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結合探索
一、中學生化學自學能力現狀
1.自學能力的調查
根據隨機走訪學生了解到,學生對兒科學知識的獲得大部分都來自有教科書,并且調查的結果顯示對兒科教材也不是很重視。對現代網絡資源的利用不夠多,更不用說到圖書館查找相關的書籍了。總的看來,中職學生自學方面的獨立性、自覺性普遍較為缺乏,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并沒有形成穩固的、持續的閱讀的習慣,說明中職生在平時的學習中不注重培養閱讀的能力。
2.兒科學作業獨立完成情況的調查
兒科學課后作業統計結果顯示,被調查學生對兒科學課后作業的反應明顯集中在病例討論上,基本上都是等待老師的講解,雖然有些學生能獨立、自覺地去完成課后作業,但缺乏主動性與積極性。通過以上調查結果表明,在長期中職教育的背景下,中職學生對兒科學自學能力的現狀不容樂觀。普遍忽視兒科學相關知識的課外閱讀,欠缺自覺、主動獲取該課程知識信息的能力;兒科學課后作業明顯帶有被動性,并缺乏運用科學的方法;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對教師表現出很強的依賴性,普遍處于被動接受、儲存的狀態,缺乏獨立、實踐、主動、體驗的活力。上述中職生自學能力的現狀使作為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的教師必須敏銳地把握當前教育改革的動態,及時轉變觀念。
二、兒科學教學改革的趨勢
1.教學方式的改變使其適應現代化教學的要求
先從教材入手,教材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基本素材。因此,改革教材,編寫適合學生且能吸引學生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教材,并以此作為編書工作者的首要宗旨,刪減一部分陳舊的內容,增加更多新型病例的知識。“教材”不等同于“教課書”,廣義的教材應該是教師在教學行為中所使用的一切素材和方式,包括教課書、各種視聽教材、輔助教材、電子教材等,圍繞教課書的教學資料應當是豐富多彩的。教師要自編教學資料、自制教學工具,優化各種教學的資源。
2.摒棄舊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優秀的學習素養
現階段提倡素質教育,目的是通過素質教育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讓學生不只是為學習而學習,而是快樂學習,將所學的內容應用到實際生活當中去,因此摒棄舊的教學模式是必然的。舊的教學模式就是以教師為中心,學生在課堂上隨著教師的思路走,教師將知識灌輸給學生,這種形式的教學完全禁錮了學生的思維擴散。中職生已經有了自己的思維方式,而且一個良好的學習素養也是保證其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在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中心開展教學活動,其目的就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特點,展開合適的教學活動,這樣學生才能在學習中提高學習興趣,加上教師的適當引導,就能慢慢養成主動學習、善于發現問題、善于解決問題的良好學習素養,大大提升教學質量。
3.開展多媒體教學
第一,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有利益激發學生的興趣。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學習成功的秘訣,是獲取知識的開端,是求知欲望的基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是教師的必要任務,教師應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趣因素與藝術魅力,通過實驗、幻燈片、錄像、實物投影、多媒體等手段,將教學內容生動形象地呈現,充分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兒科學知識比較抽象、枯燥、有些知識點在理解上也存在著一定的難度,多媒體教學可以將靜態知識動態化,動態過程靜態化。在中職兒科教學內容中,有一些知識點很零碎,大多數學生對相關知識都感到抽象、難于理解。第二,運用多媒體教學,增加課堂容量。傳統的兒科教學過程,教師總有一種感覺就是課堂教學時間比較緊張。雖然在課前對教學內容做了精心的安排,但由于兒科知識比較的抽象,需要教師通過引導讓學生充分的理解和掌握,這就要求教師在有限的40分鐘里進行大量的板書,也正是這些必須的教學過程,造成了課堂授課的時間緊張,學生課堂練習時間的減少,課后作業的負擔加重。如何加快課堂教學的節奏,在有限的時間里有效的擴大容量,成了每一位兒科教師必須面臨的問題。多媒體教學方式,就使得這堂容量很大的課堂變得繁而不亂,多而有序。課堂容量的增加,教學效率也得到了提高。
三、結語
總之,中職兒科學課程的改革與發展要符合中職教育的要求,大力發展素質教育,通過對課堂教學形式、學生學習方式等的創新和改革,讓中職學生課程改革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成為科學和人文的教育載體。
作者:高秋珍 單位:許昌學院醫學院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54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