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體教學促進幼兒創新能力實踐研究
一、根據教學目的和內容,適當運用多媒體教學,拓寬幼兒思維和創新的空間
幼兒的思維還處于初步發展階段,需要通過教師的啟發和引導去拓寬他們的思維空間。以往教師都是以圖片、教具等形式來向幼兒傳授知識,但效果往往不如我們所想象的那樣,往往造成幼兒思維的局限性、狹隘性。而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根據教學目的和內容可以把死板的圖片教具等用課件的形式形象、生動、鮮明地表現出來,使得教學的內容變得可視、可聽、聲形并茂。幼兒的創新從哪里來?它來自于幼兒的探究,來自于幼兒動口、動腦、動手的實踐,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六大解放”那樣,讓幼兒真正地解放,而不是一味地從知識中來,而應該適當地創造條件,讓幼兒多進行動口、動手、動腦的實踐活動,使幼兒在操作中學習,拓寬幼兒創新的空間。如,在科學活動《毛毛蟲和蝴蝶》中,以往教師僅僅利用圖片、教具等形式進行講解,幼兒往往對此缺乏興趣,不喜歡聽,達不到教育目的。而利用多媒體計算機則可以把蝴蝶一生不同時期的形態和動作特征編制成課件,制作成生動的動畫,可以讓幼兒形象地了解蝴蝶的生長過程,并能在活動后創造性地用各種形狀彩紙拼貼出各式各樣美麗的蝴蝶和毛毛蟲,大大提高了幼兒的學習興趣,從而有助于幼兒感受和理解蝴蝶的生長過程,激發出幼兒創造的火花。在教學中,教師也可在有關網站下載有關圖片和資料幫助幼兒獲取更多、更新、更廣的知識,如,在美術欣賞活動中,教師可根據教學需要從網上下載大量美術作品,供幼兒欣賞,拓寬他們的視野,為幼兒進行美術創造活動打下基礎,進而從一定程度上擴展他們的思維和創新空間。
二、運用多媒體教育可以激發幼兒的創造性想象
想象是創造性的前提,好奇是創新的動力。所謂想象,是指在人腦中對已有表象進行加工改造而創新形象的過程。創造性想象是根據一定的目的任務,但并不依據別人的描述而獨立創造出形象的過程,這種想象是獨創的。在教學活動中應善于激發幼兒的創造性想象和探究新事物的好奇心,調動幼兒主動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在多媒體教育教學中,聲形并茂的圖片便可把幼兒這種積極性調動起來,使他們不受傳統思維和習慣思維模式的束縛,敢于想他人之所想。如,在故事教學《小貓釣魚》活動中,將故事制作成課件,根據故事情節,教師可移動鼠標,讓活動的畫面展現在幼兒面前,在故事的結尾部分設計大問號,可激發幼兒創造性地續編故事,故意不交代故事的結尾,這就是故事的空白,可讓幼兒進行合理的補充、擴展,教師根據幼兒的續編情況及時改變故事的結尾,讓幼兒對續編和創編故事有了更強的好奇心和積極性,在創編過程中,教師要珍視孩子的奇思妙想,更要善于挖掘教材,鼓勵孩子將各種奇思妙想表露出來。又如,在音樂教學中,也可利用多媒體教學激發幼兒的創新欲望。在音樂歌表演《春天來》中,教師可用課件向幼兒逐步展現歌曲中的內容,讓幼兒在動態的畫面中感受春天的美,要求幼兒主動地參與其中,讓他們自唱、自跳、自編,從而啟發他們用動作創造性地表現春天。既發揮了他們的創新才能,又加深了他們對整首樂曲的感受和理解。陶行知先生認為:對于一個有志者來說,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作為一名幼教工作者,在知識創新、技術創新的信息化時代里,我們只有不斷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創新教學內容,利用多媒體教學的現代化教育手段,正確地引導幼兒釋放他們的創新才能,才能將幼兒的素質教育真正地落到實處,使幼兒的創新能力真正得到發展。
作者:劉紅霞 單位:河北省玉田縣第二幼兒園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571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