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討當下高等教育科學發展
一、當前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表現
(一)部分學習內容與社會實際需要脫節
一方面,由于大學的擴招,原有的教育資源不能滿足急劇擴大化的教育需要;另一方面,由于信息社會環境下,知識發展與更新的速度不斷加快,也造成了學習內容與社會需要之間的偏失,甚至導致在大學畢業求職的時候,很多學生會認為“學的多,用的少”、“學習的知識與現實相差太大”,這也是當前大學教育培養方向調整的重要出發點之一。
(二)師生關系矛盾凸現
高等教育正在實現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發展方向轉變。在這個轉變的過程中,師生關系也悄然發生著變化,由“傳道、授業、解惑”的單向“灌輸式”教育向“解放人性、尊重個性與創新”的雙向“溝通式”的轉變。教師作為“師”的涵義在淡化,“友”的涵義在相對增加。然而,在這一發展轉化的趨勢下,由于目前對“師”、“友”教育評價體系的不健全,造成了師生關系冷漠化。一方面教師可能認為“我才是教育的主體,是老師,甚至可以是家長———一日為師,終生為父”;另一方面學生可能認為“我是自己掏錢交學費來學習”,“我是消費主體,是上帝”,師生關系矛盾凸現。
二、科學發展觀指導下高等教育
發展策略及調整方向研究科學發展觀要求“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按照“五個統籌”的發展要求,積極推進社會各項事業的改革和發展,其具體內容包括:以人為本的發展觀、全面發展觀、協調發展觀、可持續發展觀。
(一)科學發展觀指導下高等教育發展策略研究在新的社會經濟形勢下,作為高等教育培養主體的大學,應該在堅持科學發展觀的理論指導下,高等學校應該從思想教育、培養方式、教育教學體制等方面出發,積極應對當前大學教育存在的問題,實現科學發展。
1.積極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取向
當代大學生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是處在迷茫中的,這首先是因為價值取向和價值目標迷失,找不到自己的人生方向,無法給自己正確定位。科學發展觀要求高校應該堅持以人為本,重視人的能動作用,加強對學生進行相關的思想教育,積極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指導學生能夠從思想上認識上大學的目的和價值,認識自己對未來的預期,樹立長遠的人生目標,定位自己的人生方向。只有這樣,使他們有一個明確的學習目的,才能提高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斷升華自己,才能在學習、社交、求職就業時不會感到茫然。另外,學校應該通過思想教育,使學生意識到大學不是一個游樂的場所,而是人生路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大學不應成為一個滋生腐化墮落的溫床,而應是一個重新認識自我、發展自我的訓練場。要積極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和科學的行為目標,明白自己適合做什么,該做什么,如何做。要著力引導學生努力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質與行為能力,豐富多學科知識,要不斷升華自己,不能得過且過。
2.適時轉變培養方式并積極指導學生制定
科學的發展規劃。高等教育應該做到統籌兼顧,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現在的大學生基本都是計劃生育的一代,由于生活環境相對優越,危機意識相對缺乏,并且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相對較弱,在面對來自家庭、社會等種種相關問題時依賴性較強,缺乏獨立思考能力,在迷茫中迷失了自己,傾向于回避現實生活,但由于沒有發泄和訴求的渠道,便會選擇沉溺于網絡的虛擬環境。所以,高等學校應該適時轉變大學生培養方式,在教書、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更應該加強育人方面的教育,不斷培養學生的危機意識,不斷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這正是當前大部分高等學校所欠缺的。高校應該結合社會實際,指導大學生制定一個階段性或長遠的發展規劃并遵照其執行,使他們有一個追求的目標和方向,把有限的精力投身于學習、生活、實踐中去,積極應對個人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學習、考試、社交、求職、留學等問題,而不是逃避這些現實問題,并努力培養自身解決問題的能力。
3.積極、全面、協調地培養大學生個性與創新性發展
