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型本科院校會計實踐教學體系構建
計學是一門技術性很強的應用型管理學科,“應用型”是高素質會計專業人才的最主要特色。會計應用型人才強調較強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終身學習的能力和良好的職業道德素質。在高等教育中,實踐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重要環節,發揮著理論教學不可替代的作用,會計專業也不例外。
一、現有應用型本科會計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的基本情況
(一)實踐教學課程設置
目前,國內應用型本科院校會計專業普遍采用“課程理論教學+課程實踐教學+畢業實習”的教學模式。會計專業實踐教學課程的設置通常是將實踐教學課程安排在專業課程理論教學之后。這種方式較之純粹的理論教學有了很大的進步,增加了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感性認識,提高了學生對相關內容的理解深度。各院校雖然在設置名稱和時間上略有不同。
(二)實踐教學內容安排
各應用型本科院校會計專業實踐教學內容的安排往往根據課程的要求,結合學生的專業水平,選擇能夠為學生掌握的實踐內容與操作技能。同時,實踐教學資料傾向于仿真,一般要求模擬企業真實經營,所用的憑證、賬簿、表格及其他辦公用品也是平常企業會計工作所通用的。不同的課程,實踐內容側重點不同。從普遍開設的會計實踐教學內容來看,往往模擬一家工業企業,選擇一定時期的幾十至上百筆基本經濟業務,內容多涉及填制會計憑證、登記賬簿、編制會計報表等基本會計技能的訓練。
(三)實踐教學環境建設
會計實踐教學環境一般包括會計手工模擬實驗室和計算機會計模擬實驗室。目前,不少應用型本科院校都投入專項資金完善會計專業實踐教學環境,使學生能在仿真的會計環境下參與實踐教學過程。另外,應用型本科院校都很重視校企合作,會計專業實踐教學往往擁有較多的校外實訓基地,便于將學生分階段分小組安排到校外企事業、銀行、會計師事務所等單位進行校外實踐。
二、現有本科會計實踐教學體系建設過程中存在的認識誤區
(一)過于側重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混淆實踐能力的培養,忽略創新能力的培養
現有會計實踐教學目標認識上的一個誤區,是大部分應用型本科院校為了凸顯自己與研究型本科院校的不同,過分強調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以至于把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作為主要的實踐教學目標。實踐教學的目標被簡單化,混淆了實踐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的概念,忽略了培養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碰到問題如何分析、解決的能力,忽略了培養學生對實踐內容進行思考、總結,提高對原有理論的理解能力,忽略了通過實踐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二)實踐內容過于側重會計核算
現有會計實踐教學內容設置上的一個誤區,是專業核心課程的實踐教學多圍繞會計核算,忽略了其他與會計工作相關的內容。從多數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會計實踐教學計劃可以看到,一般的會計實踐教學包括會計學原理手工模擬實訓、納稅申報模擬實訓、財務會計實訓、審計實務實訓、會計電算化實訓和財務管理實務實訓等,這些課程實踐的核心工作要么是會計核算,要么以會計核算為基礎,必須先進行會計核算,才能進行其他內容的實踐,這使得會計核算占據了專業實踐過多的時間。
(三)校內實踐基地建設過于倚重仿真度
現有的校內實踐基地建設上的一個誤區,是認為校內實踐基地仿真度越高,越能訓練學生與企業實際工作對接的能力。其實,這種看法是有失偏頗的。原因有二:其一,企業所處的行業不同,實踐教學所涉及的內容略有不同。校內實踐基地一般只能選取工業企業作為代表,不可能對所有不同行業進行模仿。從成本效率角度來講,模仿所有行業的經營是不可取的。如此,也只能訓練學生某一行業企業實際工作的對接能力。其二,仿真實踐基地的建設往往只是模擬企業的生產經營流程、業務資料,沒法體現會計在企業實際工作中碰到的問題,這樣學生仍然無法處理好實際工作中遇到的諸多問題,與企業實際工作對接的能力大打折扣。
三、現有本科會計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的探索
(一)合理有序地設置會計實踐教學課程
