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教師的心理健康綜述
一、造成教師心理健康問題的主要原因
1.社會壓力巨大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一些學校的管理者缺乏民主,對教師缺乏應有的尊重,用教育行政向教師施加壓力,使教師心情不舒暢。教師要保住自己的“飯碗”,就要進行緊張的學習充電。進修、培訓不但要教師支付較多的費用,而且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經濟的拮據、精神的緊張,容易使教師產生心理疾病。
2.社會地位不高溫家寶同志在出席首屆免費師范生畢業典禮的講話中指出:“讓教師成為最受尊重、最令人羨慕的職業。”教師的地位好像因此提高了,但現實并非如此。很多在職教師紛紛報名參加公務員考試。試問:如果教師這一職業令人羨慕,為什么不爭著考進教師陣營呢?主要原因是:教師的社會地位不高、待遇低,權利和義務不完全統一,付出多回報少,難以滿足必要的物質需求與精神需求。
3.教師心理沖突要對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負責,這是社會對教師的期望與要求,但教師的實際角色水平有時難以適應:在邊遠山區的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無人管束,他們學習目的不明確,態度不端正。有的教師在教學上費盡心力,卻激發不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生不服從管理而出現“頂牛”的現象也時有發生,家長又不理解、不配合;受功利主義的影響,學生對教師的感情日漸淡薄,“仇教”心理嚴重,這些給教師帶來的挫敗感,引起教師內心的沖突。
4.人際關系失調許多教師人際交往的不和諧引起許多心理問題。如,得不到別人的理解,又不愿同別人交流;未得到領導及他人的重視而有“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想法,心情壓抑、憂郁;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往往遷怒他人。
二、解決教師心理健康問題的對策
1.主管部門要努力為教師“松綁”要創設良好的教學科研氛圍,積極為教師提供充分發展的條件;幫助教師解除后顧之憂,最大限度地減輕教師的壓力;建立科學合理的教師評價和激勵機制,為辛勤工作的教師提供體驗成功、實現自我的機會;要千方百計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
2.學校要積極為教師“減壓”學校管理要突出以師為本,發揚民主;建立有張有弛的工作秩序,營造和諧健康的氛圍,開展有益的娛樂活動。要確實走近教師,在工作上積極引導,在生活上傾心幫助。
3.社會要理解和關懷教師全社會要真正營造出一種“尊師重教”的氛圍,理解、支持教師的工作,寬容教師在工作中出現的失誤。
4.教師要增強學習意識每一位教師都要樹立“終身讀書學習”的意識,把自身知識的更新視作一種責任和需求,自覺通過各種形式加強學習實踐,促進自身發展。
5.教師要自覺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心病終需心藥治”。教師本身要想保持健康的心理,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調節工作,能夠正確地評價自己,辯證地看待自身的優缺點。教育家葉瀾說過:“不實現教師的精神解放,不激活教師精神生命的活力,就不可能有真實意義,直接面對學生的教育轉型。”這表明重視教師的精神解放,關注教師的心理健康,對實現“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極為重要。讓我們一起來關注教師的心理健康吧!
作者:黃紹杜 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天等縣寧干鄉初級中學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343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