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融合學校教育論文
一、增強家校合作教育的實效性
在小學教育中,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互為助力、互為補充,形成教育共同體或合作聯盟,相互支持,共同分享教育過程中的心得與經驗。前提是二者必須觀念統一,行動一致,在各方面緊密配合,施以教育行動和決策,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為學生健康成長發揮作用,提供幫助。使學校教育成為家庭教育的必要引導,家庭教育成為學校教育的有益補充。家校合作涉及兩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家長要做到對學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另一方面,學校和老師有義務幫助家長解決教育過程中的困惑和難題,為其提供方法指導。信息時代交流溝通渠道多元化,學校可以通過以下活動形式與家長有效溝通。
1.家長會一般根據學校工作需要,每學期會安排兩次家長會。學校和班主任與家長面對面溝通,反饋班級學生的學習情況與行為表現等。家長也可與老師個別交流溝通,找準適合的教育方法。
2.家長學校針對家長的教育需要,可定期舉辦家長學校,聘請教育專家進行專題講座,是提高家教水平和素質的良好途徑。
3.家訪家訪是班主任與家長的深入溝通,進行個別教育的有效手段與途徑。
4.網絡或電話交流在信息時代隨著現代通信工具的普及,老師和家長之間可以通過電話、微信和QQ等交流平臺溝通交流,省時省力,經濟高效。5.家校聯系卡家校聯系卡是學校與家長聯系的傳統方式,教師可以詳細反饋學生近期的表現和成績,指出問題,提出家長配合的建議等。家長也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見。聯系卡便于保存,是家校真誠交流的較好方式,能提高互動的成效。
二、引導家長學習科學的家教方法
家庭教育內涵豐富,大多數家長沒有接受過專業教育,在實施過程中,往往教育動機良好,因為缺少教育經驗和教育技巧而效果平平,甚至是適得其反。這就需要我們教育工作者在與家長聯系時,注重對其教育方法的指導,與家長探討有效的針對性強的方法,研究具體的教育問題,提出合適的教育建議,以幫助家長在施教過程中對癥下藥。要利用好家長會的時間,針對家庭教育的共性問題進行集中指導,如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如何樹立孩子的自信心、如何培養誠實守信的孩子等。引導家長積極配合學校,抓住學生成長關鍵期,進行系統性、針對性、科學性的引導與教育。也可以邀請教育觀念先進、教育方法得當、教育效果較好的家長做經驗介紹,起到啟發及示范作用,帶動整體家教工作,促使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融合,使學校教育實現和諧發展。
三、家校合作時要采取尊重原則
家長來自社會各個行業,文化素質多元化,每個家庭的教育背景和具體經歷也不一樣。學校和老師在與家長的溝通中,要持有尊重、真誠的態度,一切為孩子健康成長著眼。在此基礎上建立良好的家校關系,使家長樂于接受意見,有效配合。
四、學校主動彌補家庭教育的缺失
作為教育主體,學校還要承擔彌補特殊家庭教育缺失任務,當今進城務工潮造成農村許多孩子短期或長期失去了直接監護人,出現了諸多事實上由一人撫養的“單親家庭”,或由祖父母或親戚代為撫養的隔代教育現象。因此,就產生了農村的隔代教育問題。隔代的老人多對孩子溺愛放縱,注重讓孩子吃飽穿暖之類的淺層關懷,父母與“留守學生”的親子關系維系較為松散,“留守學生”的情感缺失現象嚴重。由于受觀念和文化程度的影響,許多農村家庭的家庭教育存在著方式和方法上的錯誤,從而導致家庭教育處于缺失、半缺失狀態。為做好這些孩子的教育工作,應該改變教師觀念,提高教師“替代父母”的責任意識,清楚地意識到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有機的整體,并加強對學生的思想品德和行為規范的養成教育。學校作為一個教育機構,要把“替代父母”的職責很好地融合進來,要求教育工作者平時多關心學生的精神成長,把學生的喜怒哀樂放在心上,承擔父母的部分教育職責,例如關心學生的心理狀態、道德發展狀況,提供親情式的幫助,處理突發情況等。對部分家庭教育缺失問題學生存在的心理缺陷,注重“心育”,堅持正面引導激勵,輔以嚴格要求,培養他們“自覺、自理、自律、自強、自信”的能力等。實踐證明,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二者是密不可分的關系,是相互配合、相互彌補的教育雙主體,既相輔相成,又缺一不可。家校應該齊心協力,共架教育橋梁,實現有效合作。家庭教育要積極配合學校,側重于基礎教育與養成教育,學校教育要加強對家庭教育的引導和幫助,相互配合,有效融合,通過大量深入細致的教育工作,完成艱巨的育人任務,保證青少年學生的健康成長,促進學校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田志賢 單位:遼寧省營口市鲅魚圈區新港小學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59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