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有效課堂教學探究論文
一、有效課堂教學應遵循的主要原則
1.“低耗高效”原則
有效課堂教學要體現教師巧講、精講,學生多練多講,以最少的時間去學習掌握教學目標,不走彎路或者少走彎路,盡量少做無用功,每個環節、每時每刻都有收獲。
2.“以學生為本”原則
我們在備課、制定教學目標之前,一方面要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知識水平、認知技能和個性發展;熟知班級學生在物理學習方面的共性和個性。另一方面要透徹理解教材,明確知識重難點,以學生如何“學”來確定教師如何“教”。
3.分層遞進原則
教學內容層次化,不同層次的學生完成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教學問題遞進化,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層次的思維要求;作業分層,不同層次的學生布置不同的作業,不搞“一刀切”;輔導分層,如果是全體性的問題,在全班講評,如果是個別性的問題,則個別輔導。
4.實效性原則
有效課堂教學既要體現學生學到知識,又要體現各種能力都能得到發展,真正具有實效性。
5.師生互進原則
有效課堂教學要求教師與學生共同進步,共同發展。
二、有效課堂教學的實施策略
要想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要求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教學內容,在學習過程中積極思考,多合作交流。要做到“有效課堂教學”,我認為必須做好以下幾點。
1.研讀教材,有效備課
在教學中,教師必須研讀教材,厘清知識結構,理解知識邏輯順序和教材編寫意圖,確定教學目標和授課體系。授課體系主要從學生“學”的角度來考慮。與此同時,教師還應進行有效的備課,備課中要著重思考這節課安排幾個活動,每個活動多少學生參與,如何安排;教師在活動中如何指導,怎樣與學生互動,怎樣評價等。其次,還要考慮在活動過程中,學生可能出現或者遇到的問題,教師應該如何進行調控,等等。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2.創設情境導入新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教育學家第斯多惠曾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輕松和諧的課堂氣氛能喚起學生學習的注意力和熱情。要保證物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讓學生有激情,人人都敢說、敢問,新課引入尤為重要。在新課開始10分鐘之內必須激起學生的興趣,活躍學生思維,使學生處于一種急切想要解決問題的心境。因此,新課引入時可借助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提出問題的圖片、動畫、視頻、故事等資源。如學習“聲音的產生”時可用會跳舞的火焰實驗引入;學習“光的折射”時則用鉛筆放入裝水的玻璃杯中的實驗現象引入;學習“物態變化”時用雨、霧、露、霧凇、冰山等圖片引入;學習“壓強”時用鐵釘釘板Flash動畫引入……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個好的課堂導入能迅速讓學生進入學習狀態。
3.師生互動,小組合作
有效課堂離不開有效管理,有效管理離不開小組建設。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和發展,打破了傳統授課制的束縛,實行小班化和小組合作學習;不再是“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方式,而是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鍛煉機會,營造師生互動、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開展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保證。因此,教師在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時,應做好以下幾點:
①分組合理,公平競爭。小組間盡量減小差異,男女均衡,公平競爭。
②分工落實,目標明確。每個成員擔任一個角色,保證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
③獨學優先,合作交流。讓學生根據導學案先自己獨立學習,然后小組內交流、討論答案的對錯,突出學生的“學”。
④搶答展示,課堂活躍。通過搶答的方式來展示問題的答案,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
⑤實施激勵評價,激起學生的榮譽感和自尊心,使組與組之間競爭激烈,勇于質疑、搶答,誰都不愿落后。
4.分層教學,兵兵相教
每個班都幾十個學生,他們的性格、思維、知識水平都不一樣,有些相差很大。所以,教學中我把學生分成幾個層次,把教學內容進行層次化,難的、抽象的問題暫時不講,也不要求學生掌握。當學完一定內容以后,學生有了解決前面遺留問題的能力,再回頭去探究、討論。課堂上教師以最快速度、最少時間讓思維活躍、基礎知識好的學生完成教學任務,達到目標要求。然后由這第一層次的學生對第二、三層次的學生進行“兵兵相教”,讓優秀生和后進生結成“幫扶”對子。最后還不懂的學生由教師課后進行輔導。“兵”教“兵”活動不但能解決學困生的問題,也能促進尖子生的學習能力、表達能力、分析能力的提高,使尖子生的綜合素質得到進一步提高。為了避免“優生吃不飽,差生吃不消”的現象,我把物理練習也進行了分類。這樣分層處理后的物理課堂,學生、教師都省時省力,減少做無用功,這也是有效課堂教學的有力保證。
5.加強反思,提升教學有效性
“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的確,任何一堂課,無論教師怎樣考慮,在課堂上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意想不到的問題。哪怕是千錘百煉的示范課,當我們課后靜靜反思時,也總會覺得還有不足和遺憾。然而,正是在不斷尋找策略、調整教學結構、更改不足、彌補遺憾的過程中我們的課堂教學有效性才有了一次又一次的提升。如“我們都講了好幾遍,為什么學生還不懂呢?”我們要反思講授時是否適時、適度、適合。過早學生不注意,過晚學生則會厭倦;講太多、時間太長,學生會覺得煩;講太少、不充分,學生難以理解;學生不想學時去講,則是做無用功。又如“我們的課堂練習是否合適?課堂時間分配合理嗎?課堂結構還可以調整嗎?”……只有這樣不斷反思,我們的課堂教學才會越來越有效。總之,有效課堂教學是基礎教育課堂教學的永恒主題,是一種理想的境界。一堂課結束,要給學生留下思維、留下探索的興趣、留下解決問題的能力,變被動為主動,變學會為會學,既傳授知識,又培養能力。只有這樣才能說是“有效教學”。但它的實現需要一個過程,需要我們教師去思索、實踐、提升,變為現實。
作者:李瓊鋒 單位:廣西岑溪市誠諫鎮第二中學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55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