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詩詞教學中意象教學分析
一、高中語文詩詞教學中意象教學的具體措施
(一)利用朗讀體會意象
古代詩詞具有對仗工整、朗朗上口的特點,因此對詩詞的誦讀也是學生學習過程中不可缺少的步驟。學生可以通過對詩詞的反復誦讀,深刻體會到作者想要展示的畫卷之美。如在學習王維的《山居秋暝》時,作者在詩中通過對明月、松林、漁舟、清泉的描繪,向讀者展現出雨后秋天的美麗景色。東晉詩人陶淵明用“荒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等詩句來描述世外桃源景色,這幅田園風光圖讓人百讀不厭,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能夠通過對經典語句的誦讀,感受作品的意象。教師在進行詩詞誦讀指導時,還需要注意以下兩點:第一,誦讀時要情感充沛,節奏分明。好的詩詞都有一定的節奏,教師在帶領學生進行誦讀時,需要把握好詩詞本身的節奏,注意語調的抑揚頓挫和音節的錯落,這樣才能夠更好地讓學生融入到詩詞的意境中。如李白的《蜀道難》中,“噫吁唏!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這兩句,是詩人在仰望蜀道時脫口而出的,前面的語氣詞應當讀得重一些,“乎”和“哉”這兩個語助詞應當適當延讀,整首詩應當讀得充滿聲勢。第二,要反復誦讀,鼓勵學生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從多方面比較詩詞中的美感,品味出詩詞中的意象之美。
(二)利用想象捕捉意象
意象是構成詩詞意境的重要因素,也是讀者揣摩詩詞意境、領悟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的關鍵。教師需要正確引導學生發揮想象力,及時捕捉詩詞中的意象,才能讓學生真正從整體上感知詩詞,體會到詩詞的真實意境和作者的真實思想,對整個詩詞的把握才更加游刃有余。在學習描寫自然景物的詩詞時,應當從描寫意象的手法開始,逐步對意象的色彩、動靜和虛實等展開聯想,最終準確地把握作者想要表達的真實情感。如對王昌齡的《采蓮曲》進行講解時,分析“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這一句時,應當引導學生對“荷葉”“芙蓉”“羅裙”等詞語表達的色彩和形狀進行想象,學生可以想象出采蓮女臉似荷花,裙如荷葉,美麗端莊,蕩舟在荷叢中,在水上放歌的畫面,這些意象共同組成了一幅完整美麗的采蓮圖,學生通過想象能夠感受到作者寫作時欣喜的情感。在古代詩詞的教學中,只有引導學生開啟想象力,才能夠讓學生真正融入到作者寫作的場景中,切身體會到作者的真實情感。
(三)利用色彩感知意象
教師只有帶領學生對詩句、字詞進行精細解讀,才能夠準確地捕捉詩詞中的意象,才能真正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要達到對詩詞中詩句和字詞的準確理解,學生必須和教師相互配合,對詩歌中的意境進行認真研究,才能真正體會到詩詞中所營造的意境。比如在講解杜甫的《登高》的時候,前面四句主要是對登高時耳聞目睹的凄清秋景進行描寫,首聯通過對風、天、猿、沙、鳥等景物的描寫,用急、高、哀、清、白等形容詞加以修飾,渲染出了江水滔滔、秋風蕭瑟的景象。后面四句主要是抒發登高時產生的孤獨感。整首詩前半首著重寫景,后半首意在抒情,將景和情高度融合,更加凸顯出作品深遠悲涼的意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進一步體會不同詩歌中的豐富意境,全方位地感知詩詞中的意象。
二、結語
意象是高中詩詞教學的關鍵,教師應當充分意識到意象在古詩詞中的作用,引導學生從多重角度分析詩詞的意象,通過反復誦讀,認識意象,感知意象,與作者產生共鳴,真正體會到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并在感悟中升華情感,這樣才能有效地培養學生學習詩詞的興趣,提高課堂效率。
作者:趙陽 單位:江蘇省濱海縣明達中學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54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