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平臺下高校媒介素養論文
一、高校媒介教育體系的構建
1.課堂育人:有效推進媒介教育的主渠道教學
將媒介教育納入課堂教學體系,有利于學生系統地掌握媒介基礎知識。主渠道教學可以分為兩類:
(1)分為單設課程教學。其綜合目標應該定位于為學生基本適應信息化社會做準備,通過課堂教育傳授基礎媒介知識,使學生形成主動的媒介意識,培養良好的媒介道德,培養基本的媒介能力。
(2)模塊融合式教學,即在各類課程中增添媒介教育模塊,使媒介知識與其他課程相融合。具體途徑包括:①與思想政治課程相融合。此類課程應當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媒介責任感為目標,培養學生正確的媒介價值觀。如,將西方政治經濟變革與“媒介帝國主義”相聯系,將核心價值觀教育與公民的媒介道德相結合,使學生理解個人信息的使用與發布不僅對于個人的成長進步具有重要作用,是個人綜合素質的重要體現,同時也與國家和社會的發展緊密結合。②與信息技術課程相融合。結合信息技術課程,介紹推進媒介發展變革的新技術,重點介紹各類流行的新媒體平臺的技術背景,增加網絡信息法律法規的介紹。③與社科類課程相融合,此類課程可以結合社會文化的發展介紹當代媒介傳播的語言形式、語言風格,增強學生對網絡語言的理解和辨別。④與藝術類課程相融合。以提升學生的媒介審美情趣為目標,對比當代新媒體平臺上呈現的中外藝術作品,使學生能夠辨別糟粕與精華。
2.實踐育人:廣泛開展第二課堂媒介教育
第二課堂教育是指通過校園文化活動,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第二課堂媒介教育類型包括三類:
(1)媒介知識講座及文化分享交流活動。圍繞媒介發展的新形勢,組織開展系列講座及文化交流,在學生中普及媒介知識,培養媒介意識,引導學生對各類流行的媒介文化現象進行反思。
(2)組織開展各類新媒體活動。選取青年學生廣泛關注的熱點焦點,通過新媒體平臺開展各類線上線下活動,鼓勵學生通過新媒體活動,了解新媒體的使用和傳播方式。
(3)新媒體平臺的建設與維護。鼓勵學生團體開通微信、微博等各類新媒體平臺,將校內新媒體的話語權交給學生,增加校園媒體活力的同時培養學生善于觀察、勤于思考的良好品質。
3.環境育人:著力強化第三課堂媒介教育
良好的媒介環境是媒介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媒介環境的維護包括:
(1)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首先應著力構建有效的輿情管理制度,重點培養網絡輿情信息員、網絡宣傳員、學生干部隊伍,圍繞社會熱點、黨的大政方針、新媒體平臺的管理與使用方式等組織培訓交流,充分發揮廣大學生在網絡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
(2)營造良好的校園輿論氛圍。重點關注校園貼吧、論壇、重點QQ群、微信微博平臺,及時發現各類平臺上的廣泛訴求、不當言論及群體事件的苗頭,同時充分尊重學生個人隱私和主體權力。對于引起廣泛關注的觀點、話題及事件,通過微信、微博、貼吧及時做好引導和反饋,有效維護良好的校園輿論氛圍。
(3)關注校園網絡意見領袖。重點關注各類平臺上表現活躍、發布言論較多、個人意見受到學生廣泛關注的校園網絡意見領袖,主動對其進行教育引導,使網絡意見領袖成為正能量的傳播者和網絡環境的維護者。
二、結語
伴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當代媒介環境產生了巨大的變化,這一方面為高校媒介教育提供了更寬廣的平臺,同時也對教育理念、教育方式以及教師素養提出了更大的挑戰。新形勢下,高校媒介教育需要進一步完善教育體系,充分運用各類教育渠道,切實有效地實施媒介教育。
作者:張楠 朱志超 單位:江蘇省南京鐵道職業技術學院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501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