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職語文教學的人文素養教育
一、中等職業教育階段語文教學的不足
1.學生學習主動性差,文學素養低
當代中等職業院校的學生年齡偏低,獨生子女占多數,家庭條件優越。大部分學生學習自主性差,缺乏學習興趣,在初中階段成績較低,主要想通過在中專階段學習職業技能來參加就業,而在文化課方面要求較低。這些學生的整體素質也是比較低的,表現在日常行為中公共場合吸煙、談戀愛、穿著另類等等。特別是他們多數是未能升入理想高中的落榜者,有的人甚至初中學業都沒有完成,因此學校內的課本知識都沒有能力把握,更不用說通過自主閱讀,提高文學素養了。他們的閱讀能力、書寫能力、傾聽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都與同齡的高中生存在著明顯差距。有的甚至不敢在公開場合說話;有的無法表述自己的求職簡歷;有的言語污穢、行為粗暴;有的心理承受能力差等等。這些都與他們的文學素質有著直接的關系。
2.學校對語文教學的重視程度低
中等職業教育不同于中小學教育,主要是以培養學生職業技能為主,目的是讓那些被淘汰下來的學生增長一技之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的激烈競爭。然而,中職教育往往只重技能,而忽視素質教育,將語文課視為基礎工具課,在教學安排上也是以應用文為主,忽視人文教育。因此,在大環境的影響下,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只重讀、寫能力的培養而忽視聽、說能力的訓練。教師們并不是不懂得語言表達能力對學生將來步入社會,走上工作崗位的重要意義,但是迫于當前應試教育模式的壓力,他們也不得不要求學生更多的將學習精力放在死記硬背上。
二、文學素養在中職學生人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隨著我國教育體制改革步伐的加快以及經濟轉型產業結構的迅速升級,社會對優秀人才的需要更加迫切。“十二五”規劃綱要也特別提出統籌發展各類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擴大應用型、復合型、技能型人才培養規模,提高學生就業技能和本領。創新教育方式,突出培養學生科學精神、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社會對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們就必須重新審視包括語文教學在內的中職教育,讓語文教育為中職學生整體職業素質水平的提高與文化品位提升發揮重要作用。一個人的全面發展離不開文學素養,文學素養的提升離不開語文教育。
1.文學素養可以提高中職學生的職業道德
市場經濟條件下,只有具備良好職業道德的人才能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下得以生存。職業道德基本要求是愛崗敬業、有責任心、具備專業技能、有創新意識、團結協作、遵守規范。近代著名教育家黃炎培曾經說過:職業教育只有受教育者對自己所接受的職業教育有較好的理解,熱愛和強烈的興趣,才能夠激發受教育者的事業心、創造力和積極性,只有受教育者具有健全發展的道德情操,才能夠促進人們之間關系的協調。并且黃炎培先生將職業道德教育概括為“敬業樂群”。敬業是對自己所從事的職業具有強烈的興趣,喜愛自己的工作;樂群是在工作中表現出高尚優美、快樂向上的道德情操和優秀的團隊協作精神。縱觀當今嚴峻的就業形勢,大中專畢業生就業率依然較高,因為更多的企業希望找到具備一定技術,能直接進行實際操作的人。同時我們也意識到了危機,因為這些懂技術的大中專畢業生在起初就業時確實存在優勢,而從長遠發展來看,學歷層次較低的他們,職業道德水平也不高,職業生涯受到限制。所以職業道德是一個人所必備的基本素質。中職語文課程不僅是教會學生背誦課文,應付考試,更重要的是對學生開展人生觀教育和塑造完善人格。一個人的文學素養能夠幫助他養成濃厚的職業興趣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形成良好的互助協作精神,養成理性思考的品質,使他純潔高尚、不畏困難。文學作品具有社會性,都是作家通過觀察社會百態,閱歷無數才發自內心寫出富有深刻內涵的詩句和篇章的,例如“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表現出一個人博大的胸襟和樂觀的生活態度;“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表現了一個人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中職學生在這樣的文學環境熏陶之下,也會自覺地去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制定合理的職業生涯規劃,從而為社會做出積極的貢獻。
