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藝術對學員心理健康的作用
一、藝術教育在心理健康中的作用
藝術教育是指日常生活中,因接觸藝術作品和參與藝術活動,包括藝術創作和藝術欣賞而產生藝術興趣,獲得藝術能力,提高藝術修養的系統活動。學校藝術教育作為藝術教育中的最重要的場所之一,對于提高學生生活情趣,形成尊重、關懷、友善、分享等品質,塑造健全人格等心理健康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
1、藝術教育促進人的人格發展
它的特征表現為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樂觀向上的獨立性、良好的情緒控制能力、和諧的人際關系和現實的生活態度。心理投射理論認為,藝術創作和想象中,人們借助藝術創作把人的記憶里被壓抑或被隱藏起來的內容釋放出來,并在這個過程中重建過去,即心理能量得到所謂的“升華”。由此可見,藝術是轉移人的心理能量的重要途徑。藝術教育是美的教育。美的感覺會影響人的心理。人的心靈在接受美的洗禮過程中潛移默化地獲得情感調節和心理平衡,從而提高心理素質,促進人類和諧的發展。通過藝術的熏陶與影響,可以提高人的藝術修養和人文素質,凈化人的心靈,啟迪智慧,健全人格。
2、藝術教育干預及治療心理疾病
目前心理治療已經證明,藝術對于治療某些心理性疾病,如精神分裂、抑郁、神經衰弱、心理紊亂等,有特殊療效。在美國的“藝術教育合作組織報告”中,肯定了接觸戲劇、視覺藝術以及音樂舞蹈的學生,在新聞記者、寫作和數學等方面會比那些一心撲在課業上的學生做得更出色。
二、藝術教育對五年制高職學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1、通過藝術作品情感傳達,達到心理平衡和情感協調
情緒是能量的聚集和釋放。只有通過適當方式宣泄以后情緒才能夠轉入平靜狀態。藝術是自我表現和情緒釋放的方式。通過藝術欣賞為高職生提供了適當宣泄情緒的平臺,進一步探索和發現自我,幫助了解和認識自己及他人,達到心理的調節目的。藝術作品從審美角度上分陽剛美和陰柔美。陽剛性作品多是人類與自然斗爭、與命運斗爭的作品。通過欣賞這類作品這可以培養高職生堅強的意志;結構宏偉、氣勢澎湃的作品能讓高職生胸懷壯闊;熱情樂觀的作品有助于塑造高職生奮發向上的性格。與之相反的陰柔性的作品寧靜柔和,使學生心情安定、氣息平和;優美歡娛的作品使學生擺脫冷漠、孤寂的心境,精神煥發;委婉細膩的作品使高職生富有同情心。從情緒的角度上分悲劇美和喜劇美。悲劇美的作品使高職生更注重理性;喜劇美的作品使學生更勇敢堅毅。綜上所述,藝術的審美功能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與品格。在藝術欣賞過程中,積極的性格特征得以肯定和發展,消極的性格特征得以轉化與改變,進而促進學生個性和諧發展。
2、通過藝術媒介,形成正確的自我意識,完善自我
高職階段是學生自我意識的覺醒時期,在個人與現實的實踐活動中,需要把“理想的我”和“現實的我”有機結合在一起。藝術教育可以幫助學生探索、理解、接受和運用模糊性和主觀性的事物。藝術的價值在于它的不明確性,往往沒有正確的答案。因此,學生在無標準答案的藝術欣賞中實現將“現實的我“和”“理想的我”統一起來,實現自我。藝術作品中的人物或是情感往往融入了創作者的個人情感和價值觀,具有理想主義性質,對學生起到一種范式、范本、榜樣的作用,進而促進學生的自我完善。
3、通過參與藝術活動,完善自我人格
“人格指人的整體精神面貌,人格的完整指人格構成要素的氣質、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人生觀等各方面平衡發展。”藝術是個性化的產物,藝術教育就是個性的教育。藝術活動鼓勵參與者探索,張揚個性、激發創造性,在這種藝術實踐活動中不僅能感受到成就感,并且能夠感受到自己的獨特性,進而更好地認識自我的價值,改善自我形象,不斷完善自我人格。藝術學習中需要通過視覺、聽覺的觀察、判斷,運用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這一過程必須有堅強的學習意志以及情感的投入,才能保持學習興趣。所以藝術學習其實就是一種意志力持續保持的過程,不斷發現自我不足、不斷提高自我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格趨于完美化。教育專家們普遍認為:一個有較高藝術修養的人,能夠主動地、充分地使其感性和理性、情感和理智得到和平共處,使其心理結構的不同方面得到協調一致,他的個體人格也能夠得到良好的發展和完善。利用多種形式的藝術教育的育人功能,與藝術教育心理健康相結合的途徑,來改善學生心理環境,優化學生的心理導向,以有益的藝術活動來陶冶學生的性情,以豐富的藝術生活來凈化學生的心靈,以高雅的藝術創作來撞擊學生的情感,從而預防學生的心理疾病,調控學生的心理狀態。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促進學生潛能的發揮,使他們成為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質,健康的心理素質,扎實的文化素質,強壯的身體素質和鮮明的個性品質的人。
作者:豐欣欣 單位: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徐州經貿分院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34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