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3 | 健康教育論文
一、基于精神疾患和心理異常調查探析社會心理應激因素對高職生的影響
中國改革開放突飛猛進的步伐,使中國人的生活環境、內容、方式和質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對每個人內心世界引發的變化也是空前急劇的。在大多數人體驗著社會進步來的滿足、喜悅,經歷著心身成長的同時,現代化的進程提出的適應要求,也讓一些人付出心理健康、身體健康方面的代價;心理、精神偏常、行為失范而導致的意外事件、重大事件頻頻發生,成為和諧社會建設中的不和諧音,讓國家付出高昂的社會成本。據黃岡市優撫醫院提供的確切數據統計,黃岡市財政每年都要劃撥幾十萬的資金,用于治療和收留在外到處流浪的精神病人。民政機構還設專人管理這項事務。每位患者一年住院費最少需3-4萬左右,出院回家也需長期吃藥維持治療,每月花費需約300-400元左右。如若一家庭有一個人患了精神疾病,至少有六人的生活會受到影響。不僅患者個人生活在無盡的痛苦中,讓他的親人也生活在看不到希望的痛苦中。所以毫不夸張地說,當今社會精神疾患的流行也是人類將來生存發展的大災難。學校是社會一分子,這種流行病趨勢也其實早悄無聲息的、但又強烈撞擊和考驗著高職院校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中國改革開放突飛猛進的步伐而帶來競爭激烈的社會環境,不可抵擋地侵擾著還在校就讀,但又即將走上社會的學子們的心靈。他們都非常清楚,雖然是在校讀書,可最終必須成為能適應社會發展,能在社會生存或更好生存的個體,否則將會被社會無情淘汰。但高職生因文化基礎、基礎素質較薄弱,具有較強的自卑心理,導致自我期望值較低,學習動力不足,自主性和主動性差,甚至有自暴自棄者、得過且過者。他們對自己的思想和行為極度不滿意,但又缺乏克服自我、克服困難的意志力與方法。這種矛盾焦慮的內心斗爭,容易使他們精神壓抑、思想苦悶、情緒消沉成為心理疾病和發生精神障礙易感與高危人群。筆者在2012年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心理咨詢和輔導個案30人。其中因學習壓力過大導致心理問題有9人;導致精神障礙發生有2人;因過于自卑心理而導致戀愛受挫而產生心理問題學生4人,導致精神障礙發生2人;因家庭貧困、家庭原因產生心理問題學生3人;導致精神障礙發生1人;因人際關系產生心理問題學生4人,精神障礙發生1人;因就業壓力、就業困難產生心理問題3人,發生精神障礙1人。從30個案發生心理問題和精神障礙的誘因當中可充分證實,學習壓力、情感問題、人際關系、家庭問題、就業壓力成為當今高職院校學生主要的心理疾病誘發因素。因此可見,高職院校學生的心理與精神疾病預防與干預工作顯得更為緊迫和重要。
二、探索精神疾病與心理因素內在發病規律是進行科學有效預防的前提
華東師范大學心理教授耿文秀說,21世紀是“精神疾病的世紀”。她的這句話客觀反映了當今社會,精神疾病已成為了人類常見、多發病之一。但由于精神病學在整個醫學中發展較晚,有相當多的常見精神疾病的病因和發病機制至今尚未闡明。再加上舊觀念的的影響,精神病的病因長時期地被認為是神秘莫測的而受到忽視,從而妨礙了精神病預防工作的開展。“談精神病色變、避之唯恐不及的現象”在筆者身邊和工作環境中非常普遍。從優撫醫院調查確切統計,一個精神病患者所累及家庭和集體所造成的危害、所造成的經濟負擔,都可說明,預防精神疾病的發生不單單是醫學科學中的一個重要的課題,而且也是發展社會文化、教育和辦好社會福利事業的一項重要工作。實踐也證明,只有較好地動用公共衛生防御手段,才有可能使防病的目的付諸實際并取得成就。因此科學預防個體精神疾病發生比患者發病之后的醫治工作顯得更為重要與緊迫。在新時代下如何科學有效預防精神疾病發生?實際上迄今為止,精神疾病的預防工作基本上還處于探索階段。
在沈漁?院士主編的最新版《精神病學》第5版中強調:精神疾病的預防工作來自實踐,并在不斷的實踐中向前發展,探討病因和揭露內在發病規律,是科學預防工作的最終目標。盡管許多精神疾病的病因未臻詳明,但多年來人們在生活和工作實踐中對許多精神疾病的外在聯系和表面理象,不斷進行細致觀察,并形成了一些樸素的觀念。人們認識到許多精神疾病是人類個體與社會或自然環境互相作用產生的反常結果。也觀察到,在相當不少的情況下,雖然外在條件相似,但疾病發生則可截然不同,提示個體特性在疾病發生中具有重作用。正因為如此,人們在設法防止這一類疾病的發生中,熱衷于提高的人的精神健康水平,使之能夠抵御外界有害因素的侵襲。在精神病學領域中,盡管各個學派對心理衛生的概念理解和解釋方法不同,但在心理衛生工作中的許多實施方法上,則有許多近似之處。表現在兩點上:(1)培育機體整體,包括腦功能的發育,并扶植其經常處于健康狀態,使人的體魄健壯,精神飽滿;(2)培養個性健康發展并加強鍛煉,使之與社會環境相適應、相統一?,F在已有不少精神病學家、心理學家強調了心理因素在精神疾病發病中的重要性,而且也強調了心理因素在防病中的地位。高職院校雖不是專業精神醫療機構,沒有診斷和治療權能,但事實證明,高職院??蓮奶剿饔绊懜呗殞W生心理與精神衛生健康發展的因素,有的放矢開展預防與干預工作,達到了有效及時地把學生精神疾病發生扼殺在萌芽狀態。
三、探索預防與干預高職學生心理與精神疾病發生的有效途徑
(一)普及式開展校園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普及式預防,全面提升全體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質