2.文學素養可以開拓中職學生的創新思維
構建創新型國家要求我們培養更多的創新型人才,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將創新教育視為學生素質教育的重中之重。一個人要想有所創新,就必須具備創新思維,創新思維能力是創新智能系統中最為關鍵的要素,而形象思維是創新智能系統中最核心的要素。中職語文教育對人的形象思維能力培養和大腦的完善、思維質量的提升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強化文學素養教育可以大大推進中職學生形象思維的形成和發展,便于加強學生的創新意識。例如我們在指導學生閱讀毛澤東詩詞《沁園春·雪》時,“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所表達的是一種熱愛祖國大好山河,激昂亢進之情;而在閱讀杜甫的《畫鷹》“素練風霜起,蒼鷹畫作殊。聳身思狡兔,側目似愁胡。絳鏃光堪摘,軒楹勢可呼。何當擊凡鳥,毛血灑平蕪。”之時,又能感受到句句是鷹,句句是畫的美妙。整首詩通過描繪畫中雄鷹的威猛姿態和飛動的神情,以及搏擊的激情,表現作者青年時代昂揚奮發的心志和鄙視平庸的性情。通過閱讀使學生們感悟不同詩詞在不同時代背景下所反映的文化差異,這對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有著很大的作用。同時也可以培養學生認真觀察周圍事物,不斷探索生活的樂趣,養成不假思索,求實創新的思維模式。
3.文學素養可以完善中職學生的審美認知
人本主義教育學說不僅強調人性的培養和理性的養成,而且趨向于培養完美的人,即集真、善、美于一體的人。該理論要求尊重人的需要、情感,并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強調勞動創造了人,人是在勞動基礎上形成社會化的高級動物,是社會歷史活動的主體,人的發展是由低到高的發展,從一個人的心智的全面和諧發展到身心的全面和諧發展,再到個體與社會的全面協調發展,需要一個很漫長的過程,同時在這個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就是接受人文教育。中職語文教育是學生整個人生素質教育的關鍵環節,通過回歸文學的本真,培養學生對文學的興趣、養成良好的文學素養,感悟精神、陶冶情操,從而獲得一種美的感受。以美的思維來觀察身邊萬事萬物,以美的心靈與他人和諧相處。對于中職學生來說,文學素養教育可以培養和塑造他們的人格,提高職業氣質,樹立自身形象。蘇軾曾經說過“腹有詩書氣自華”。可見,一個人飽含知識,自然散發出一種自信與智慧的氣質,在言談舉止中,無時無刻不透露出對美的領悟。語文教育可以利用文學作品中所擁有的文化特質,對學生的感知、情感等審美素質得以提升,從而培養完美健全的人格。同時,也可以推動一個人的道德認識、道德信念的形成和轉化。由此可見,語文不僅是一種基礎性教學科目,更重要的是一種文化的構成。學生通過語文這個交際工具和文化載體,吸收先進的思想,感悟真實道德情感。因此,語文承擔著傳播文化知識、構建價值體系的重要使命。
三、中職語文教學策略
一是依賴語文教師能夠妥善把握文學作品的主旨思想,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努力讓學生們認識到通過學習語文提升自身人文素質,從而養成職業道德、形成創新思維、完善健全人格的重要性。借助文學作品,培養學生審美意識,增強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可以開展多種形式的演講活動,培養學生的思維敏捷性。也可以在課上播放優秀講演大師的視頻資料,讓學生們自己感知,分小組選取話題,進行深入探討,展示學生們的文學素養。
二是與所學專業技術相聯系,注重教學的實用性。中職學生畢業后主要還是面向社會投入到具體的工作當中。學好專業技術是關鍵,但是語文作為重要的素質教育基礎學科,是將來在工作崗位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因此,中職語文課要針對學生實際,調整教學重點,明確培養目標,把重心放到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上來,依據就業形勢,使學生學以致用。
三是將語文教學與人文精神相結合,使語文成為豐富多彩的實踐學科,讓學生形成思考問題的思維方式,積極主動參與課內外閱讀。這就要求教師精選閱讀材料,營造美的心境,培養審美情趣。調動學生的所有器官,感知文學語言的無窮魅力,促使學生形成立體的、系統的思維。教師還要充分利用文學作品中所表現出來的自然美、人文美、社會美陶冶情操,完善健全學生的人格。
作者:陳亞楠 單位:天津市園林學校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368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