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材體例結構比較
地理教材分析是運用地理教材的前提和基礎。對不同版本地理教材進行比較分析,找出各自的優缺點,有助于揚長避短,能更有效地運用教材,進而提高教學質量。其中不同版本教材體例結構的比較分析是地理教材分析的基本內容之一。《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指出,“教科書是學生的學習用書,為使教科書具有可讀性、直觀性、實用性,提倡呈現方式的多樣化”[1]。為此,在依據《課程標準》編寫教科書時,就必須對其體例結構進行系統地分級設計。根據各欄目在教材中的不同地位和功能,可將其分為模塊級欄目、章級欄目和節級欄目。對高中地理教材體例結構進行比較,就要從模塊體例入手,再比較章體例,最后比較節體例。
一、高中地理教材模塊體例比較
四種版本的教材都有主要地理名詞中英文對照表,它主要是對教材中出現的重要地理名詞進行總結、概括,便于學生學習、查閱、檢索。湘教版和魯教版都設計了本套教材的“導入語”,即湘教版的“前言”和魯教版的“院士寄語”。湘教版的“前言”題目是《走進地理學》,主要圍繞“地理學是什么”“地理學做什么”“地理學怎樣做”等三個內容介紹高中地理學習,最后以“學好地理學將使你終身受益”作為結尾。通過“前言”的設計,可以讓學生對高中地理學習的內容與方法有一個初步了解,引導學生從初中地理學習順利過渡到高中地理學習。魯教版的“院士寄語”題目是《學好地理,培養科學發展觀》,首先介紹了高中地理學習的主要內容,然后強調了地理課程的社會價值和重要性。通過“院士寄語”的設計,可以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熱情。人教版和中圖版都沒有設計導入語,開門見山,直接進入章節內容。實際上,教材開篇安排一個“導入語”,可以讓學生對高中地理學習的內容與方法有一個總體認識,引導學習方向、提示學習內容,起到“先行組織者”的作用。通過比較,我們可以發現,湘教版的“導入語”設計比較恰當。魯教版的“導入語”缺乏對高中地理學習方法指導的內容。人教版和中圖版沒有設計導入語,是一個缺憾。中圖版和魯教版還給出了本冊書涉及到的圖例,一方面便于學生掌握常用圖例和讀圖時查閱使用,為提高讀圖效率奠定基礎;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減少教材圖像中圖例的編寫,使圖像更加簡潔。
二、高中地理教材章體例結構比較
首先,四種版本的教材在每章之首都設計編排了“章首語”,并配以與本章內容相關的景觀圖片作為背景。但四種版本教材的“章首語”設計各具特色。人教版的“章首語”為“本章導言及內容提要”,主要以問題的形式列出本章主要知識點,既為教師提供了本章的知識教學目標,也為學生呈現了本章的知識學習目標。中圖版的“章首語”為“本章圖文導引及主要內容”,詳細列舉了本章各節的標題和每節的一級標題,讓教師和學生對本章所學內容有個大致了解,便于教師分析教材內容結構和學生復習時使用。湘教版和魯教版的“章首語”分別以“本章圖文導引”和“本單元導言”的形式出現,未明確列出本章主要知識點,而是設計編排了一段與本章內容相關的比較優美的“抒情”語句,對本章學習起到導引作用。相比而言,人教版和中圖版“章首語”的設計更為合理、實用。其次,四種版本的教材在每章后面都沒有設計“本章知識小結”欄目。實際上,“本章知識小結”可以向學生展現橫向關聯、縱向貫通的章節知識結構圖,促進學生對知識間內在邏輯關系的掌握,加深對教材內容的理解。這是四種版本教材的缺憾。再次,四種版本的教材在每章都設計編排了“單元活動”。人教版欄目名稱為“問題研究”,編排在每章最后,內容為與本章知識相關的研究專題。如“地理環境為新加坡經濟發展提供了哪些條件”、“為什么停止開發北大荒”、“河流上該不該建大壩”、“我的家鄉怎樣發展”、“南水北調怎么調”等。研究的問題與生產生活實際密切結合,符合《課程標準》提出的“選擇聯系學生實際、反映時代特征的素材”[1]的教材編寫要求。“問題研究”欄目的編排,為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提供了條件,符合地理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重視對地理問題的探究”;其內容的設計與本章正文所學知識相關,有利于加深對正文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對正文知識的遷移應用能力。湘教版欄目名稱為“雙語學習”,安排在教材每章最后,內容為一篇與本章知識相關的英語短文,并配以精美的圖片和中文活動設計。如“Howwatershapestheearth”、“Soilerosion”、“Theglobalwarmingimpactonagriculture”等。“雙語學習”欄目的設計,有利于學生對本章中心議題的理解和知識視野的拓展。欄目為選學內容,使教材保持了一定的彈性,有利于教師因材施教和學生差異性學習。