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
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基礎信息:
《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是吉林大學主辦、教育部主管的以地學為特色的綜合性學術期刊。它創刊于1956年,創刊時刊名為《長春地質學院學報》;1998年隨學校更名改為《長春科技大學學報》;2002年,再次更名為《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本刊堅持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和“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堅持實事求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嚴謹學風,傳播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弘揚民族優秀科學文化,促進國際科學文化交流,探索防災科技教育、教學及管理諸方面的規律,活躍教學與科研的學術風氣,為教學與科研服務。主要刊載地質學、水文與工程地質、地球物理學、海洋地質、地球化學、地質儀器、數學地質、探礦工程、測試分析、穩定同位素地質等科學論文。力求以繁榮和發展地質學科科技與教育事業為重點,推動科技事業發展,培養新生力量,把期刊辦成國內外學術交流的重要園地。其被引頻次和影響因子在綜合類期刊中居于前列。供地球科學及相關學科的科技人員及高校師生閱讀。歡迎廣大作者踴躍投稿。曾用名:《長春科技大學學報》、《長春地質學院學報》。
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欄目設置:
主要欄目:基礎地質、礦床、能源;水文、工程、環境;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工程技術、測試分析。
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榮譽:
全國中文核心期刊、教育部優秀科技期刊、吉林省一級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
2004年全國高校優秀科技期刊二等獎
2005年中國高校自然科學學報研究會優秀集體
第八屆(2005-2006年度)吉林省雙十佳期刊獎
2006年首屆中國高校優秀科技期刊獎
2007年榮獲首屆吉林省高校科學研究促進獎
2008年中國科技論文在線優秀期刊二等獎
2008年第二屆中國高校優秀科技期刊獎
2009年中國科技論文在線優秀期刊二等獎
2009年全國高校科技期刊優秀編輯質量獎
2009年中國北方優秀科技期刊獎
2009年獲2007-2008年度吉林省名刊稱號
2010年中國科技論文在線優秀期刊二等獎
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
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收錄情況:
國際藥學文摘、應用力學評論、世界紡織文摘
CA化學文摘(美)(2011)、EI工程索引(美)(2011)
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引文數據庫、ASPT來源刊、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來源期刊
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期刊網來源期刊、中國科技期刊精品數據庫
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全文收錄期刊、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收錄
中國核心期刊數據庫收錄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來源期刊
萬方數據—數字化期刊群入網期刊、中國工業期刊學會理論編輯部薦稿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龍源期刊網來源期刊
維普資訊—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中國知網
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訂閱方式:
ISSN:1671-5888,CN:22-1343/P,郵發代號:12-22,地址:長春市西民主大街938號,郵編:130026。
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社相關期刊- 長春地質學院學報北京廣播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陜西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測繪學報測繪學院學報測繪科學技術學報中國傳媒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北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西安地質學院學報武漢科技學院學報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社投稿信息1投稿必須是未正式發表的、具有創新性成果的科技論文;必須是受到省部級及以上科研基金資助的立項課題的主要研究成果,并請準確給出基金項目來源和編號。
