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要:加強目標意識,全面、準確地落實語文教學目標的同時,應特別注重透過語言文字,學會學習方法,理解人文精神。人文色彩強的課文,特別要注意通過動詞圈畫、詞句運用、朗讀感悟等學習方式的運用,把學生的思路再引向文本,細讀文本,落實語言訓練,逐步形成人文導向。
引言
作為語文教學,應憑借文本這一重要的載體,牢牢把握語文課程的性質,這對解決當下多元解讀中弱化文本現象具有重要意義。在閱讀教學中,既要擯棄傳統的“統一理解”,機械訓練的模式教學,又要給文本以準確的定位。語文教學一定要把重點堅決地鉚定在理解、品味語言,特別是運用語言上,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機統一。
一、 立足文本,明確教材編寫意圖
在我國長期以來實施的課程改革中,課程實施的取向一定是基本的,也是一致的。新課標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就規定了語文課程的總取向。在教材的選編和審定中,具有明確的價值取向。作為小學語文教學,只有先立足文本,用好文本,讀好文本,明確教材編寫意圖,才能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新課標是在“總目標”之下,按照各學段學生年齡心理特點等,分別提出了“階段目標”,體現了語文課程的整體性和階段性。文本是在此前提下選定而成。
因而在教學時,必須立足文本,明確教材的編寫意圖,從總目標、階段目標、本冊目標、單元教學目標、課時目標出發,研讀文本,理解文本,才能尊重文本,對學生出現的多元價值取向進行正確的引領。
二、細讀文本,實化語言習得
加強目標意識,全面、準確地落實語文教學目標的同時,應特別注重透過語言文字,學會學習方法,理解人文精神。對目前出現的多元解讀弱化文本現象,應實施以下對策:
1、從主觀走向客觀,明確語言訓練
老舍的《貓》第一自然段,較多的老師往往會抓住第一自然段的重點句“貓的性格實在有些古怪”來展開教學。通過貓的性格“老實、貪玩、盡職”三詞的朗讀來感悟文本的。學生往往會從閱讀的主體感受到這是只很特別的貓,對作者喜愛貓的情感體會不深。其實在文本中,老舍的用詞、標點都透露出了對貓的喜愛之情。教學中,應注意細讀文本。老舍先生連用三個語氣詞一個感嘆號,一串關聯詞地運用,都充分表達出了老舍先生對貓的喜愛之情……:
教學中,教師可牢牢地抓住文本中的語言訓練點,明確地進行引導——讀讀這幾個語氣詞,試試除去語氣詞,看看文章表達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對句中的感嘆號進行朗讀體會,填填這段文字中的關聯詞,讀讀它們在表達效果上的不同。
只有通過明確有效訓練,才會讓學生很快地品味到文字背后的情感。這是教師在教學中首要重視的一點。
2、從體驗走向運用,加強語言訓練
以《去年的樹》一課為例,在教師這一發散性的導語“你想對誰說什么?”的引導下,學生可能會對伐木人的行為進行責問,學生的理解就遠離了靶心, 教師此時應予以及時正確引領。
通過多次反復研讀文本中的動詞,在落實語言文字訓練的同時,會將小鳥和樹之間濃濃的情誼點化的更為深刻和明晰。
人文色彩強的課文,特別要注意通過動詞圈畫、詞句運用、朗讀感悟等學習方式的運用,把學生的思路再引向文本,細讀文本,落實語言訓練,逐步形成人文導向。
3、從感受走向清晰,實化語言訓練
多元解讀注重學生感受體悟的同時,必須有實化的語言訓練,這樣才能清晰地顯現文本的價值取向。《落花生》一課,通過辯論花生與蘋果、石榴、桃子的作用,學生的任意的“創生”出獨特的理解體驗,通常讓執教者棘手。這就必須實化語言訓練,要對重點句進行二次研讀,牢牢抓住“只”字展開教學。
只要層層深入地對文字理解清晰,就能有效地架起溝通的橋梁,將文本價值與獨特體驗有機結合,讓學生與文本、與教師與作者的心貼得更近。
三、解讀文本,讓生成更有價值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要提倡多元解讀,鼓勵學生發表個人見解。但是,前提是尊重文本,不能似是而非,更不能無中生有。一定要處理好多元解讀和閱讀導向的關系,這樣,才能不偏離作者的寫作目的。
1、 解讀語言特點,挖掘作者深層意蘊
豐子愷先生的《白鵝》中明貶實褒的語言特點,是全文教學中學生較易發生價值偏差之處,要特別注意聯系作者的生活背景。特級教師倪宗紅在教學時給我們作了范例:
師:輕聲讀讀鵝的叫聲的語段,圈出描寫叫聲的詞語。(厲聲呵斥、厲聲叫囂、引吭大叫)
師:讀了這些詞語,你有什么感受?
生:聲音很大,很煩;給人感覺很兇、很害怕;
師:再讀文本,體會作者豐子愷爺爺也是和我們一樣感受嗎?
生:是喜愛,我從“養鵝等于養狗,它也能看受門戶”這句話中看出的。
此時,教師引出了當時作者生活的境況后,讓學生想象,如果在當時的情況下,鵝這樣的大聲叫囂是因為看到有生客來了,它可能在說些什么?看到主人來了,它又在說些什么?
師:再讀重點句,你能讀出作者隱含的意思和情感嗎?
師相機點撥,作者這樣的寫法叫明貶實褒。
文本中明貶實褒的語言特色,是與豐子愷的生活年代、時代背景相關的。解讀文本應該重視對語言特點的把握,這樣有助于對文本深度思想內涵的挖掘。諸如詩歌類、距離學生生活距離較遠的文本,就特別應該重視這方面對文本的解讀。
2、 解讀時代背景,挖掘深度思想內涵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一文,作者向讀者們傳達了一種“美麗并沒有改變”和“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境界。如果孤立地對“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重點句教學,學生聯系實際生活中容易發生誤讀現象。
季老先生在德國十年間,“美麗”所包含的東西很多,德國人的善良、樸實、和藹、熱情等等,盡管在文中“莞爾一笑”等詞語中略有體現,在這對學生的深入理解是遠遠不夠的,那么教師在引領時,必須穿插當時作者的生活經歷和時代背景而進行。
在教學時,教師可相機引導——事實上,在德國,讓德國人“莞而一笑”的事情有很多,例舉《留德十年》一書中的情節或者節選部分段落在課堂上進行補充拓展……這樣,能有效地幫助學生進行深入理解德國人的民族特性。站在當時時代背景的角度,再從文本之中去深刻體會“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境界,學生就很容易解讀文本了。
閱讀這一類經典的作家作品,正確解讀時代背景,能挖掘文本深度思想內涵,才能拉近文本與學生、教師之間的距離,讓學生在與文本、教師三者之間的對話中,學習能得到提升。
總之,立足文本是解決多元解讀中文本弱化現象的有效策略。真正的多元解讀應是個“過程”,立足于文本,重點在于文本,更在過程中正確解讀文本,學生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定能獲得獨特體驗。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