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教學學生批判性思維實踐
一、結合新型教學文化,促進批判性思維的培養
對于批判性思維的培養,要求教師在教學中結合新型教學文化,也就是將批判性思維運用到教學中。傳統的高中歷史課堂中,教師很少和學生進行互動,更別談引導學生思考和質疑。學生對于很多歷史知識,不是從表面的閱讀就能弄懂的,很多知識往往需要通過不斷分析和質疑才能明白。所以,結合新課改的相關要求,教師應該針對傳統教學中的弊端采取相應的措施加以改善。由此看來,教師應該在教學中結合新型教學文化,讓學生多提出質疑,幫助學生培養批判性思維。比如在進行人民版高中歷史必修(一)專題八“解放人類的陽光大道”中第一章“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這部分的知識點的學習的時候,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結合新型教學文化。“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這部分內容會涉及到《布列斯特和約》這一內容。有的學生在對這部分進行學習時,將《布列斯特和約》和《馬關條約》進行比較,并且還認為列寧和李鴻章都是賣國者。雖然這個觀點是有問題的,但是教師不應該馬上用“作為偉大領袖的列寧怎么會賣國”反問,這樣只會打消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不能發揮批判性教學的作用。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比較兩個條約分別所處的歷史背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再反過頭來對這些歷史知識進行分析和反思,從而抓住其中的不同之處,幫助自己修正原本的觀點。所以,教師應該在教學中結合新型教學文化,以促進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的培養。
二、多元解讀歷史文本,提高批判思維能力
由于生活閱歷和價值取向等存在差別,學生會對歷史現象形成不同的理解。這種現象是正常的。同時根據新課改的要求,對歷史文本進行多元解讀也是當下的趨勢。傳統的高中歷史教學中,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通常會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思路理解歷史現象,很顯然這樣會使學生的批判思維能力難以發揮。針對這一情況,教師應該在教學中多元解讀歷史文本,引導學生根據課本中的歷史現象,提出質疑和反思,從而幫助學生不斷地提高批判思維能力。比如在進行人民版高中歷史必修(一)專題二“近代中國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中第一章“中國軍民維護舊家主權的斗爭”這部分的知識點的學習的時候,教師可以以“戊戌政變”為例對歷史文本進行多元解讀。學生在對這部分進行學習時,會認為“戊戌政變”之所以失敗原因在于“封建頑固勢力的強大”。事實上,在歷史事件背后還有其他的原因。教師應該指出學生所說的方面為外因,同時引導學生思考時間的內因。學生經過思考之后,就會發現“資產階級維新派的勢力過于弱小”就是“戊戌政變”失敗的內因。通過多元解讀歷史文本,教師可以使學生多角度看問題,從而真正了解歷史事件的真相。
三、有效開展教學評價,強化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教學評價也是教學中一個重要的環節。要是學生在教學評價上把握不當,就會使學生喪失學習興趣。傳統的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方式較為單一,他們往往根據學生的試卷成績對學生進行評價。針對這一情況,教師應該結合新課改的要求,有效開展教學評價。教師的教學評價應該結合學生的課堂表現,對問題的分析和批判性思維的運用等,以幫助學生不斷地強化批判性思維,使學生提高歷史學習的興趣,增強歷史水平。比如在進行人民版高中歷史必修(二)專題六“羅斯福新政與當代資本主義”中第一章“羅斯福新政”這部分的知識點的學習的時候,教師應該在課堂教學中有效開展教學評價。“羅斯福新政”的原因、所涉及的方面以及帶來的影響,教師應該主動針對這幾個方面對學生進行教學評價。教師對于這部分的掌握情況、以及在對于所學歷史知識是否運用到批判性思維也應該納入考慮范圍。這樣才能夠強化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四、總結
綜上所述,傳統的高中歷史課堂教學存在一定的弊端。根據新課改的相關要求,高中歷史教師應該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使學生能夠通過歷史學習掌握批判性思維,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首先,教師應該結合新型教學文化,促進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其次,教師應該多元解讀歷史文本,提高批判思維能力;最后,教師還應該有效開展教學評價,強化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作者:周華 單位:江蘇省鹽城市第一中學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583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