當代大學生的發展應該是一個全面的發展,大學校園不僅僅是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場所。在學好專業知識提高學習能力和知識水平的同時,還應著力提高自己為人處事的能力、社會交往能力、適應能力、組織能力、創新能力;不僅要積極鍛煉身體增強體質,還應培育積極樂觀的心態,保持穩定的情緒,鍛造堅強過硬心理以應對各種挫折和困難的考驗;要牢固樹立憂患意識、危機意識、責任意識,高等學校應該積極培養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積極性,適當承擔校內外相應的工作職責。嘗試社會兼職,不斷擴大他們的交往面和實踐領域,在學習和實踐中學會加強自我教育、自我約束與自我管理,促進自身全面發展。
4.積極構建新型的學習型社會組織
科學發展觀要求當代大學生的自身發展應該是一個可持續的發展。現代社會瞬息萬變,新知識層出不窮,大學生必須在能力所及范圍內去學習了解這些知識,這樣才能達到“與世界同步,與時代同行”。這就要求大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大學期間除了要學好自己的專業知識外,還應根據自己的志向意愿、人生目標、愛好興趣等狀況,博覽群書以開闊視野,豐富思想從自我做起,努力構建新型的學習型社會組織。同時,也要求高等學校教育應注重牢固樹立當代大學生勤儉節約意識、艱苦奮斗意識、環境保護意識,積極倡導生活中不搞奢侈消費和鋪張浪費,以實際行動響應黨和國家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號召。
5.努力實現大學生自身發展與社會發展之間的和諧
在教育教學體制方面,高等學校應該努力培養學生關注當前的經濟發展動態的思維,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促進師生關系良性發展,實現大學生自身發展與社會發展之間的和諧。在師生關系方面,從當前的發展狀況來看,在高校內部初步出現師生關系復雜化甚至對立化的現象,師生矛盾凸現。這一方面與當前的高校教師工作績效評價體系(學生評教制度)的不完善有關,由于考核體系的不完善,并沒有起到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作用,而是將師生關系推向了對立。在師生博弈過程中,一些教師為了學生能夠給自己評價高些,有時候甚至只能對學生的部分不適當的行為進行忍讓,甚至放縱。另外,現行的績效評價體系體現的更多的是對教師的禁錮,而對學生的約束卻相對缺乏,這不利于教育的發展,不利于師生關系的和諧。必須建立一套新的更合適的教育績效評價體系,以正確評價師生之間“教與學”的關系與結果,實現師生關系的和諧。另外,針對學習內容與社會需要部分脫節的問題,這就要求大學教育課堂學習的同時,積極融入社會市場環境,努力接受新知識、學習新知識,以適應當前信息社會環境下知識發展與更新的速度不斷加快的現實狀況。
6.加大對高等教育的投入支持力度
為解決招生規模急劇擴大化與教育資源相對不足之間的矛盾,目前,中央財政累計安排了305億元支持“985工程”,安排了88億元支持“211工程”,有效改善了一批高等學校的教學和科研條件,帶動了高等教育整體教育質量、科學研究、管理水平和辦學效益的提高,但從當前我國教育經費投入比例狀況來看,從1991-2005年我國財政性教育經費、預算內教育經費占GDP或政府財政的比例基本保持不變,且從未超過3%,總體尚處于相對較低的水平。如2005年我國預算內教育經費占GDP的比例為2.55%,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GDP的比例為2.82%,甚至低于世界銀行公布的2004年安哥拉、埃及等低收入國家教育經費比例的平均水平(如表1、表2所示),而且這些教育經費資源主要流向于基礎教育與義務教育,流向高等教育的相對較少,這就需要進一步完善現行的教育財政政策,加大高等教育投入力度。
(二)科學發展觀指導下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方向研究
當前高等學校在重視學生的招生人數的同時,相關的教育體制如課程設置、教學、實訓等卻沒有跟上社會的發展要求,學生質量相對提高較慢,如何在擴大招生規模的同時提高教學質量呢?這首先要求高等學校在重視學生招生規模的時候,注重加強對相關教育體制的改革。其中在學生培養方面,要關注大學生的心靈變化,培育他們健康的心態,培養他們積極向上的精神;在教師隊伍建設方面,盡快完善現行的教育考核體系,建立起一套有利于教師和學生關系和諧發展的評價體系,提高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和責任感。此外,高校的高層管理決策人員應該以科學的發展觀為指導,以敏銳的嗅覺和創新性思維,從戰略的高度規劃高校的發展方向,實現高等教育與社會發展的深度融合,不斷適應信息化經濟時代社會發展的變化。三、結論與展望在新的社會發展形勢下,高等教育必須結合科學發展的原則,堅持以人為本,尊重個性發展,積極構建新型的學習型社會組織,切實轉變教育方式、改革教育體制,并不斷推進當前高校事業單位改革、完善當前的相關教育制度與教育體系,堅持創新,努力實現高等教育與經濟、社會、人的全面、協調與可持續發展。關于高校事業單位改革的發展策略與改革體系問題,限于篇幅,將另文進行研究。
作者:邱述兵 于維洋 單位:安徽工程大學管理工程學院 燕山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34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