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論文主要介紹的是校園生活情景人文素養的重要性,不管是在哪里人文素養特別重要,尤其在學校里。校園文化對于學生來說影響很大,學生四分之三的時間都是在校園里度過的,所以學校對這個校園生活情景人文素養特別重視。本文通過一些有關于人文教育的理論依據的闡述以及如何嵌入學生校園生活來描述的,僅供相關人士參考。
《中國校園文學:中學讀本》反映廣大中學師生的生活、工作、學習、精神風貌,提高中學生的思想文化素質,發現并培養師生中的文學新人。是一本面對廣大中小學生的國家級文學月刊。
【關鍵詞】班主任;校園生活;人文素養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其中,人文底蘊這一素養是文化基礎的重要內容,具體包括人文積淀、人文情懷和審美情趣等基本要點。基礎教育越來越重視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特級教師、上海市建平中學校長楊振峰認為,學生的核心素養不是先天遺傳所得的,而是需經過后天教育習得的。筆者認為,班主任對人文底蘊的習得、提高學生核心素養具有重要意義。班主任必須把人文教育嵌入在平時的點點滴滴中,在班級工作中善于突出人文教育的主題。創造條件,營造氛圍,把人文素養的培養作為工作的一個最重要部分,從更廣闊、更深遠的核心素養層次上為人生觀的樹立奠定基礎,在不斷提高人文素養的過程中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引導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人文教育的理論支撐是什么?在小學高段校園生活中如何進行人文教育?如何嵌入日常生活?本文試從以下幾方面進行闡述。
一、理論依據
(一)人本主義教育理論
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產生的人本主義教育理論,強調人的尊嚴和價值。代表人物有馬斯洛(Maslow)、羅杰斯(Rogers)、康布斯(Combs)和阿莫德(Amold)等。人本主義教育理論在教育理念、師生關系、學習理論和教學評價等方面都進行了較為具體的描述。馬斯洛認為,自我實現是教育的終極目標,要讓學生成為世界公民;在教育過程中要開發學生的潛能,注重人性的完美和人格的完善。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用真實、對個人的尊重和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的態度,才能激發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二)情感教學理論
胡適于20世紀初將杜威的實驗主義哲學和教育思想傳入中國,引起國內教育人士對相關問題不斷深入的研究。情感教學主要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既要考慮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水平,又要關注學生的情感,發揮情感在教學中的積極作用,使得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也能獲得美好的情感體驗,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積極的學習觀和人生觀,為其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人本主義教育理論和情感教學理論都提倡以學生為中心,不僅強調發展學生的智力水平,也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認為自信、勇敢、主動、學習動機等積極的因素會對語言學習產生直接的或潛在的影響。因此,教師除了傳授知識,還應注重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品格、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能夠適應環境的能力以及與人交往的能力。
二、嵌入學生校園生活情景的人文素養的策略
(一)聆聽人文講座
人文講座,每周一次,分為中國文學史、西方文學史和特約專家文化講座。內容以中西文明史為序,進行經典閱讀,中國文學從《詩經》《論語》到《紅樓夢》,西方文學文化則從古希臘神話到現代主義興起,形成中西方文學文化100講,中西文學交叉對應。人文講座關鍵詞:(1)人文、立意所在,包括自己在內現代人可能特別欠缺的;(2)閱讀,閱讀伴隨的人生才是立體的、豐富的,也才會使講座構成時代、作品、作者、讀者(師生)間的多重對話關系,構成動態的永遠未完成的狀態——人生的戲劇呈現狀態,這本身就是一種無以言說的美;(3)“人類文明文化視野”,文學作品是主體,但不是全部。講座立足在中西文化視野中,使我們的閱讀有更高的品位,直至人文的積淀。
(二)實踐人文行走
人文行走,分為視頻人文行走、本土人文行走和外省人文行走。視頻人文行走,配合講座進行。例如配合文學作品,講到《紅樓夢》,可以組織學生,實際觀看電視劇紅樓夢,讓學生更形象的理解。本土、外省人文行走,家長協助,假期組織。例如重慶特殊的抗戰文化、碼頭文化、巴渝文化,利用暑假,家長陪同,一一游覽。
(三)開展人文體驗活動
語言和文化學習貴在多接觸、多實踐,文化品格的形成需要長過程、大量度的文化活動。(1)可以創建中外文化節,根據課程標準提供的主題和相關課程內容,指導學生開展閱讀,開展文化主題演講、經典作品朗誦比賽、英語課本劇演出活動等,讓學生通過自主準備和參與的過程感受和體驗中外文化的豐富內涵。(2)根據條件開展中外學校、學生之間的聯系和聯誼活動,從中外交流中直接體驗文化異同,促進語言技能和跨文化溝通能力的發展,傳播中國故事。(3)適當開展節日、紀念日文化體驗活動。啟發學生正確理解這些節日或事件背后的思想觀念。人文修養能提升一個人發現問題的洞察力,并給人以感想、敢做的勇氣。而這些正是核心素養不可缺少的內容。
三、結語
學習學的是知識技能,知識固然重要,但是技能是終身受益而且可以應用在各個地方的。這樣的人文教育實質上打破四個限制:學科、空間、角色和學齡。人文講座,人文行走,人文活動,人文布置,知識是載體,知識的背后,是接納,是思考,是感悟。那些富有價值含義的人文素養的傳遞,不僅是客觀陳述的、說明性的,也是敘事性的、人文解釋性的,富有個人感情色彩,特別吸引人。
參考文獻
[1]何志武.人本主義教育的主要觀點及其應用[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1).
[2]夏葦.構建充滿人文素養的英語課堂[J].中小學教學研究,2011(5).
[3]汪京.中外文化不同背景下如何體現英語教學人文性的重要性[J].考試周刊,2013(56).
作者:吳楠 單位:重慶市沙坪壩區融匯沙坪壩小學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