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院校科研與教育教學融合研究
高職院校的科研在為社會提供技術支持與決策咨詢的同時,還肩負著對教學、專業建設、教師成長、學校管理等多方面的服務重任,應對其服務功能進行繼續研究,以取得更好的服務成效。
一、教育教學對高職科研的服務需求
高職院校的教育教學對科研提出了新的服務需求,主要表現為以下四個方面:
(一)產教融合對科研的服務需求
由于創新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企業把科技創新作為生存與發展的根本,企業的創新尤其是中小企業的創新往往注重新產品開發、新工藝革新,這些是高職教師的科研內容,也是高職教師的強項,企業需要這樣的一支科研力量來幫助他們轉型升級。對學校而言,產教融合,就要從企業的需要出發,利用科研的創新功能,將學校與企業融合在一起。高職院校的產教融合大多從科研開始。
(二)教師成長對科研的服務需求
高職教學以校企合作的實踐為主要形式,教師的專業成長始終與企業的產品、工藝、市場等實踐要素相關聯,因此,教師的專業發展只能隨著新產品的開發、新工藝的革新等科研實踐活動而不斷成長。教師在職業和其他方面的成長也需要利用科研功能。科研是教師成長的必由之路。
(三)專業建設對科研的服務需求
高職院校依據產業的發展調整專業設置,開展專業建設,因而需要將專業融入到產業之中,使專業成為有根之木、有源之水,使專業與產業互為依托,共生共長。但是,由于產業的發展依賴于新產品的開發、新工藝的革新,即依賴于科研與創新,所以,學校只有利用科研才能將專業更好地融入到產業之中,科研是專業建設的方向盤和動力源。
(四)學校管理工作對科研的服務需求
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后,高職院校的教育內容和教育要求不斷變革,管理內容不斷豐富,管理模式不斷創新,而且隨著社會大環境的變化,社會、家長和學生對學校管理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這些內部、外部的變革,倒逼學校只能借助科研的力量,研究學校的管理方式、方法、內容、要求,提升學校管理水平,使學校管理更加科學、高效、合理。
二、高職科研的服務方式
為使科研更好地服務教育教學,取得更大的服務成效,科研應做到“四個融合”,即:科研與教學融合、科研與專業建設融合、科研與教師成長融合、科研與學校管理融合。
(一)科研與教學融合
科研與教學融合表現在“研中有教”、“先研后教”、“以研促教”。
1.研中有教。“研中有教”是指科研與教學的內容融合。高職院校不同于專業研究機構,高職教師的科研不僅僅是新產品開發、新工藝革新,還應有教育教學研究,由于新產品、新工藝的開發影響的僅僅是經濟收益,而教育教學的研究關系到學生的成長,所以,對教師而言,教育教學的研究比專業研究更重要。研究的內容包括教學思想的對與錯,教學要求的高與低,教學內容的增與減,教學方法的興與廢,教學手段的合理與不合理,教學管理的過程與目標;研究學生的共性與個性,學習的興趣與習慣;研究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校政合作。只有將研究滲透到教學的各個過程、各個環節,才能做到謹慎施教、科學施教。
2.先研后教。“先研后教”是指科研與教學的形式融合。應首先對教學內容的合理性、教學方法的有效性、教學手段的可行性進行科學研究,而后再將研究結果應用于教學實踐,在實踐中驗證研究結果的正確性與有效性,再將實踐的成效重新進行研究分析,查找不足,充實完善,形成新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再將新的教學研究結果應用于教學實踐。這種“研究、教學實踐”“教學實踐、再研究”的循環往復,正是認識、實踐、再認識、再實踐的螺旋式發展過程,每一次循環往復,都使育人水平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科研與教學是育人中不可或缺的兩個環節,科研把握著育人的內容與方向,教學踐行著育人的過程。