2來稿要求論點明確、數據可靠、邏輯嚴密、文字精煉,每篇論文必須包含題目、作者姓名、作者單位及郵政編碼、中英文摘要和關鍵詞、中國圖書館分類號、正文、參考文獻及第一作者及通信作者簡介。并且在文稿首頁地腳處注明論文屬何項目(基金)資助及項目編號。第一作者及通通信作者簡介:姓名(出生年-)、性別、民族(漢族可省略)、職稱、學位、研究方向、電話、電子信箱。
3論文摘要須寫成報道性文摘,包括目的、方法、結果、結論4部分(200~500字),文摘應具有獨立性與自明性。摘要應由正文中重要語句組成。另要求附有英文題目、作者姓名(漢語拼音)、作者單位、摘要正文(英文摘要應與中文摘要對應)、關鍵詞(并提供至少一個EI控制詞(controlledterm))。
4文稿篇幅(含圖表)一般不超過1萬字,文中量和單位必須使用法定計量單位,外文字母必須分清大、小寫,正、斜體,黑、白體,上下角標字符的位置應區別明顯。
5文中圖表應有自明性,圖表應附相應的中英文名。附圖力求簡明清晰,經緯度、比例尺、圖例等內容齊全。圖中文字(漢字用宋體,數字和字母用TimesNewRoman體;字號相當于Word文檔中的小5至6號字大小)、符號、縱橫坐標必須寫清,并與正文一致。坐標標值線應放在坐標軸內側,標目中的量和單位間用斜線如:t/s,變量字母t用斜體。凡涉及國界線的圖件必須繪制在地圖出版社公開出版的最新地理底圖上。圖版長×寬不超過23cm×16cm,照片要求清晰,層次分明。文稿中須留出插圖位置。
6參考文獻只選最主要的列入,并要注意引用近兩年國內外的文獻。文后參考文獻表采用順序編碼制,按文中出現的先后順序編號。著錄時作者姓在前,名在后。中文文獻要求附上相應的英譯文獻,英譯時作者的姓首字母大寫,名首字母大寫,雙名連拼。題名、刊名的每個詞的首字母均大寫。參考文獻表中的作者、編者、譯者不超過3人時全部寫出,超過時只寫前3名,后加“等”或“etal.”;外文作者或編者書寫時,姓前名后,名用縮寫,不加縮寫點。不同文獻的著錄格式如下:
(1)專著的著錄格式:[序號]主要責任者(作者、編者等).文獻題名(書名)[M].版本(第一版不標注).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頁碼。
(2)論文集中析出文獻的著錄格式:[序號]作者.題名[C]//編者.論文集名.版本(第一版不標注).會議地址:承辦單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頁碼。
(3)連續出版物文獻的著錄格式:[序號]作者.題名[J].期刊名,年,卷(期):起止頁碼。
(4)譯文的著錄格式:[序號]作者.論文譯名[J].譯者.期刊名,年,卷(期):起止頁碼。
(5)專利的著錄格式:[序號]專利申請者或所有者.專利題名:專利國別,專利號[P].公告日期或公開日期。
(6)學位論文的著錄格式:[序號]作者.題名[D].保存地點:保存單位,時間。
(7)技術標準的著錄格式:[序號]標準代號標準名稱[S].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8)報告的著錄格式:[序號]作者.題名[R].保存地:保存單位,保存年。
(9)電子文獻的著錄格式:[序號]主要責任者(作者).電子文獻題名[電子文獻及載體類型標識].電子文獻的出處或可獲得地址,發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選)。
7請勿一稿多投,3個月內未接到反饋信息者,可自行處理。
8本刊已加入《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及其它數據庫,其作者文章著作權使用費與本刊稿酬一次性給付。如作者不同意文章被收錄,請在來稿時向本刊聲明,本刊將做適當處理。
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社編輯部征稿內蒙古孟恩陶勒蓋銀多金屬礦床及其附近侵入巖的年代學大興安嶺南段敖侖花斑巖鉬(銅)礦床成礦流體來源與成礦作用:穩定同位素C、H、O、S和放射性Pb同位素約束內蒙古拜仁達壩與維拉斯托銀多金屬礦床成礦構造對比內蒙古查干花鉬礦床成礦流體特征及礦床成因青海祁漫塔格虎頭崖鉛鋅多金屬礦區年代學研究及地質意義青海卡而卻卡銅多金屬礦床蝕變礦化類型及矽卡巖礦物學特征內蒙古莫爾道嘎地區早中生代巖漿作用及其地球動力學意義滿洲里南部塔木蘭溝組火山巖年代學與地球化學東北新開嶺地區晚中生代花崗巖類時代、成因及地質意義天津薊縣孫各莊堿性雜巖體年代學和巖石地球化學特征內蒙古烏拉山地區沙德蓋巖體年代學、地球化學特征及成因探討秦嶺中段印支期花崗質巖漿作用與造山過程大興安嶺幔枝構造與銀多金屬成礦作用內蒙古鑲黃旗道郎和都格礦區鎢多金屬成礦地質背景與綜合定位預測方法內蒙古東南部矽卡巖型金屬礦床的綜合找礦模式華北克拉通北緣及鄰區印支期巖漿活動與鉬和金成礦作用中亞造山帶東段鈾、鉬礦床分布與中間地塊的關系黑龍江多寶山礦集區成礦規律與找礦方向巴爾哲地區堿性花崗巖的成巖和成礦作用:礦化和未礦化巖體的比較西拉沐倫成礦帶中生代花崗巖漿活動與鉬成礦作用中蒙邊境查夫—甲烏拉地區中生代銀多金屬礦床成礦作用延邊白石砬子鎢礦床成礦巖體的年代學與地球化學特征延邊東部五道溝脈型白鎢礦礦床地質特征及流體包裹體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261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