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中學語文論文
作者:周彩群 單位:湖南科技大學教育學院
一音韻美
詩歌本來就是是一種具有音韻節奏的語言文字,我國的古代詩歌,也素來講究音韻之美。優秀的詩歌作品,讀起來抑揚頓挫,聽起來韻味無窮,就是因為它具備了音韻之美。構成音韻美的方法豐富多彩,如句式(節奏)、平仄、押韻、重疊等。自先秦至漢魏六朝,古詩的節奏句式有它的一般特點,如在四言詩中,一般是一句兩頓的二二句式,如初中課文曹操的《觀滄海》中的詩句:“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在五言詩中,一般是一句三頓的二二一或二一二句式,如陶淵明《飲酒》中的詩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等等,這種句式和節奏就形成了一種抑揚頓挫的音韻美[3]。而在近體詩中,由于漢字四聲的發現,平仄交錯產生了一種特別悅耳的音調效果,所以近體詩又稱格律詩。五言或七言格律詩的句式與古體詩節奏句式基本相同,最大的區別是詞語平仄交錯。如龔自珍《己亥雜詩》中“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平仄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這樣的平仄既要對仗,押韻也有嚴格的限制,形成一種獨特的音韻美。古代詩歌基本押韻,如漢樂府民歌《木蘭詩》,文中押韻之處極多,使得整首詩有一種回環往復的音韻美。除詩之外,詞作為詩歌中的一個重要分支,音韻美自然不在話下,李清照的《醉花陰》詞首“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就鮮明地體現了疊字形成的音韻美。
二意境美
意境是中國古典美學的重要范疇。對于意境的研究與探討一直以來都是眾說紛紜,童慶炳先生在《文藝理論教程》一書中對其作了如下界定:“意境是指抒情作品中呈現的那種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形象系統及其所誘發和開拓的審美想象空間。”可見文學意境具有情景交融、虛實相生、韻味無窮的特點[4]。根據這些特點,在中學語文教材的古代詩歌中也能找到詩歌獨特的意境美。具有代表性的如高中語文教材中柳永的詞,柳永作為婉約派的代表作家,其詞風纏綿悱惻,哀婉凄美,已經達到意境創造的最高境界,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如《雨霖鈴》創造的纏綿悱惻,哀婉凄美的意境;陶淵明的田園詩《飲酒》中“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閑適淡泊的意境;蘇軾《明月幾時有》“起舞弄清影”般婉轉優美的意境;李清照《醉花陰》中“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的婉約凄清的意境;王維《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雄奇瑰麗的壯美意境等等。在這些詩歌的意境營造中,不能忽略詩歌的意象,意象是構成詩歌意境的一個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詩歌中常用一種反復出現的意象來表達特定的情趣和意味,例如,古代詩歌中的月亮是思鄉的代名詞。詩中的月亮不再是純客觀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詩人感情的意象了,詩人往往對月思親思友,借描述明月寄寓離愁別緒,思鄉之愁,如蘇軾的《明月幾時有》;又如草木的意象,詩人以草木繁盛反襯荒涼,以抒發盛衰興亡的感慨,姜夔的《揚州慢》中有“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的詞句,便是用野草的繁盛反襯如今揚州的荒涼。因為詩人選取特定的意象,創設了恰如其分的意境,在某種程度上提升了詩歌的審美價值,因此給讀者以美的享受[5]。
三形象美
文學作品中的形象是審美主體對客體的直觀感受。它主要是指人物形象,其次也包括社會的、自然的環境和景物。中學語文古代詩歌中的形象是豐富多彩的。詩歌中的形象美主要包括人物美和景物美。人物美主要表現在詩歌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這些形象既有詩人自指,也有詩人的想象創造。中學語文教材中常見的詩歌人物形象各具特色,如李白《蜀道難》中刻畫了一個不慕權貴、豪放灑脫、傲岸不羈的詩人自我形象;杜甫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展現出一個懷抱著“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的心憂天下、憂國憂民的詩人形象;陶淵明在《歸園田居》“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隱居生活中,刻畫了一個閑適悠然“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的隱者形象;柳永的《雨霖鈴》寫與所愛女子離別時的無限憂傷和別后相思的綿綿情意,塑造了一個愛恨情長的藝術形象;《孔雀東南飛》中塑造了勤勞善良、美麗聰明的劉蘭芝和癡情軟弱的焦仲卿;《詩經•氓》中可以看到一個堅強勇敢的女子形象;《離騷》中有不慕權貴、高潔傲岸、憂國憂民的詩人形象等等。古代詩歌中的人物形象美主要體現在人物性格的完整和偉大。通過對這些人物形象的鑒賞,學生可以感受到不同人物形象的美,從而受到美的感染,有意識地發展美的思想和品德,形成美的個性。除了人物形象美,古代詩歌中所描寫的景與物也是美的。岑參在《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描繪了一幅“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數萬樹梨花開”的壯美邊地雪景;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描繪了一幅早春的西湖勝景,透出清新氣息,生意盎然;辛棄疾的《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描繪的是寧靜美好的農村夏夜景色;曹操《觀滄海》中展現的是“秋風蕭瑟,洪波涌起”的波濤浩淼的壯闊海景;李白的《渡荊門送別》中“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的詩句,形象地描繪了船出三峽、渡過荊門山后長江兩岸的特有景色。這些景物美可以觸動學生的審美體驗,形成一種美感,獲得美的愉悅。中學語文古代詩歌中的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都蘊含著詩人們的情感,形象是情感的外衣,體會詩歌中的形象美能更好地把握詩歌中的情感美。
四情感美
“詩緣情”是我國古典美學關于詩歌審美本質的一種理論概括,強調詩是作者感情的抒發,古代詩歌的情感是詩歌的靈魂,情感美是詩美的內容本質。在優秀的古代詩歌中,積極、蓬勃、昂揚的情感和感情基調,激勵著學生永遠追求真、善、美,培養完整的、高尚的人格。
通過學習中學語文中的古代詩歌,學生可以體會各種各樣詩人的思想和情感,領略作品中所表現的情感之美,黍離之情如姜夔的《揚州慢》,“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的詞句中表達的是對物是人非的無限惋惜及悲痛之情;思鄉之情如王灣的《次北固山下》,“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寫出作者濃濃的思鄉之情、濃重的懷念與惜別之情,言有盡而情無窮;懷古之情如杜牧的《赤壁》,“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是對赤壁之戰的理性思索;諷喻之情如《詩經•采薇》中“靡室靡家,?狁之故”的階級剝削、杜甫《石壕吏》中反映的民生疾苦;愛國之情如杜甫《秋興八首》(其一),“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的深沉,范仲淹《漁家傲》中“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的豪邁,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渴望,《木蘭詩》中木蘭替父從軍、抵抗異族入侵的勇敢,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寧愿犧牲自己也要庇護天下寒士的精神;以及《孔雀東南飛》、《雨霖鈴》中堅貞不渝、忠誠不二的愛情。這些作品都表現了人間最純真、最美好的感情,通過學習這些作品,能提高學生的生活素養,培養他們尚友、重情、愛鄉等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也可以加深對那個社會的了解和認識,懂得古代勞動人民的不幸和斗爭,從而加深對新生活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