魯教版欄目名稱為“單元活動”,同樣編排在教材每章最后,內容與本章知識相關性不是很高,但注意與初中地理相銜接,突出對學生某一方面地理技能的培養與訓練。如“學會地理統計圖”“、學用電子地圖”“、學會小區域調查”。中圖版在每章最后沒有設置“單元活動”,但在每章開頭設計了一個“課題”,包括“課題目標”、“課題準備”、“檢查進度”、“總結”等內容。如“尋找正午太陽高度角變化的證據”、“模擬大氣溫室效應”、“畫出自然地理要素之間的影響鏈”、“我的一日生活與自然資源”等。從“課題”的本質和功能看,“課題”就是“單元活動”,只是位置放在了每章的前面,具體內容則分散于各節進行。“課題”是貫穿全章的探索活動,在每章的章首頁出現,是為了讓學生在學習新內容之前,先有一個探索的目標和方向,以此引導學生將探究式學習貫穿始終。最后,四種版本的教材其“單元活動”與本章內容的關聯程度相差很大。人教版、湘教版和中圖版的“單元活動”是與本章(單元)知識內容相對應、關系非常密切的專題研究型活動。如人教版必修第二冊第一章的內容是“人口的變化”,該章“問題研究”是“如何看待農民工現象”,欄目內容與該章知識內容上相互配合,關系緊密。魯教版的“單元活動”是與本章(單元)內容沒有直接聯系、以地理基本技能訓練為主的基本技能培訓型活動。如必修第二冊第三單元的內容是“產業活動與地理環境”,該單元“單元活動”是“學用電子地圖”,欄目側重于對學生地理基本技能的訓練和培養,而與單元具體內容關系不大。由于欄目與單元內容之間缺乏內在邏輯上的連貫性,其設置的合理性與科學性值得進一步探討。
三、高中地理教材節體例結構比較
“節”級教材欄目數量多、類型全、篇幅大,是教材欄目系統的主體。為簡明、清晰起見,可以根據眾多欄目的內容與功能,將其歸納為閱讀、思考、操作表達三類。[2]依據上述分類,對不同版本地理教材的“節”級欄目進行統計,可以得出地理新課程教材“節”級欄目設計有如下特點。首先,不同版本地理教材每節都設計編排有不同的欄目類型,豐富了教材編寫形式。如人教版教材每節設計編排的教材欄目主要有閱讀、案例、讀圖思考、活動等。“閱讀”是為了補充教材具體內容而設計,材料新穎,突出選擇性,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案例”為正文觀點提供實例證據,幫助學生對相關地理知識的理解,突出典型性與說明性;“讀圖思考”配合正文且結合重要圖像進行,通過文圖結合的形式促進學生對相關地理知識的理解;“活動”側重對問題的分析過程,以啟迪思維和自主探究為主。湘教版教材每節設計與編排的教材欄目不多,僅設置“閱讀”、“活動”兩大類,版面簡潔。“閱讀”主要是為學生學習提供拓展性的地理資料,開闊學生視野;“活動”欄目依據具體目的不同,又劃分為活動思考、活動探究、活動實踐三個子類型,進一步拓展了活動的類型,提高了活動的數量。中圖版教材每節設計與編排的教材欄目是新課程地理教材中最豐富的,數量多、類型全,主要欄目有探索、學習指南、知識鏈接、名詞鏈接、閱讀、思考、活動、討論、實驗、讀表、讀圖練習、案例研究、復習題等。魯教版教材每節設計與編排的教材欄目比較簡明,每節安排的主要欄目有情境問題、知識窗、活動等。其次,不同版本地理教材每節同一類型、相同功能的欄目具體名稱各不一樣。閱讀類欄目主要是通過選取閱讀材料,對正文知識予以舉例、解釋、擴展和深化,努力體現課程標準對教科書“教學內容的安排應具有層次和一定的彈性”,以“滿足學生不同的地理學習需要”的要求。[2]其在人教版中的名稱為閱讀、案例,在湘教版中仍為閱讀,在中圖版中為閱讀、學習指南、知識鏈接、名詞鏈接,在魯教版中為知識窗。思考類欄目著重培養學生地理思維能力,引導學生對課文中的文字內容和圖像、表格內容作進一步的探究,為學生的思考指示方向,其在人教版中的名稱為讀圖思考,在湘教版中為活動思考,在中圖版中為思考和復習題,在魯教版中為活動。操作表達類欄目主要在于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條件,其在人教版中的名稱為活動,在湘教版中為活動探究、活動實踐,在中圖版中為探索、實驗、讀圖、讀表、活動、討論、案例研究,在魯教版中為活動、情境問題。再次,不同版本地理教材每節具體欄目數量不一。教材欄目從形式上可以豐富教材版面,從內容上可以“分擔”正文敘述,從功能上可以承擔正文分析。與之前的地理教材相比,四套教材均設計編排了較為豐富的教材欄目,成為教材“節”級欄目設計的一個特色。但是,不同版本地理教材“節”級欄目具體數量不一。一般而言,每節教材欄目類型及數量不可過多,過多會影響教材主體內容的表達,降低正文地位,太少又有單調之嫌,每節教材欄目類型與數量通常以3~4個為宜。如果以此作為標準進行衡量,人教版與湘教版地理教材每節欄目的數量設置較為合理;中圖版地理教材每節教材數量則有偏多之嫌,而魯教版在四種版本中呈現方式種類最少,教材欄目總體感覺略微偏少。
作者:赫興無 單位:新鄉學院教育科學系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63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