形成互相交融,形成有機的系統,以地形的山脊形成的步道為主要交通主框架,貫穿岸、水、林、島,在其沿線組織出不同的生態景觀,在岸與水的相互交叉、林與島的融合中,隨水流的趨勢中設置節點空間,讓活動休憩的場所與自然生態環境完美融合。
l 近現代西方藝術和設計的思潮
近現代西方藝術對現代園林設計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從新藝術運動到立體主義,超現實主義再到極少主義、波普藝術,設計師從藝術中得到了豐富的形式源泉來表達他們的設計理念。
60年代后期,西方的一些現代藝術家開始將目光轉向遠離城市,人煙稀少的自然場所,在這些特殊的基地上創造出別開生面的作品,這些作品被稱為“大地藝術”。大地藝術的作品超越了傳統的雕塑藝術范疇,與基地產生了密不可分的聯系,從而走向場所。其本質特征是將自然作為作品的重要要素,形成與自然共生的結構,通過給特定的場所加入藝術的手段而創造出精神化的場所。例如瑞士設計師克拉默在瑞士蘇黎士的園林展上設計了一個名為“詩人的花園”的展園,他用三維抽象幾何形體構成了一種與眾不同的場所體驗。華盛頓的越南陣亡將士紀念碑是以大地藝術體現場所精神的一個杰出作品。場地被按等腰三角形切去了一塊,形成一塊微微下陷的三角地,象征著戰爭所受的創傷;“V”字型的長長的擋土墻由磨光的黑色花崗巖石板構成,刻著57692位陣亡將士的名字;鏡子般的效果反射了周圍的樹木、草地、山脈和參觀者的臉,讓人感到一種刻骨銘心的義務和責任。在這里,人們可以體驗出一種強烈的場所精神。
哈格里夫斯的作品融合了場所的歷史、文化、自然體驗,并表現出大地藝術和極少主義的影響,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在他設計的拜斯比填筑公園(圖5)中,基地所在地是一個垃圾填埋場,受到史前印第安人留下的貝殼堆的啟發,哈格里夫斯在山坡上堆起了許多覆蓋著草皮、呈貝殼狀的土丘群。曲折的小徑由貝殼鋪就,從腐敗的垃圾中產生的沼氣經提取后被燃燒照明,這長明的沼氣火焰時刻提醒著人們場所的足跡。
四、 總結
總體說來,城市景觀設計是由獨特的自然環境、深厚的歷史文脈和富有生機的時代精神的最佳契合而成。場所精神是建筑現象學的核心概念和中心議題,場所這個環境術語意味著自然環境和人造環境組成的有意義的整體。這個整體以一定的方式聚集了人們生活世界所需要的具體事物,這些事物的相互構成方式反過來決定了場所的特征,使人們產生歸屬感的建筑空間就是場所,建筑對人的行為、思想、情感所產生的意義,就是場所精神。因此現代城市景觀設計應該關注陶冶人的心靈,激發人們的道德情操,鑄就現代的素養,同時通過體驗者的自我感受去體驗人、社會、自然之間的情感,去理解場所的精神。
參考文獻:
[1]林箐,王向榮.西方現代景觀設計的理論與實踐.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
[2]陳立旭.都市文化與都市精神.東南大學出版社,2002.
[3]羅丹.城市濱水空間基于場所精神下的地域性表達——以都江堰內江沿岸為例[J].四川建筑.2011年04期.
[4]諾伯格•舒爾茨著,施植明譯.場所精神-邁向建筑現象學.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