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地球科學雜志
中國科學:地球科學雜志基礎信息:
《中國科學》中文版系列和SCIENCECHINA英文版系列是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學院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共同主辦的自然科學綜合性學術刊物,主要刊載自然科學各領域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方面具有創新性的、高水平的、有重要意義的研究成果,由《中國科學》雜志社出版.曾用刊名:中國科學D輯;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
《中國科學》中文版創刊于1950年8月,刊期為季刊,次年12月停刊.1952年10月《中國科學》英文版創刊,刊期為季刊,至1966年9月停刊.1973年1月,《中國科學》復刊,以中、英文兩個版本出版,為季刊;1974年改為雙月刊;1979年1月改為月刊.1982年《中國科學》中、英文版同時分成A,B兩輯出版,A輯出版數學、物理學、天文學和技術科學;B輯出版化學、生物學、農學、醫學和地球科學,A輯和B輯均為月刊.1996年《中國科學》中、英文版同時分為A,B,C,D,E五輯,A輯出版數學、物理學和天文學;B輯出版化學;C輯出版生命科學,含生物、農學、醫學;D輯出版地球科學;E輯出版技術科學.上述五輯除A輯為月刊外,其余均為雙月刊.根據學科發展的需要,在2001年創辦了F輯信息科學英文版,為雙月刊;同年,D輯中、英文版均由雙月刊改為月刊出版.在2003年將A輯分為A和G兩輯,A輯為數學,G輯為物理學、力學、天文學,均為雙月刊.2005年A輯中、英文版均由雙月刊改為月刊出版.從2008年起,《中國科學》系列A—G輯,均為月刊.從2006年起,《中國科學》A—G輯英文版全部將由Springer獨家代理海外發行,并納入SpringerLink網絡平臺.
2010年,《中國科學》系列期刊與《自然科學進展》合刊出版,刊名中取消序列號,突出學科,英文刊刊名由ScienceinChina改為SCIENCECHINA.中文刊為華語科學界全面提供科學研究動態和研究成果信息,對國內的基礎研究發揮借鑒和引導作用;英文刊則力求全面展示中國科學研究總體面貌、動態和成果,報道國內外重要科學進展,促進國內外學術交流.
《中國科學:地球科學》(中文版)和SCIENCECHINAEarthSciences(英文版)是地球科學領域的綜合性學術期刊,力求及時報道地質學、地球化學、地球物理學、空間物理學/空間天氣學、地理學、大氣科學和海洋科學基礎研究與應用方面具有創新性和高水平的最新研究成果,要求文章的可讀性強,能夠在地球科學領域產生深刻的影響.中、英文版是兩個相對獨立的刊物.中文版每月20日出版.英文版每月1日出版.
中國科學:地球科學雜志收錄情況:
中文版:首屆國家期刊獎,中科雙高期刊,《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中國學術期刊網》、《中國科學文獻數據庫》、《中國數字化期刊》、CBST科學技術文獻速報(日)(2009)、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2008)等.
英文版:SCI,CA,EI,俄羅斯文摘雜志等.
中國科學:地球科學雜志欄目設置:
《中國科學:地球科學》設有評述、進展、論文、動態和討論等欄目;圍繞公眾感興趣的熱點科學問題,不定期刊出特約評論和特約論文.
評述:總結某一重要研究領域的代表性成果、評論研究現狀,并對今后研究提出建議.
進展:評介當前地球科學某個研究領域的突出進展,歸納總結該領域近幾年取得的重要成果.
論文:報道地球科學領域具創新性、高水平和重要科學意義的最新科研成果.
動態:及時報道具有重要科學意義的研究成果.本欄目的稿件,排版后不超過5個印刷面(包括圖、表和參考文獻).
討論:對本刊一年內刊出的文章提出意見,原文作者做出答復.意見與答復均為學術性的,并未曾以任何方式公開過.經過評審通過后的意見和答復安排在同期發表,且均不超過5個印刷面(包括圖、表和參考文獻).
特約評論:針對公眾感興趣的熱點科學問題,進行有說服力的評論.本欄目以約稿為主.
特約論文:報道公眾感興趣的、具有重要科學意義的研究成果.本欄目以約稿為主.
中國科學:地球科學雜志訂閱方式:
ISSN:1674-7240,CN:11-5842/P,郵發代號:82-752,地址:北京東黃城根北街16號,郵政編碼:100717。
中國科學.地球科學雜志社相關期刊- 中國科學.生命科學雜志中國科學數學雜志中國科學.地球科學雜志社投稿信息1文章應論點明確、數據可靠、邏輯嚴密、結構簡明;盡量避免使用多層標題;文字、圖表要簡練,用較少的篇幅提供較大的信息量;論述應深入淺出、表達清楚流暢;專業術語運用準確,前后保持一致.
2題目:是文章的點睛之處,要緊扣主題,簡明扼要,但要有足夠的信息,能引起讀者的興趣,也方便檢索.應避免使用大而空的題目,最好不用“…的研究”、“…的意義”、“…的發現”、“…的特征”等詞;盡可能回避生僻字、符號、公式和縮略語.一般不超過24個漢字,英文不超過20個單詞.
3作者和作者單位:在論文中署名的每一位作者都應該是對論文工作有實質貢獻的人員,應對文中的論點和數據負責.署名單位必須是該項研究的實際完成單位.單位的名稱要用全稱,同時提供單位所在城市名和郵政編碼.如果作者分屬不同單位,使用上角數字標示作者所屬單位序號,并請提供通訊作者的E-mail.