3.以研促教。“以研促教”是指科研對教學的推動作用。對教學內容的研究能夠提升教學的專業水平,使教學與產業發展保持同步,與行業、企業實現對接。對教學方法手段的研究能夠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積極性,改變高職學生學習精力不集中、不重視學習的現象。對教學思想的研究能夠更好地把握育人的目標,并在專業教學中充實素質教學、創新教學與創業教學,做到高素質與高技術、高技能并重。對教學模式的研究是為了更好地彌補高職學生理解能力不足,發揚動手能力強的特點,揚長避短,實現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皆能成才的教學目的。對文化的研究,是為了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改善學生的人文素質,改變一味埋頭苦讀或是頹廢不爭的精神面貌,形成朝氣與活力。總之,科研與教學的融合,既豐富了科研,又有助于教學。
(二)科研與專業建設融合
科研與專業建設的融合包含了“與專業應用領域的融合”、“與專業結構調整的融合”、“與專業特色形成的融合”,將科研與專業、產業、產品、市場融合在一起,互為支撐,形成合力。
1.科研與專業應用領域的融合。科研以專業為基礎,將專業知識、專業技術、專業技能應用于產業,為企業開發新產品、改革新工藝。科研的過程其實是專業在產業中應用的深入和專業應用領域拓展的過程。以科研為平臺,將專業與企業、產業、產品、市場結合在一起,在服務產業的同時,提高學校的專業水平和專業應用能力。
2.科研與專業結構調整的融合。學校應根據產業轉型升級的需求,或增補專業技能,或調整專業內容,或擴大專業規模,或減少招生數量,或增設相關專業以構建專業群,或取消不能適應經濟發展需要的專業。同時,學校還應根據企業生產的發展、設備的更新、生產方式和加工工藝的更新,及時更新實驗設備、實訓內容和實訓要求,使教學與生產同步。但是,唯有與企業、產業緊密關聯的科研才能使學校和教師始終了解產業的轉型升級、生產的發展變化。所以,要求教師在科研的同時及時將企業、產業、產品、市場的動態信息反饋到學校的專業結構調整與專業建設中。
3.科研與專業特色形成的融合。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有其歷史沿革與產業積淀,有其傳統產業和特色產業,這些傳統而有特色的產業往往具有相對完整的產業鏈、較大的生產規模、較強的產業競爭實力,較多地影響著地區經濟的發展。高職院校的專業要與這樣的特色產業對接,才能更好地服務區域經濟建設。但是,由于高職院校建校時間較短,專業實力還不夠強,許多高職院校在與特色產業對接的初期,沒有能夠對產業起到很好的服務作用,反而是依靠特色產業來幫助學校形成專業特色,再以特色專業反哺特色產業。那么如何讓特色產業幫助學校形成專業特色呢?最直接的方法是科研,通過科研讓學校和教師了解特色產業的特色技術、特色技能、特色加工工藝、特色產品性能,再將這些特色內容融入到教育教學和專業建設中,進而形成專業特色。而且這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不僅僅在與產業對接的初期需要兩者的互相推動,在專業特色的加深與特色產業的發展中,也需要相互推動,共同發展。科研與專業的融合,既有利于專業特色的形成,又有利于特色產業的發展。
(三)科研與教師成長融合
高職教師的科研固然應當服務產業發展,但也應注重教師自身的成長,教師通過科研使專業、職業得以快速成長,使特長愛好得以發揮,在服務社會的同時實現教師自身的成長。因此,教師在開展科學研究時還應注重三個目標追求:對專業成長的目標追求、對職業成長的目標追求、對愛好特長得以發揮的目標追求。
1.對專業成長的目標追求。高職教師的科研不能奢望涉足尖端的科技領域和高深的技術理論,但是,在對產業的應用能力、對產品的開發能力、對產業發展的研判能力以及專業水平的提升方面應有一定的目標追求。可在科研選題和成果創新方面設立一定的技術目標位,通過這些技術目標位的實現來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而且隨著研究的深入,技術目標位應不斷提升,專業水平也將不斷提高,創新成果會不斷增多,對產業的貢獻也會不斷增大。
2.對職業成長的目標追求。高職教師的職業能力不應局限于教學和教學管理,還應擴展到生產經營、企業管理等方面,這是高職人才培養的需要,也是教師提升育人能力的需要,是教師自身職業成長的需要。科研是提升教師職業能力的有效方法,通過科研,教師能夠提升產品研發能力、生產經營能力、市場開拓能力、企業管理能力。應使科研與教師職業成長互相融合。
3.對愛好特長得以發揮的目標追求。教師的科研應盡量選擇與自己興趣愛好相匹配的內容,這不但從事科研的過程令人愉快,而且往往能夠取得很好的科研成果。高職教師開發的新產品、新工藝等科研項目的難度小,周期短,易成功,在成功的時候往往會產生成就感,這種因成功而產生的成就感其實正是愛好與特長的培育過程,多次的成功會逐漸變成愛好,形成特長,進而成為專長甚至專家。因此,教師應選擇有利于發揮愛好特長的研究內容,并有意識地培育成就感。