1、整合各種校園資源,有效利用各種方式與途徑,宣傳和普及心理知識。如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相關課程舉辦講座,如“新生如何盡快適應新環境”、“如何培養自信心”、“熱愛生命與挫折教育”、“女生生理心理保健”、“如何建立和諧人際關系”、“職業生涯規劃”、“就業前的心理準備”等,針對學生發展階段過程、學習和工作中出現的共性的心理上困惑系統地傳授心理健康和提升心理素質知識和技能。還可以利用小冊子、校園櫥窗、黑板報、廣播站、校園網等等途徑對學生進行宣傳教育。這樣使所有學生都能了解自身心理發展、變化的規律與特點。他們縮短心理適應期、加快人格的成熟、掌握心理保健知識。
2、開展形式多樣的心理素質拓展訓練。如情緒宣泄室、音樂放松室、團體輔導、沙盤游戲、生涯規劃模擬訓練和戶外素質拓展活動等。心理素質拓展訓練是積極適應社會發展要求,順應大學生成長成才發展需要,是提升學生心理素質的一種有效途徑。
3、采取積極措施,創造良好條件,優化校園文化環境。校園文化環境是大學生成長的外部條件,它集中體現在校風、學風和班風上。它是一種無形的力量,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了重要的精神環境和心理氛圍。良好的校風、學風會潛移默化地優化學生的心理品質,如團結友愛的校風是學生形成群體凝聚力、集體榮譽感的土壤,有利于人與人之間保持和諧的人際關系,促進同學之間的相互溝通、相互幫助。班風相對校風而言,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更直接、更具體。一般來講,處在積極向上、寬松友好的班風中,會使人感到心情舒暢、精神振奮;相反,就會使人感到寂寞孤獨、緊張壓抑,從而對學習和其他活動產生不良影響??梢姡3趾桶l揚優良的校風、學風和班風對于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是十分重要的。也是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增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最有效的途徑。
4、對教職員工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增強人們的心理健康意識。學校教職員工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僅影響其本人的工作、生活與健康,而且直接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特別高職輔導員是影響學生心理和人格的最為重要的因素,他們與學生交往密切,好像是學生一面鏡子,是學生學習的楷模和指導者。他們的一言一行對學生人格影響是深刻而持久的。因此,高職輔導員必須發揮自身獨特的優勢,加強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過多種有效形式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而且還要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的各項素質,優化自身人格,從而促進大學生的健康成長與全面發展。
(二)專業護航,對需要得到心理上指導的個體或群體及時提供專業幫助或輔導.將心理問題及時化解,及時得到心理成長
1、以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專業人員為主體,開展好心理輔導、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工作。
2、每年進行新生與即將畢業學生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心理檔案,對需單獨心理輔導學生進行長期關注。
3、構建健全的心理危機干預機制,由教師、管理者、醫務人員、學生組成四結合的教育工作隊伍和院、系班三級心理保健與危機干預網絡系統。通過專職、兼職等方式組建心理健康教育人員,對全校學生開設心理健康、心理學其他方面的課程,培訓學校的心理聯絡員和心理委員,建立學生的心理健康檔案,排查出有心理問題的學生,并加以積極關注,或輔導、咨詢,對于患有嚴重心理障礙或是精神疾病的學生,及時轉入精神衛生機構進行治療。學校的心理聯絡員和心理委員對處于應激狀態的、經濟貧困的、學生困難等學生進行密切關注,并及時上報,由專業人士對他們進行評估和鑒別,對危機等級高的學生進行及時干預,預防極端事件發生。
(三)普及精神衛生知識與專業精神機構形成聯動機制
打破“談精神病色變、避之唯恐不及”現象,回避不如面對,請精神科專家到學校進行精神衛生知識宣傳,加強公眾對精神衛生知識的重視。讓學生了解從心理問題發展到精神疾病的過程,提高他們防御意識。并告知一些有心理疾病或正在精神疾病康復中的學生,有病不可怕,關鍵在于積極配合醫學治療和科學進行心理調適。加強對輔導員、心理健康教師和心理咨詢老師的精神衛生知識培訓。因為能及早發現學生精神狀態異常,并能與家長取得有效溝通,讓疑似患者早日進行得到治療。
這不僅拯救了學生本人,同時也阻斷了學校因學生精神疾病導致危機事故發生。但這項工作需要我們與學生接觸的最直接一線心理工作人員,具備一定的精神衛生知識作為基礎才能勝運的。為了更好、更快制止學生因精神疾病引起的突發事件,學校可以與專業的精神衛生機構制訂聯動機制,能達到及時有專業醫生處理學生危險狀況,有效防止了嚴重事件發生。
作者:萬建華 單位: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