1.課程自身的“漸進、動態”的實踐教學安排。根據專業課程自身的特點判斷能否設置本課程自身的漸進、動態的實踐教學。所謂課程自身的漸進、動態的實踐教學,即根據本專業課程教學進度、課程教學要求、知識點分布、基本技能掌握要求,分課程專項實踐和課程綜合實踐。以會計學原理為例,該課程前半部分以理論知識為主,后半部分既有理論知識又有基本技能。結合后半部分內容的特點,可以在會計憑證的填制與審核、會計賬簿的設置與登記、財產清查、財務會計報告各部分內容理論授課完畢時,設置該部分內容的專項實踐教學。專項實踐教學內容應緊扣該部分教學重點及基本技能掌握要求,有利于學生分階段掌握知識要點和基本技能。整個課程授課完畢后,進行專門的課程綜合實踐教學,將課程所有內容都涵蓋在內,有利于學生對所學課程知識的深入理解和前后知識點的融會貫通。
2.校外實習充分利用“短學期”。傳統的會計實踐教學一般隨課程安排該課程的實踐教學,即課程安排在哪個學期,課程的實踐教學也安排在該學期。所謂“短學期”,即春季學期結束后,在放暑假之前專門安排2周的時間用于實踐教學。針對會計實踐教學,可以充分利用“短學期”進行校外實習。“短學期”校外實習學生分小組進行,主要以到校外實習基地進行認知類的實習為主,根據相關學期課程設置的不同,安排不同內容的校外實習,作為相關課程校內實踐教學的輔助實習。
3.利用相關競賽進行“逆向實習”。會計綜合實踐教學不能只著眼于課堂上的課程實踐和校外的“頂崗實習”,應充分利用各種創業競賽的機會。例如,挑戰杯創業大賽和電子商務競賽,因為這些是創業型競賽,計劃書的內容一定會涉及財務,包括如何籌資,如何預測收入、費用,如何編制會計報表,如何進行財務指標的分析等,涉及財務管理中籌資、盈利能力分析、可行性分析,財務會計報表的編制,成本會計中成本計算等知識。競賽計劃書的編寫,不同于常規實踐教學。常規實踐教學都提供實踐資料,告訴學生經營活動情況,處理已知數據,而編寫競賽計劃書,要根據項目情況自己去預測數據(比如從市場銷售預測出發,根據銷售數據推測產品生產數量,根據產品生產數量推測所需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費用;根據生產情況推測所需機器設備、人工等)。這種實踐更能訓練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學生更能學會細致思考,綜合考慮問題,靈活運用所學知識。
(二)優化會計實踐教學內容
1.編寫“可分解、可組合”的會計實踐教學教材。所謂“可分解、可組合”的會計實踐教學教材,是指編寫的教材應盡可能涉及會計專業主干課程的知識和技能,如將財務會計、稅法、成本會計、財務管理、會計報表編制與分析、會計電算化等課程結合起來,編制出一套可以根據各相關課程實踐教學的需要分解為課程教學實踐內容,也可以組合為會計綜合實踐教學內容的資料。教材編寫選擇同一工業企業為背景的企業會計工作的全過程,不僅涉及企業產、供、銷各個階段的會計業務,還要考慮到涉稅業務處理,如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等流轉稅,企業所得稅和其他各個小稅種等,按相關課程分塊編寫,共同的內容統一編寫。這樣可以選取其中一塊作為課程實踐教學資料,又可以全部組合為會計綜合實踐教學資料。同時,可以利用學生會計綜合實踐教學的成果作為審計實踐教學的資料和財務管理相關指標分析的資料。使用此種實踐教學資料,學生可以減少會計核算時間,同時可以更好地融會貫通各專業課程的知識,促使學生去思考,去探究。
2.適度增加實踐教學內容的靈活度。根據經濟業務發生情況,只提供相應的原始憑證,不像以往的實踐教材,每筆經濟業務都提供提示性的描述,鍛煉學生通過原始憑證去推斷發生的是什么經濟業務,同時反過來鍛煉學生思考發生某種經濟業務,需要提供哪些原始憑證才符合憑證完整性的要求,讓學生真正學會思考,學會靈活運用所學知識。不規定憑證、賬簿的種類,賬務處理程序的種類,要求學生根據企業具體情況選擇憑證、賬簿的種類。讓學生根據企業具體情況去選擇會計政策和會計方法,例如已售產品成本結轉的方法,固定資產折舊的方法、固定資產折舊的年限等。讓學生比較采用不同方法核算有何不同,這些不同對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有何影響。
(三)完善會計實踐環境
1.提供綜合性、設計性和創造性比較強的實踐環境。在會計實踐環境的建設上,不應一味強調仿真性,應盡可能為學生提供綜合性、設計性和創造性比較強的實踐環境。強化會計教學實踐環節,使會計專業課程實踐教學系統化,注重對各專業課程知識的融會貫通,加深理解,綜合運用,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和解決會計實務問題的能力。
2.揚長避短,充分利用校外實習基地。會計專業的校外實習,由于會計工作崗位的特殊性和財務數據的機密性,一般本科院校所設計的“頂崗實習”往往很難成行。所以,可以揚長避短,校外實習時,不一定需要學生參與企業的會計工作,而是作為旁觀者對相關工作進行觀察、了解、思考,作為相關課程的輔助實習。例如,讓學生看看舊的財務資料、企業的財務制度內容、不同崗位的會計人員的分工和操作,以及會計人員如何解決工作中所遇到的問題等。
作者:郭劍媚(副教授) 單位:浙江麗水學院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64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