4摘要:應反映論文的主要觀點,概括地闡明研究的目的、方法、結果和結論,能夠脫離全文閱讀而不影響理解.盡量避免使用過于專業化的詞匯、特殊符號和公式.摘要的寫作要精心構思,隨意從文章中摘出幾句或只是重復一遍結論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摘要中不能出現參考文獻序號.
5關鍵詞:用于對研究內容的檢索.因此,關鍵詞應緊扣文章主題,盡可能使用規范的主題詞,不應隨意造詞.關鍵詞一般為3~8個.
6基金資助:放在首頁腳注,列出資助基金來源,并注明項目批準號或編號.格式如“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批準號:×××)和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編號:×××)資助”.基金的名稱要寫全稱.英文版中基金項目名稱譯法要規范,如“NationalNaturalScienceFoundationofChina”(國家自然科學基金),“NationalHigh-TechResearch&DevelopmentProgramofChina”(國家863計劃),“NationalBasicResearchProgramofChina”(國家973計劃)等.
7正文:應以描述文章重要性的簡短引言開始.專業術語應有定義,符號、簡略語或首字母縮略詞在第一次出現時應寫出全稱.
8引言:應簡要回顧本文所涉及到的科學問題的研究歷史,簡要介紹相關理論或研究背景.需列舉相關的參考文獻,尤其是近2~3年內的研究成果.應非常明確地給出本研究的目的,以及與以往研究的不同之處,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本文要解決的問題,最后扼要交代本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和技術手段等.引言部分不加標題,不必介紹文章的結構.
9材料和方法:主要是說明研究所用的材料、方法和研究的基本過程,應描述清楚,引用相關文獻,使讀者了解研究的可靠性,也使同行可以根據本文內容驗證有關實驗.
10討論和結論:應該由觀測和實驗結果引申得出,并注意與其他相關的研究結果進行比較,切忌簡單地再羅列一遍實驗結果.討論得出的結論與觀點應明確,實事求是.
11圖:應該按照正文中出現的先后順序編號,并按照“文先圖后”的原則置于正文中的相應位置處.黑白圖和彩色圖的分辨率不能低于600dpi,圖中線條要清晰,線條粗細約0.5~0.6mm.中文圖中的漢字為7pt的幼圓字體,英文圖中的文字和阿拉伯數字為8pt的Arial字體.圖的寬度分兩種:單欄圖寬4~8cm,通欄圖寬12~17cm.圖的長度一般不超過20cm.如果出現中國地圖,請注意中國地圖的完整性(如國界線和南海諸島等).南海諸島作插圖時,務必完整表達附圖中與主圖相同區域內的專題要素.中國地圖的示意圖可以在《中國科學:地球科學》網站(http://earth.scichina.com)“投稿指南”下載.
12表:用三線表,即表格采用橫線表形式,縱向不畫線.橫線數量不限,需分開的內容盡量用橫線分開.請將表格插入到word文件中的相應位置.
13公式:以阿拉伯數字連續編號,并用圓括號括起置于公式右側.
14致謝:向對該文有幫助的人員或單位表示謝意.稿件通過評審后,要對評審人予以感謝.
15參考文獻:采用順序編碼制進行文內標注和文后著錄,即按正文中引用的先后順序編號,序號用方括號括起,置于文中提及的文獻著者、引文或敘述文字的末尾.參考文獻引用是否得當是評價論文質量的重要標準之一.如果未能在論文中引用與本項研究有關的主要文獻,尤其是近2~3年內發表的國內、國外期刊刊載的相關文獻,或是主要引用作者自己的文獻,編輯可能會認為對這篇文章感興趣的讀者不多.對文中所引參考文獻,作者均應認真閱讀過,對文獻的作者、題目、發表的刊物、年代、卷號和起止頁碼等,均應核實無誤,切忌轉引二手文獻的不負責任的做法.
中國科學.地球科學雜志社編輯部征稿遼東半島大營子拆離斷層系及其區域構造意義滇西保山地塊雙脈地晚始新世過鋁質花崗巖:鋯石SHRIMPU-Pb定年、地球化學和成因梁河花崗巖巖漿混合作用:鋯石微量元素、U-Pb和Hf同位素示蹤渤中坳陷新構造運動斷裂活動帶PL19-3大型油田晚期快速成藏興安-內蒙古地區晚古生代生物礁及其構造和油氣意義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裂后異常沉降的數值模擬隨州隕石中鉻鐵礦和謝氏超晶石的產狀和礦物化學ASAR和TM數據協同反演植被覆蓋地表土壤水分的新方法基于浮油膜雙光束干涉模型的油膜厚度遙感反演理論地理分析導向的虛擬地理環境:框架、結構與功能7Be和210Pb觀測示蹤研究瓦里關山近地面O_3和CO_2濃度變化塔里木盆地柯克亞地區凝析油氣藏成因特征研究氯仿瀝青“A”、原油及其族組分裂解氣輕烴地球化學特征江漢盆地烴源巖中甲基化烷基色瞞系列的分布及其與成熟度的關系生物降解作用對遼河盆地原油甾萜烷成熟度參數的影響煤系烴源巖中正構烷烴、芳烴絕對含量及傾油傾氣性判識生物降解作用對遼河原油芳烴組成與芳烴成熟度參數的影響青藏地區崗巴通-亞安鄉、東巧-納木錯石油與天然氣地表地球化學勘探研究中國南方白堊系油氣成藏規律廣西桂中地區泥盆系沉積環境及沉積有機質特征塔東地區天然氣生成地質模式及其封蓋條件評價準噶爾盆地西北緣車排子地區新近系沙灣組油源探討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12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