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評價素養指幼兒教師在日常評價實踐中所必需的評價觀念、知識和技能。經過文獻檢索和反復的討論思考,我們對幼兒教師評價素養的界定,借鑒王少非的教師評價素養框架,具體包括理解評價、明確“成就期望”、運用適當的評價方式、適當地解釋和運用評價結果等幾個方面。基于在幼兒園教育一線的行動研究,我們引領教師基本形成了對評價的正確理解,教師們能在明確“成就期望”的基礎上運用適當的評價方式,并能夠解釋、運用評價結果,評價素養有了較大提升。
理解評價
理解評價是指教師知道評價在促進幼兒學習與發展中的作用以及這種作用發揮的條件,明確等級評定與其他評價手段結合起來才能獲得關于幼兒發展水平的完整圖景,知道可靠的評價與不可靠的評價的區別,知道評價可能的誤用以及誤用可能帶來的消極后果。
從教師的總結和實踐中我們都能看到,教師知道并且能夠綜合運用等級評定、表現性評價等多種評價方式,獲得關于幼兒學習與發展的充分證據。例如教師們在使用評價分析表(表現性評價工具)記錄和評價幼兒學習的過程中,發現了每一個幼兒學習的真實情況,這些信息僅靠等級評定是無法獲得的。混二班的教師在美術活動中看到了幼兒不同的發展水平和認知風格,有的幼兒是場獨立型,有明確的創作目的,愿意接受新的挑戰;有的幼兒是場依存型,雖然自己沒有創作目的,但會觀察別人進行模仿,或者在教師的建議下嘗試創作從中獲得發展;有的幼兒會用自己掌握的制作方法,不斷疊加,最后進行命名;有的幼兒在遇到困難后,會把自己的作品隨意制作并借形命名等。
中一班李老師在記錄和評價幼兒創作自畫像的過程中發現,有一個叫苗苗的小男孩,剛開始他每次照鏡子時都會悶悶不樂,經詢問得知,他覺得自己的鼻孔朝外,像小豬的鼻子,因此特別沮喪。于是,教師引導他通過觀察發現每個人的五官都不一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漸漸地,他開始接納自己的特點,不再認為鼻子丑了。從苗苗三次自畫像也可以看出他關注點的變化,前兩次他對鼻子的表現特別細致,畫面中透露出難過的情緒,而從第三次的自畫像開始,他的注意力已經不在鼻子上,而是更加全面地去表現頭部和身體的各個部位了。可見,教師在過程性評價中對幼兒的了解更加多元和深入。
明確“成就期望”
明確“成就期望”是指,知道評價、教學、學習三者的互動關系;熟知課程標準,全面、準確地把握課程標準對幼兒成就的期望;能準確地將課程標準規定的課程目標轉化為清晰的教學目標,并將之轉化為評價目標;能夠保證每一評價任務都能反映特定的成就期望,并保證評價任務能適當代表所要評價領域的核心經驗。
在實踐研究的環節中,課題組一直在努力引領教師熟知課程標準,進而將課程與評價相結合。下面我們以奧林分園數學領域的幼兒發展評價為例,來說明教師在此方面評價素養的提升。
首先,通過學習我園“十二五”評價課題的研究成果“幼兒數學領域發展指引”以及《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用)》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教師們進一步明確了幼兒數學學習的關鍵概念,包括數與運算、規律與關系、量與計量、幾何與空間。
其次,課題組依據以上課程標準制定了《幼兒數學區觀察評價表》。教師根據《幼兒數學區觀察評價表》對數學區投放材料的種類、結構性進行了觀察與評價,并對幼兒是否喜歡進行了預判。通過班級自查、年級研討、全園集體分享等多種研究方式,教師不僅進一步熟悉了幼兒數學領域的課程標準,而且能將這一標準與幼兒的日常數學區學習結合起來。在此基礎上,教師們總結出了數學區創設的原則和教具投放的要點,進而明確了幼兒數學領域發展評價的目標。
再比如,教師們能夠設計或調整教育活動,使之能反映所要評價領域的核心經驗。牡丹分園的鄒老師在評價幼兒語言領域的講述能力時,為了拓寬講述內容,把原來的新聞播報活動演變為“班級新聞”“玉蘭開花了”等孩子們喜歡的話題,最終達成了“樂于講述、流暢講述”的活動與評價目標。
運用適當的評價方式
運用適當的評價方式是指,教師知道每一種評價形式以及與不同評價任務、評價目標的匹配性,能夠根據評價目標選擇適當的評價形式和評價任務;能設計并運用融合多次評價、多元評價結果的評價方法。
在行動研究中,教師們在使用我園“十二五”期間形成的幼兒發展性評價方法與工具(檢核表、成長檔案、綜合報告)的基礎上,改進和研發了一些方法、工具。例如校本部園和奧林分園分別將原來的檢核表和綜合報告進行了結合,形成幼兒發展綜合報告,包括等級評定、綜合評價和支持策略三部分。等級評定借用了原來的檢核表;綜合評價是教師結合幼兒的等級評定及平時的過程性評價(作品取樣等),用具體的、敘述性語言進行綜合評述;支持策略是教師依據多種方式所做的評價基礎上提出的在幼兒園和家庭中促進幼兒相關領域進一步發展的策略和建議。這是根據實際需要對評價工具做出的有效修訂和調整,更方便教師操作,也便于教師更直觀了解幼兒發展的情況。再比如,奧林分園采用了“搭建橋梁”項目的評價工具與方法。其中,在課程橋梁部分,非常清楚地對幼兒可能達到的每級水平進行解釋,并且給出了下一步活動建議。教師在觀察幼兒的學習過程中判斷其達到哪一級水平,對應下一步建議,引導幼兒進行更高水平的操作。
適當地解釋、運用評價結果
適當地解釋、運用評價結果,是指教師能對評價結果進行正確的、適當的解釋,并能從中做出關于幼兒發展的正確推論;能夠設計并運用有效的結果報告方法,與幼兒及其家長有效地交流評價結果,提供促進幼兒學習的具體反饋;能運用評價結果進行自我反饋,規劃和改進課程、教學和評價本身。
評價結果的解釋應當與評價目的相聯系。要評價幼兒是否達到常模標準,評價結果就必須與確定的標準相聯系;以診斷為目的,結果解釋就必須特別關注幼兒當前的學習狀況與特定活動的學習目標的差距;以激勵幼兒為目的,結果解釋就必須參照幼兒過去的學習狀況。例如,張老師在學期末整理幼兒發展評價檔案時,對班級里高高小朋友的表現大吃一驚。高高從一開始幾乎不參與美術活動,到后期感到美術挺好玩,以至于主動讓爸爸在校外報了專門的美術課程,這個變化便是高高自身的進步。張老師對高高在美術領域的評價結果的解釋,參照的便是高高過去在美術學習方面的狀況。如果教師想知道自己開展的美術活動,是否促進了班級多數幼兒的發展,那就要將幼兒當前的美術學習狀況與這個教學活動的目標進行比較,對班級幼兒的美術領域評價結果進行解釋。此外,教師還采用了等級評價的方式,標準則是幼兒所在年齡段的常模標準。因此,教師對幼兒等級評價的結果進行解釋,就要以我園的《3-6歲幼兒發展指引》為依據。
推薦閱讀:幼兒教育方面的期刊有哪些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