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要:成人高等教育的培養制度應靈活多樣。培養制度可以像研究生的培養那樣采用導師制,重視導師和學生溝通,要求導師負責成人學生的入學指導、課程學習計劃的修訂和職業生涯設計等方面的工作;導師也可以根據學生平時的工作內容,推薦其閱讀一些與其工作相關的文獻,并指點學生按科技論文的寫作要求寫一些工作過程中遇到的一些較特殊的施工方式或技術手段。
關鍵詞:成人高等教育,創新能力,教學改革,土木工程
工程實踐經驗是土木工程專業非常重要的一個分支,受成人教育的學生具有豐富的工程經驗,基于此,針對我國成人高等教育存在的不足,在土木工程教學中,提出從培養目標、培養制度、教學考核方式等方面進行改革,提升成人高等教育學生的創新能力,積極促使我國高等成人教育的健康發展。
我國的成人高等教育事業迅猛發展,辦學規模不斷擴大,為經濟和社會發展作出了令人矚目的貢獻。成人高等教育作為我國教育體系結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大部分高校忽視了成人函授教育的質量管理,導致普遍存在教育觀念落后、課程內容陳舊、教學手段單一、教與學脫節、教師輔導環節不到位、考核制度不合理等問題,[1]使得成人函授教育在整個教育體系中的發展相對滯后,競爭力和影響力急劇下降。國外對成人教育比較重視,這是因為社會的不斷進步,科技的發展導致了產業結構不斷變化、產品技術含量不斷增加和所需產業工人素質的不斷提高,這對成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土木工程是一門非常注重工程實踐的學科,土木工程專業成人教育生源正好具有豐富的工程經驗,特別是施工實踐經歷。如果能在成人教育函授的過程中培養這些學生的科技論文寫作能力,這對學生自身的成長發展很有幫助,而且對土木工程這門學科的發展也具有深遠意義。
一、土木工程專業成人教育教學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師資力量薄弱
為了充分利用和發揮高校普通教育學科優勢以及在降低教育投入成本的情況下,成人教育師資力量主要為兼職教師。他們的專業水平毋庸置疑,但其時間和精力有限。甚至有部分院校臨時聘請離退休教師或在讀研究生代課。這些因素的存在使教師素質亟待提高。
2.教學內容滯后,結構不合理。
成人教育一般借用普通教育本、專科教材,套用普通本、專科的教學計劃、培養模式,理論的東西較多,實際操作、可行性的東西少,極不符合成人教育應變能力強、靈活性強的特點要求。[1]
3.教學手段陳舊,考核方式單一。
目前成人教育的教學過程多是分為自學、集中授課和考試三個階段來實施的。成人教育的學生平時都要上班,自學的時間少;集中授課時,短時間內要給學生灌輸這么多的教學內容,學生接受起來較困難,課堂上教師“一言堂”,學生被動地接受“施教”;考試時仍然是采用“教考合一”的閉卷筆試形式,這種考核方式在面向學習目的性和主動性更強的在職成人學生存在諸多弊端,學生為應付考試主要靠死記硬背,對所學知識印象不深刻,學得快,忘得快。
二、構建土木工程專業成人教育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新體系
1.培養目標定位明確,充分挖掘創新能力。
發達國家的成人高等教育培養目標雖然在表述上存在差異,但大都將其特色定位在素質與能力的培養上。他們都是通過受訓有工作經驗的成人,提高其職業技能、自我發展能力和適應社會的技能來滿足國家的需要。[2] 因此,成人高等教育目標應定位于創新能力和適應能力的培養上,讓其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
2.培養制度靈活
成人高等教育的培養制度應靈活多樣。培養制度可以像研究生的培養那樣采用導師制,重視導師和學生溝通,要求導師負責成人學生的入學指導、課程學習計劃的修訂和職業生涯設計等方面的工作;導師也可以根據學生平時的工作內容,推薦其閱讀一些與其工作相關的文獻,并指點學生按科技論文的寫作要求寫一些工作過程中遇到的一些較特殊的施工方式或技術手段,如果學生寫的內容很有意義又具有創新性,導師還可以指導學生投稿發表,為日后學生的職稱評審提供良好的條件。這種方法有效地拉近了學生和老師間的距離,更有利于學生的學習、工作和就業技能的提升。
3.教學考核方式多樣化
土木工程專業成教學生的職業方向很多,有工程造價、施工、監理,還有房產開發等。理論課和基礎課可以采用傳統的教學考核方式,而在一些實踐性較強的專業課程里,應該設計一些具有很強職業針對性的課程設計,考核方式也可以多樣化,讓學生根據自身的工作經歷寫一些工作中的體會或一些較特殊的工程案例,并上臺給其他學生講解,這個過程學生會查閱大量的資料,并把它們搞清楚,這本身也是一個很好的學習過程,同時也向其他的同學傳授了知識,這種互相學習的效率很高。
三、結束語
通過以上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的改革,建立針對土木專業的面向工程建設全過程的新型課程體系,對提高成人教育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其創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 孫明磊、劉志春、朱桃杏.高等工科院校成人函授教育課程教學改革淺析[J].中國電力教育,2011(13):105~107
2 王啟云、陳二柱.國內外成教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模式的比較[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6):99~101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