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入學教育中群體動力論的應用
一、新時期學生特點
近年來,高校新生招募在生源結構方面和生源性質上正逐步從相對單一面向多元化發展。剛入學的90后新生具有更多的時代特征,其思想早熟、個性獨立、自信張揚,同時經濟上對家庭依賴強烈,同學間生活消費支出差距較大。
1.集體意識逐漸削弱,個體意識逐漸加強
目前看來,90后大學生思想的顯著特點是個性的張揚,注重自我表現。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人們對待事情的出發點是集體利益,一切以集體利益為重,有強烈的集體榮譽感。改革開放30多年后,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紛紛謀求個體發展,在優勝劣汰的生存環境中奮發圖強,以個體發展和個人價值實現為目標,人生觀、價值觀趨于自我實現。另外,隨著國際文化交流頻繁、深入,經濟、文化全球化發展,90后大學生對國家和集體的關注度大幅下降,強調關注個體,喜歡表現自己,在需要合作完成的工作中鮮于表現謙虛禮讓,協作能力和團隊意識日趨下降。
2.注重生活享樂,物質和精神上受挫能力欠缺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影響下,人民生活質量不斷提高,家庭經濟收入日漸增加,為學生在校生活支出提供堅強保障,學生在校生活憂患意識下降,把生活注意力更多地轉移到享受生活上。手機、電腦、衣物等必備用品支出逐漸增加,已經不在乎勤儉節約。手機應用軟件的不斷更新,微信、微博等新媒體為人們提供了信息獲取方式,提供了展現平時生活的平臺。學生們更多地通過這些媒體分享生活事件,秀出生活方式。這些方式滋生了學生的羨慕攀比心理,趨向追逐生活享樂,物質精神上同樣追求享受。另一方面,受西方文化和拜金主義價值觀的負面影響,一些學生片面地把市場經濟異想為對物質的追求,盲目追求生活享樂,把個人關注度作為自我價值實現的標準。一切行為、思想的出發點轉移到“向錢看”上,一旦“向錢看”的目標未得到實現,心理上價值實現感就會得不到滿足,從而情緒低落,或者背負頹廢、一敗涂地的心理包袱,物質精神上的受挫能力薄弱。
3.具有強烈的創新精神,維權意識增強
隨著國家擴大招生,大部分90后學生步入大學。這些學生在發達的教育資源、開放的媒體影響下,知識量和見識優越于其父輩。他們具備新穎的思想,開闊的思路,較強的學習力和執行力,以及較強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但是由于我國社會經濟結構的巨變,人們生活方式呈現較大差異,這也給大學生在校生活出現消費差距產生影響。盡管良好的教育和才藝滿足了他們挑戰新事物的能力,但是受挫力嚴重下降,導致各種心理問題出現,很多學生在入學后心理上、生活上對家長有很強的依賴性。另外,隨著社會不斷進步,大學生民主意識和法律意識不斷增強,民主法治不斷健全。學生在校希望得到更多的公平和民主,渴望在生活、學習、工作各領域體現自己的民主和權利。
二、輔導員角色作用
1.在大一學期做好新生入學的引路人
新生面對嶄新的大學生活,除了新鮮感和感到興奮外,同時也有許多困惑和不解。突然從緊張的學習中松懈下來,很多學生找不到大學讀書的目標。在這種茫然的狀態中,輔導員應緊抓學生學風培養,幫助他們樹立良好的人生目標,引導確定發展方向。
2.關注學生校史校規學習,做好校園文化宣傳
新生剛到學校,對校園的地理位置、各教學樓功能作用都不了解,對校園的相關規定也不熟悉,輔導員應該通過座談和相關資料讓學生了解學校發展歷史、辦學特色、專業設置、校園文化及近幾年國際交流與合作,有易于學生深入了解學校文化內涵,對學校產生濃烈的興趣,提高學生以校為家,愛護學校,使自己產生安全感,對學校和校園生活消除陌生感,產生親密的情感。
3.提高自身修養,做好新生心理的輔導者
大多新生都是第一次離開家鄉、離開家長,獨立步入新城市、新環境、新生活,社會閱歷欠缺。輔導員應加強自身心理教育方面的學習,考取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豐富職業知識,拓展職業素質,加強對學生心理輔導方面的知識儲備。開學之初,輔導員應多關心新生,走入寢室,進入教室,與學生開展多方面的談心談話,了解學生生活狀態,舒緩學生緊張陌生的生活氣氛,關注新生心理方面的輔導。
三、入學教育內容
