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院校體育教學改革分析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和我國對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增多,高等職業院校迎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在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偏重于應用實踐,對其職業有很強的針對性。高職畢業生一般具有吃苦耐勞、較強的上崗適應能力和穩固的專業思想、安心在一線工作等優點,但是在調查研究中發現,高職畢業生進入工作崗位之后,一般會對工作出現倦怠、適應能力較差、身體素質差不能滿足職業技能的要求等現象,比如制造類的學生在車間工作時間長了就會出現下肢發麻的現象,以至于出現工作業績不理想的情況。在調查研究中還發現,大多數學生都認為教師在安排體育課內容時,沒有考慮他們的未來職業特點,體育教學內容沒有針對性。因此,在體育教學時,其教學內容對學生職業具有實用性的應用價值,增強他們的體質,以防止各類職業性疾病,實現體育教學的目標“增進健康、增強體質、提高他們對環境的適應能力,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
一、高職院校體育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體育教學目標不明確
根據教育部相關規定,從上世紀末起非師范、非醫學、非公安類的專科層次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應逐步規范校名后綴為"職業技術學院"或“職業學院”,而師范、醫學、公安類的專科層次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則應規范校名后綴為"高等專科學校"。"職業技術學院"或“職業學院”為高職院校的特有校名后綴,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為響應教育部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規劃,部分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從2012年起開始試辦本科層次的專業(與本科院校合辦)。在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包括本科和和專科兩個學歷教育層次。高職院校的生源主要包括兩部分,一是,從本校的中專直接升學過來,二是,通過高考招生進入該學校。高職院校的體育教育對象的體質、年齡、接受體育教育程度、文化素質等方面已經發生了明顯的變化。隨著高職院校體育教學主體的改變,其體育教學在教學內容和相應的教學目標上應該有所調整。在實際情況中,大多數的高職院校的體育教學目標和中職院校的體育教學目標一致,并沒有因為生源的改變對教學的結構、模式、內容、方法等進行相應的調整。另外,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有的高職院校的體育教學內容盲目和普通高等學校的體育教學相混淆,導致我國高職院校體育教學的培養目標不明確。
(二)體育教學職業特征不明顯
高職院校的辦學特點就是具有針對性,針對社會需要的人才要求定向進行培養。培養的學生具有某種職業的崗位能力,屬于應用型人才,是某一個技術領域的專職人才。高職院校培養的學生和普通高校的基礎教育不同,學生具有應用性、實用性、技術性等的綜合職業能力。高職院校的學生的職業性強主要體現在,他們在經過培訓后能快速走向一線的工作崗位。所以高職院校的體育教學的內容應該和學校的職業特點相結合,體育教學課程體系的開發應該圍繞職業性展開,整體的教學目標應該為學生將來走向工作崗位之后服務,但是目前高職院校的體育教學內容并沒有體現出學生的職業特色。
(三)體育教育思想落后
在我國教育中一直存在一個明顯的問題就是:強調理論基礎知識的傳授,不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在體育教學中也一樣,體育教學的基本任務就是機械地傳授學生體育基礎知識和體育技能。這種培養思想雖然達到了預定的教學目標,但是卻造成了人才培養的局限性。其教學的弊端主要體現在忽視了學生的體育能力、意識、習慣的培養,在他們將來畢業走向社會之后不能形成長期堅持體育鍛煉的習慣。還有就是由于經費的投入不足,部分高職院校在體育教學的器材、場地、師資等方面不夠完善。(四)體育教學實踐中存在不足高職院校體育教育的另一個弊端就是實踐不足,其教學和社會生活脫節,對于現代化的體育教學手段和教學理念的應用較少,信息十分封閉。體育教學內容枯燥、沒有重點、十分繁雜,跟不上時發表展的潮流,教學形式單一。
二、高職院校體育教育的改革
高職院校體育教育的改革應該以學生就業為基礎,培養他們良好的身體素質。
(一)明確體育教學目標
根據高職院校職業性的辦學特點明確體育教學的目標。高職院校體育教學的改革,要將體育教學和職業需求緊密聯系在一起,根據學生未來職業的發展方向以及勞動的特點,定向培養他們的體育終身鍛煉的體育能力和體育意識。對于將來的職業,可能會出現職業病,在教學內容方面要增加職業病預防方面的知識,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促使他們將來快樂的工作和生活。
(二)改革體育教學內容
高職院校的學生的培養一切以他們的將來的職業為基礎,體育教學也不例外。針對不同專業的學生的未來職業需求設置不同的教學內容,設置的教學內容要具有實踐的價值和多樣性,并且具有一定的職業特點。比如將來從事醫學影像、檢驗工作的學生,設置的課程應該側重鍛煉大腦皮層神經的靈敏性,開設手腕操、太極拳等課程;對于將來從事旅游、策劃工作的學生,開設的課程要重點培養學生的耐力,開設街舞、戶外運動等課程。總之,就是要開展職業性的體育教育。
(三)改革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
高職院校的體育教學模式也要進行改革,打破傳統,構建新的教學模式。上課時打破班級為單位的上課模式,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自行選擇上課內容。在課程的設計上,加強選修課程、減少必須課程,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引入俱樂部式的教學模式,集鍛煉、休閑、學習、娛樂為一體,讓學生在各個地點、各個時間都能參加體育鍛煉,養成終身鍛煉的良好習慣。對一些理論課程,學校可以通過微信平臺、專家講座等方式進行教學,讓他們充分認識到體育鍛煉的重要性,意識到體育鍛煉和于未來職業之間的相關性,促使學生樹立自我體育的意識。
(四)加強體育教師隊伍建設
教師是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的基礎,因此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學校的教學效果。對于高職院校的體育改革,也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他們不僅要有基本的體育素質,還要有寬泛的知識結構,及時掌握和學生就業相關的體育信息。針對學生的職業特點以及將來職業勞動對他們產生的傷害,設計具有保健和預防功能的體育教學內容。體育教師既是體育基礎知識的傳授者又是以就業為導向的體育教學的設計。所以,必須加強體育教師隊伍的建設,提高他們的專業知識和交叉學科的知識水平,從而滿足高職院校體育改革的教學要求。
作者:宋濤 單位:九江學院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66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