(四)科研與學校管理融合
科研與學校管理的融合其實質就是通過科研使學校管理更加高效,減少管理中的從眾性、盲目性與權力至上現象,增加管理的科學性與合理性。
1.科研是管理的基礎。管理是政策與制度制訂和執行的過程,要使管理科學、合理,必須要做到政策、制度的科學、規范、合理,因而需要對政策、制度進行科學研究。科研是制訂科學的政策、制度的前提。近幾年,各級政府職能部門都在進行制度建設與權力下放,實施力度之大、決心之堅定是改革開放以來絕無僅有的,作為直接實施教育教學管理的高校職能部門,也應進行制度建設,并使制訂的政策、制度更科學、更合理。但是,科研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時間,當職能部門的人力、物力不足以支撐又多又復雜的政策、制度建設課題研究時,發揮教師的聰明才智,讓教師參與學校管理問題的研究成為必然的選擇。這一做法還有更深層次的含義,因為教師本身就是政策、制度實施的受體,也是學校民主思想的源泉,教師將意見建議融合在政策與制度中,或能提升政策與制度實施的可行性。
2.科研是確保政策、制度與時俱進的依仗。無論是政策的實施還是制度的落實都存在一個漸進的過程,都需要多次反復,這是形成科學政策、科學制度的客觀要求。而且,一個政策或一種制度在當下是合理的,經過一段時間,當其他條件發生變化之后,這一政策或制度就會變得不夠合理,因此需要有教師對政策、制度保持長期的研究,做到隨時可以從不同角度和不同層面對政策、制度提出新的見解,為領導提供決策依據,使政策與制度與時俱進。
3.科研是管理成效的衡量尺度。政策的好壞,管理水平的高低,管理質量的優劣,不應有領導界定,也不應有少數出于個人利益和個人喜好的人來界定,客觀的衡量方式應是在科學研究之后得出結論,即由科研來界定。當學校在總結政策和管理成效好壞的時候,可以將總結的任務提交給課題組研究并給出結論。已經有一些研究機構在承擔類似的研究任務,國內比較著名的麥可思研究機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們形成的對一所高校辦學質量的評價體系受到了大多數專家的肯定,“美國的USNEWS”和“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副刊”對全世界大學辦學質量排名的指標體系也得到了大多數人的認可。自2000年以來,大多數高校“成立了院校研究所(室)、發展規劃處、教學評估辦公室等院校研究機構,著手開展院校研究,開始為學校提供數據和決策支持”,“中國院校研究案例庫”、“全國高等學校教學基本狀態數據庫”,都是對高校教育教學和綜合管理成效的研究,每一所學校都應很好地利用科研的力量衡量學校的管理成效。科研融入到管理中,將更好地發揮科研的功能。
三、“四個融合”的服務成效
如果能夠將科研與教學、專業建設、教師成長、學校管理很好地融合,則應能在以下幾個方面更好地體現科研的服務成效。
(一)有利于形成育人合力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科研尤如融合劑,具備將教學、專業建設、教師成長、學校管理等各種教育教學要素凝聚在一起的屬性,而且是一種有機的融合,使教育教學各要素之間既各自獨立又互相支撐,并形成合力,在提升教學質量、加強專業建設、培育教師成長、提高管理水平的同時,推動學校的快速發展。科研還能將學校育人與經濟社會發展融合在一起,使兩者互為滲透,互相推動。
(二)有利于形成特色
高職院校的科研能夠通過與特色產業的結合,較好地形成學校的專業特色,不僅如此,通過科研與教學的融合、與學校管理的融合,在不斷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凝煉辦學思想的同時,形成學校自己的教學特色和育人特色;科研還能幫助教師形成專業特長和職業特長。
(三)有利于更好地發揮科研的引領作用
高職院校的科研通過與企業的合作引領著新產品的開發、新工藝的革新,科研的引領作用還體現在教學、專業建設、教師成長和學校管理上,使教學內容更加符合生產實際,教學方法更能適合高職學生,專業建設的發展更加適應產業需要,教師的成長與育人需要更加吻合,學校管理更加科學。
作者:孔寶根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65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