新生入學后能否很好地接受校園生活,順利地步入大學的初級階段,輔導員老師的工作導向正確與否和效果好壞,直接影響著新生的健康發展。因此輔導員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大學初期,輔導員老師應對學生的理想信念和價值觀啟蒙、專業學習內容與方法、心理咨詢與心理輔導方面開展啟蒙性教育;在誠信教育、經濟困難家庭學生教育、網絡文化教育、職業規劃上給予正確引導;及時宣傳校規校紀、安全教育、校園文化活動安排以及注意事項詳細的介紹,開展豐富多樣的人文素質教育,全方面給予關注引導,順利接受校園生活。
四、群體動力論應用
大學生步入大學生活意味著他們正處于人生的第二次心理斷乳期,這階段學生心理容易出現情緒化,易激動,遇事易于出現較大心理波動。在應對學習方式轉變、人際交往擴大、獨立自主生活、管理方式嚴格方面產生的不適容易采取過激的手段。學生個體思想意識容易受到身邊同學情緒的感染,為孳生群體心理提供有力條件,學生容易卷入群體性事件。因此,輔導員利用群體動力論的積極影響,開展形式多樣、實用有效的心理輔導和社團活動,把學生引導到積極向上的道路上,對學生的大學生活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1.開展有組織、有計劃的學習活動,為樹立學習目標提供方法指導
根據群體動力論,從學生參與群體事件的理論分析上看,去個性化、匿名性、無組織性、責任模糊是主要特點。針對這樣的特點,在學生學習方式與高中有巨大轉變的過程中,學生管理工作對大學新生開展有組織、有計劃的學習活動,如實名晚自習、考研自習室實名座位號制度等活動,責任到人,實名登記,有組織、有記錄、有檢查、有紀律地整合到群體管理,為學生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確定學習目標提供方法指導。
2.關注網絡健康教育,為建設和諧校園提供保障
個性化和社會化是教育職能的重要組成,從教育歷史發展可以看出,以人為本的自由發展思想和個人意志的自律自由是教育的最終發展目標。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在歷史維度和道德維度對學生進行群體性管理。一個人的思想與他所處的環境有密切的關系,大學生個體思想與他所處的環境中的適應程度有很大關系。目前,大學生課余時間豐富,大多都花在網絡上或從事與電腦有關的事,管理好學生群體課余花費在網絡上的時間對建設和諧的校園環境有重要作用。大學生對話題的認知大部分來自網絡,借助網絡傳播,正確輿論或謠言很快達成一致,造成公眾輿論,學校矛盾和社會問題就會出現脫域現象。高校學生工作管理應及時關注網絡輿論,掌握學生對待輿論態度,積極在校園網上發布健康權威的信息,及時防范不良網絡輿論,在群體氛圍中改變激進的想法,凈化網絡空間,營造良好網絡氛圍,建設和諧的校園環境。
3.加強與新生的情感溝通,建立親密的感情關系,提高學生認知能力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是高校建立和諧校園的必要。學生公寓是學生工作者開展情感溝通的重要場所,在寢室里可以跟學生們比較隨意地談心談話,消除新生孤獨感和恐懼感。建立親密的感情基礎,為引導大學生群體認知、開展過激行為工作、心理疏導,提供接受方式。大學生的認知偏差很容易導致過激的舉動。做好學生的心理疏導工作關系到學校的和諧發展,學校學生管理工作者應掌握大學生自身心理素質特點,建立聯系溝通渠道和校領導訪談日,拓寬學生表達與宣泄心理情感的渠道。充分利用學生團體作用,吸引志同道合和興趣愛好相同的同學,開展健康有益的社團活動。利用正面的群體效應,有利于引導學生進行正確的行為規范,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在新時期下,開展90后新生群體的入學教育,對培養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重要作用,對大學生合理規劃學業、確定學習目標有重要效果。這一群體的入學初期教育有效解決個體意識強烈、集體意識不足、受挫能力欠缺、享樂思想抬頭等問題,利用群體動力理論有效開展健康有益的學生管理工作,做好新生入學教育,組織有計劃的學習活動,為學習目標提供方法指導,正確引導好學生群體思想教育,貫徹落實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價值觀,建設和諧校園環境。
作者:王敏 單位:遼寧對外經貿學院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652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