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要:教學的過程是師生互動的過程,教師手握的是已知的教材,面對的永遠是學生未知的答案。我們不僅要學會發現學生動態生成的亮點資源,也要及時捕捉學生出現尷尬的問題所在。教學過程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多緯度動態過程,由于學生的差異,過程中會出現學生的疑惑,會產生認知的誤區,也會出現創新的思維火花,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生成的種種信息又為我們老師提供了豐富的教育資源。
引言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出臺,各種新的教學理念不斷沖擊著教育、教師。動態生成這個新名詞也頻頻出現。華東師范大學葉瀾教授在面向“ 21 世紀的新基礎教育”報告集中強調教育活動的“動態生成性”,教學過程是生動可變的。課堂的活力來自學生動態的發展,教師必須緊緊抓住課堂教學中“動態生成”的因素,使之成為學生知識、能力、情感的催化劑。具體到數學學科,其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身為數學教師,有必要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吸收各學科教學的精華,構建有利于學生思維發展的新課堂教學結構,用動態生成的觀念,賦予數學學習生命的活力。
一、設計彈性教案,課堂教學動態生成的保證。
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預設”和“生成”是辯證的,深陷在“預設”的巢臼里,統得過死,往往會把學生引入狹窄的小胡同,而歷來的課堂教學在強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時只能落實為“主動接受”,從備課這個環節起,老師就盡力回避著學生可能會碰到的這樣那樣的問題,甚至覺得學生碰到的問題越簡明,越直截了當越好,一廂情愿地為學生預設著一條盡快接受知識的“綠色通道”。而課堂教學的進程則成了教案的翻版:環環相扣的發問,小心翼翼的求證,總想讓課堂教學的進程能按老師所設想的“套路”進行,能一直處于老師的控制之中。于是,知識的由來常常被不經意地省略,學生間的差異被不由自主地忽視,學生的不同的見解被“巧妙”地擱置。因此我們要追求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性,使“整個教學活動成為師生生命中不可重復的激情與智慧的綜合生成過程”比須在教學設計上下功夫。課前教師應精心設計彈性的教學方案,根據學生心理的、情感的、認知的需要隨時作出富有創意的調整。在教學方案中,教學目標的設定尤為重要。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預期結果,即教學應達到的程度,他可以克服教學上的盲目性,是順利進行教育活動的基本保證和首要環節。我們用發展的眼光審視教學目標,堅持面向未來,立足課堂,確定好每節課的教學目標,落實“三個轉移”,一是從重視教師的教向注重學生的學轉移;二是從重視知識傳授向注重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轉移;三是從重視發展學生的智力向注重培養學生的精神力量轉移。
二、重塑師生關系,喚醒自主意識,課堂教學動態生成的前提。
動態生成的環境必須使民主、平等、寬容的,沒有一個民主的機制、沒有一個平等的支持氛圍,就不可能有個體之間真正意義上的積極的互相推動。學生是現實的、主動的、具有創造性的生命體,主動、健康發展是他們的權利,更是他們的內在需求。學生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他們作為一種活生生的力量,帶著自己的知識、經驗、思考、靈感參與課堂教學,試想如果沒有主體的參與,沒有師生的相互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作用于課堂教學,怎能會有所動態生成?因此,動態生成得以表征和達成的最基本的形式和途徑便是和諧的師生關系。只有真正做到:了解每一位學生,相信每一位學生,尊重每一位學生,學習每一位學生,感謝每一位學生,友愛每一位學生,教好每一位學生,并努力將它貫徹到自己每一天的教學實踐中,和諧、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的形成就不只是一個美麗的童話,具有生命色彩的動態生成一定能得以表征并活躍在活動過程中和活動結果上。案例:在《角的初步認識》的一課時,老師設計了讓學生執教的環節,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用不同的方法來指角,當一個學生用雙手從角的頂點沿角的兩條邊分開的時候,老師非常佩服地說:你的方法太好了,你姓什么?那你就是小陳老師,現在你能把你的方法交給老師和其他的同學嗎?小陳老師非常認真的教老師,老師表現出非常認真的學習的樣子,在小陳老師帶動下,一個個小劉老師、小王老師下你出現,學生想出了很多而且非常貼切的紙角的方法。在課上,教師的坦言與真誠沒有損及教師的形象,教師由衷的賞識和贊嘆獲得了學生的信任,學生才能在學習中直抒己見,才敢質疑問難、標新立異,揚起追求真理的風帆。
三、培養自主能力,課堂教學動態生成的關鍵。
再好的預設如果沒有具體的實施,也是白紙一張。設計得再完美的構想,也是“固化”的、一堆“死”的符號型的東西。如何使這種結構化為載體的書面構想“鮮活”起來,與人的生命、生活息息相關,使其成為師生生命力動態生成的媒介,是我們的最高追求與終極目標。這就要求教師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做到:心中有案,行中無案,寓有形的預設于無形的、動態的教學中,真正溶入于互動的課堂中,隨時把握課堂教學中閃動的亮點,把握促使課堂教學動態生成的切入點,并能堅定不移加以貫徹、實施。對此可能會產生一時的混亂或一些失誤,但只要我們堅信:教學是一個否定之否定、有序到無序再到有序的辯證過程。
四、捕捉生成資源,課堂教學動態生成的不懈動力。
教學的過程是師生互動的過程,教師手握的是已知的教材,面對的永遠是學生未知的答案。我們不僅要學會發現學生動態生成的亮點資源,也要及時捕捉學生出現尷尬的問題所在。教學過程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多緯度動態過程,由于學生的差異,過程中會出現學生的疑惑,會產生認知的誤區,也會出現創新的思維火花,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生成的種種信息又為我們老師提供了豐富的教育資源。如果教師不利用,這些資源就會白白流失,因此教師要學會觀察、學會傾聽、隨時抓取新的信息,鼓勵質疑創新。
在開放互動的教學情景中學生往往會萌發出許多奇思妙想,互有靈感和頓悟,其中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作為老師我們要機敏的把握,為教學所用,不僅能拓寬學生的學習內容和思維空間,更能體現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是一個互動主動地和富有個性的過程。
追求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是積極實施以創新教育為核心的素質教育的需要,是學生內在生命活力成長、發展的需要,也是教師生命活動、自我價值得以表征與實現的需要,是教育永恒的、真正的價值追求。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