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用能力論文:學生語用能力的培育路徑
本文作者:王曉梅 單位:貴州大學外國語學院
語用語言失誤緣于兩種不同語言之間的差異,是對交際意圖的錯誤理解;社交語用失誤則起因于對話語社交條件的錯誤認識,在跨文化交際活動中,社交語用失誤表現在對社交條件的限制過大、不能滿足以及濫用、誤用上。針對兩種語用失誤造成的負面影響,托馬斯說道“:語法錯誤可能使人不愉快或影響交際,但至少在規則上,它是一清二楚的,聽話人會立即感覺到它的存在,而且一旦意識到說話人的語法能力較弱,對其是容忍的。然而,語用失誤則不然,如果一個非本族語說話人語言流利,對方通常不會把其明顯的不禮貌或不友好的行為歸因為語言缺陷,而會認為是粗魯和惡意的自然流露。語法錯誤可能顯示出說話人還未掌握一定的語言能力,而語用失誤則可能反映出說話人的人格有毛病。”
由此可見,在跨文化交際中,語言失誤往往被認為是說話人在語言知識和語言能力方面有所欠缺,比較容易得到人們的理解和諒解;而語用失誤由于觸及了目標語國家的個人隱私或文化禁忌,不但不能為人接受,其造成的負面影響亦難以消除。
譬如,日語專業三年級學生A在日本某公司實習,在她專注于自己工作的時候,上司突然來到身邊讓她去處理其它事務,由于手邊的工作尚未結束,于是A對上司說了句“ちょっと待ってください(請稍等)”。沒想到,上司聽到這句話后非常生氣,而A認為“我正在處理的工作很快結束,而且已經說了請稍等了,上司為什么還要發火?”絲毫不清楚上司發怒的原因。確實,從語法層面看,A使用的日語沒有任何語法錯誤,而這句話翻譯成漢語也是“請稍等”的意思,但在語用規則上,這種表達形式在重視縱向關系的日本是不能用于尊長或上司的。中日兩國一衣帶水,一葦可航,同為漢字文化圈國家。長期以來,中日同文同種的認識似乎成為一種常識。然而,實踐證明,這種似是而非的錯誤常識,正是阻礙中日雙方相互理解的一個重要因素。這個事例也充分說明對目標語國家文化知識、語用規則的了解在跨文化交際中是何等重要,正確的語言形式并不能確保交際一定成功,語用能力的培養應得到足夠的重視和加強。
如前所述,外語學習的最終目的不僅僅在于掌握正確的語言形式,在全球化空前發展的今天,交際能力的培養和提高被置于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怎樣才能在有限的課堂教學內實現這一目的,不少學者進行了頗有成效的研究和探索。Billmye(r1990)曾以贊美表達為例,就課堂內教師有關贊美語用規則的指導效果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接受了語用規則指導的學生對贊美表達形式的使用基本接近于母語說話者,從而有效證明教師在課堂內進行語用規則的指導對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大有裨益。Kaspe(r1996)也在自己的論文中援引了五個事例,說明教師在進行語用規則指導時,明示的教學方法更能有效促進學生的習得。
長期以來,我國外語教學一直以聽說讀寫譯五項技能的培養為中心,忽略了對文化知識和語用規則的指導,從而導致學生語用能力低下,語用失誤頻頻。
要改變這一現狀,首先要更新教師的教育觀念,充分認識到培養語用能力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將文化知識、語用知識滲透于課堂教學之中,使學生認識到跨文化交際中存在的文化差異與負語用遷移現象,在發展語言技能的同時,提高語用能力、減少語用失誤。
其次,要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教師自己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首先必須得到加強。Bardovi-Harlig(1992)曾向英語教師提示了一種旨在提高教師語用能力的方法。該方法分五個階段。第一階段時,教師研讀一些有關語用學的文獻;第二階段時,認真觀察自己的語言使用并收集相關數據;第三階段時,教師們相互交流、發現問題并就此展開討論,之后重新收集數據;第四階段,教師以各自著重研究的言語行為為對象,對教材進行分析、評價;最后則根據收集到的數據和教材分析結果,對教材加以改進或開發更理想的教材。該研究對教師語用能力的提高提供了一個頗具可行性的訓練方法。不難設想,倘若教師不具備相當的語用能力,學生語用能力的提高只能淪為一種空談。
第三,教師要設法消除學生對負語用遷移的恐懼心理,培養學生使用外語的習慣。對不同文化的理解是一個漸進的、動態的過程(Scarcella&Oxford1997:264),只有經過初步適應、產生沖突和重新認識幾個階段才能真正實現對不同文化的理解。由于我們的學生都是在外語環境中學習外語,沒有太多接觸和使用目標語的機會,這個適應、沖突和再認識的過程會相對較長,學生目標語水平的提高也就相對緩慢。教師要設法消除學生對負遷移的恐懼心理,努力營造寬松、活躍的課堂氣氛,鼓勵學生多用多練,逐步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以上對語用遷移、語用失誤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進行了考察,并對怎樣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提出了建議。雖然語用遷移是導致語用失誤的重要因素,但是,只要教師能夠提高對語用遷移的認識,意識到加強自身語用能力培養的重要性,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調整課程設計,就可以逐步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此外,鼓勵學生多用外語,克服對語用負遷移的恐懼心理,在實踐中積累成功交際的經驗亦不容小覷。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27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