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學習養成教育論文
一、強化學生語文學習習慣養成教育的意義及作用
養成教育是促進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之一。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是學生健康成長、終身持續發展的基本動因。我國大教育家葉圣陶十分注重養成教育,曾指出:“教師工作的最終目的,無非是培養學生具有各種良好的社會習慣。”孔子也曾有“少年若天性,習慣成自然”的主張。對于初中學生來講,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等習慣,可以減少探究、摸索、體驗的時間和精力,使其盡快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健康的個性心理,更好地學習、生活,更好地適應社會。這樣也必將使學生終身受益。俗話說:“播下一個行為,你將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你將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你將收獲一種命運。”因此,只要學生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具備了融會貫通、自學自知的學習能力,就會對各個學科的學習產生積極的促進和推動作用。因此,作為初中語文教師,除了傳授課本知識、開發學生智力之外,強化養成教育,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也應是我們的一項重要任務。
二、當前學生語文學習習慣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一)存在的問題
我在平時教學中對大量學生進行了觀察、了解和分析,并了解了班主任的反映和評價。現在,我以我所任教的初一1、2班為例,簡要說明學生在語文學習習慣的養成上存在的問題。一是課堂表現不盡如人意。學生普遍自控能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缺乏動腦思考的習慣。半數以上的學生聽講注意力只能持續25分鐘左右;上課堅持不做小動作的學生僅有30%;提問時不認真思考、隨意性發言答問的學生占1/3。二是課后作業質量較低。初中語文課后作業大致包括作文、日記、書面作業、練習冊等。我曾對一次作業進行了檢查比對,結果全班45人中,只有12人全對,其他或多或少都有錯誤。其中,有18人在題目抄寫中就出現了錯誤,有5人沒能按規定的時間完成,甚至有的學生還要教師連連催促才能勉強完成,且正確率較低。三是學習效果難以實現。不良的學習習慣必然會造成不良的學習效果。從幾次單元檢測中我發現,部分學生字、詞、句、段、篇的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固,聽、說、讀、寫的基本技能掌握有欠缺,學生成績提高的難度較大。以這學期期中考試成績為例,90分以上的學生只占5%,60分—90分的占50%,其余45%的學生為不及格。
(二)產生的原因
產生上述問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生活環境教育有缺失。初一1、2班的學生85%以上來自農村,社會群體的文化相對落后,學生周圍的學習氛圍,特別是能夠引導學生培養良好學習習慣的外部環境,相對縣城明顯不足。二是個人家庭教育有缺失。很多學生的父母不是外出務工就業就是工作繁重,使得這些學生與祖輩長時間生活在一起,得不到父母在學習上的幫助和指導。三是既往小學教育有缺失。學生所在小學有些教師在觀念上存在偏差,應試教育多于素質教育,分數高于一切,只重視成績,不重視習慣培養。
三、強化語文學習習慣的方法和途徑
(一)分階段確定目標
我們應按照語文教學過程分階段設定目標。如在“課前”階段:引導學生根據預習提示和思考練習,進行有針對性的、系統的預習,理清課文的條理,了解課文的重點和難點,思考文中的重點字詞句段,體會怎樣運用這些字詞句來表達中心思想。在“課內”階段:訓練學生上課專心聽講,做好筆記,認真思考,積極回答問題。在“課后”階段:要求學生作業整潔、無差錯,按時完成,書寫工整。在“課外”階段: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每周組織“名作品讀課”,選擇適合學生年齡、心理、性格、認知結構的健康有益的讀物,培養他們健康閱讀、不斷積累的習慣。
(二)分類別嚴格訓練
一是訓練養成持續注意的習慣。對注意力不集中的學生,我們在講課時要用手勢、眼神等肢體語言進行指揮,反復訓練,提高他們的有意注意力。二是訓練養成認真聽課的習慣。我們應采取突擊提問的辦法,請學生重復剛才教師或是同學的話,也可以請學生對剛才的發言做簡單的點評,或歸納前面幾位同學的發言。三是訓練養成口語表達的習慣。我們應引導學生克服當眾說話時的怯懦心理,做到聲音響亮,表達清晰。平時,我們要在班級內利用班會、課外活動、詩歌朗誦會、演講比賽等,多提供機會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四是訓練養成良好書寫的習慣。我們應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內高質量完成書面作業,做到一絲不茍,書寫認真,字跡清楚,整潔大方,組詞、造句、答題、作文等準確、符合要求,句子通順,敘述清楚。五是訓練養成自我檢查的習慣。我們應經常性地開展作業展評,成立學習“興趣小組”,讓學生相互檢查問題,逐步使學生養成主動檢查、善于分析、自覺訂正的良好習慣。
(三)采取激發興趣的教法學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我們應想方設法改進教學方法,以獲得事倍功半的效果。一方面,教法要突出新穎性、趣味性。對于每一堂課中的導入、板書、講解、作業,我們都要深入思考,認真設計,力爭形式新穎別致,內容靈活多樣,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只有這樣,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良好習慣的形成。另一方面,我們要廣泛組織課外活動。例如,定期開展一些課外讀寫、主題社會調查、手抄報展覽、經典篇目誦讀等活動,可有效消除疲勞,以積極的情緒體驗增強學生興趣,鞏固教學效果。
(四)凝聚養成教育的合力
養成教育需要教師、學校、社會、家庭多方配合。因此,我們應制定一系列有助于家校溝通的制度,通過定期召開家長座談會、教師家訪、致家長一封信等形式,及時向家長通報分析學生在校情況。我們還應設立“家長開放日”,歡迎更多的家長走進課堂、走進校園親自體驗,了解子女在校學習和生活情況,與班主任、任課教師進行面對面的溝通交流。通過以上措施,可使來自農村的廣大學生家長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從中學到一些有效的教育方法,改變自己的家庭教育觀念,實施先進的家庭教育方法,同時加強和教師之間的聯系,共同配合,教育好自己的子女。
作者:閆麗珍 單位:河北省寧晉縣實驗初中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474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