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教育與思政教育的互補
本文作者:廖若宇 單位:成都師范學院傳媒藝術系
美育作為一種最高層次的積極情感,可以為學生接受道德教育奠定深厚的感情基礎,只有道德認識和道德情感相統一時,道德行為才會成為人們追求的目標,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會成為人們內心的向往。完美人格的實質在于摒棄假、惡、丑,實現真、善、美。而真和善只有在美中才會水乳交融,才得以實現。美育的情感性、形象性、愉悅性和非功利性特點,決定期其用以育人的美的事物,美的藝術等美學方面的精神文化成果,都是人類追求超功利的審美自由與和諧的理性精神的產物。通過美育可以引導學生辨別美與丑、文明與腐朽、高尚與邪惡,引導他們懂得什么樣的生活態度,什么樣的生活方式、什么樣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什么樣的行為作風是美的,是應當追求和向往的。自覺抵制各種不良誘惑,提高辨別真善美和假惡丑的能力。
從人的道德發展而言,不管其道德認識有多么的深刻,最后總得表現在行動上。任何道德行為,都發源于人們的內心指令。一切的道德條文和道德規范,只有當它成為人們自己的內心信仰和要求之后,才能付諸行動。審美教育是道德情感基礎和有力手段,通過審美教育,可以使外在的社會規范轉化為內在的自覺命令,實現道德內化。良好的道德行為的養成,有助于凈化學生的心靈。美育在培養學生感受和理解社會美,自然美和藝術美的時候,在提高人們鑒賞美,表現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的時候,它同時又是清除精神污垢,改變不良習俗,凈化人的心靈和陶冶人的德性,幫助人們確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
思想政治教育對美育的促進作用
學校美育承載著豐富的教育功能,使學生感受美、理解美、鑒賞美、創造美都是學校美育所應達成的功效。這些功效不是彼此割裂的,而是一個有機的統一體。當前學校美育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是美育功能的割裂和偏廢。集中表現為把美育狹隘地理解為“再現美”的技能的培養。在高等學校的美育課中,這種現象沒有得以根本的改變。學生在考試,考級的壓力下對學習的興趣不斷的降低,本應豐富多彩的美育教育變成機械的技能練習。在這種單調的重復性的練習中,他們對藝術美的感受和理解變得日益遲鈍,更不用說對人性美,社會美的理解和感受。
美育在開展的過程中會出現偏向技能培訓的傾向,往往會使學生對美的理解和感受就偏向與外在。思想政治教育一個重要的功能就是培養學生的心靈美,使學生求真向善,“真”其實就是符合客觀規律,“善”就是引導學生的個人行為符合社會的道德要求,以“善”為前提,“真”為基礎塑造學生的美好心靈,從內在培養學生的美感,深化學生對美的感受。思想政治教育對美育這方面的加強有利于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和感受美、鑒賞美、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
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融合互補的途徑
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是指兩者的相互滲透、整體和諧,使學習主體在教師創設的富于美感的環境中自由、自覺地形成良好的道德和健全的人格。
以塑造美好心靈為宗旨,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美育目標的融合。從古至今,人們對教育的目的作出過各種各樣的主張,諸如培養君子,真人、紳士,乃至于全面發展的人。無論如何表述,實際上都是對理想人格的一種詮釋。如果仔細考察,不難發現,關于教育目標的諸多主張,都離不開關于人的知識,道德和審美等素質的規定。這期間,有人主張將道德教育作為根本目的,如孔子、赫爾巴特等;也有人主張把美育作為根本目的,如古希臘的繆斯教育等。但是,作為一個完整的人格結構,道德和審美存在著有機的內在聯系,不存在主輔和末輔的問題。因此,在實施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和美育的培養目標應該統一起來。這不僅是一種理想的人生境界,完美的人生狀態,也是現代社會對人的素質的內在要求。
營造積極的教育情境,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美育途徑的融合。人是理性的存在,也是感性的存在。通過創設積極有效的不僅有利于知識的傳授,能力的培養等智育目標的達成,而且是實現德育和美育目標的重要途徑。因此,創設積極的教育環境,提供情理交融,情景交融的教育空間,充分利用情感的激活功能、驅動功能、陶冶功能、彌散功能和調解功能,“以情感為紐帶”,使學生在耳濡目染,潛滋暗長中實現道德和審美的交互影響和升華。要建設積極健康和優美的校園文化、利用環境、氣氛、作風以及教育者自身的言行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其心靈受到感化,使學生養成文明的行為習慣,學會按照美的規律改造我們的生活。通過藝術課和各種藝術活動,使學生在閱讀、鑒賞和表演中,理解作品積極的思想內涵,受到精神上的洗禮。通過精心設計,入情入理的思想政治課,利用美的教育手段,吸引學生沉浸于其中,以不直白顯露教育意圖的間接方式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和美育的目標。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注入情感因素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偏重理論,主張通過曉之以理和一些規范來約束人們的行為,使之符合社會規范與要求,具有一定的強制性。說教和灌輸的教育方法,使教育難以入情于心,甚至有可能引起學生的反感和抵觸。美育則是一種偏于感性的教育,主要依靠形象思維,通過對美的對象的直接把握,以情動人,發展個性和升華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引入美育思想,加強德育過程中的情感因素,對學生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情理結合,實現兩者的融合互補,提高教育的實效性。形象性是美育的基本特征,一切美的事物都應該具有直觀的、令人愉悅的欣賞價值。對于學生來說,他們的邏輯思維不夠成熟,但感知、直覺、想象等形象思維卻比較發達,他們性格中活潑、天真、好奇、善于模仿的品質很容易被“美”的事物所激發。通過形象生動、富于美感的事物來培養他們對美的事物的興趣、愛好與追求,不僅符合人的愛美天性,而且有利于良好道德意識、品德的培養。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可以更多地引入藝術的形式和手段,注重載體的形象性。美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和形式,更為學生喜聞樂見,更容易進入學生的心靈深處,也更具有實效性。形象美感也包括教師的形象應該具有審美示范性。教師的儀表、風度,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自然流露和表現出來的積極、健康、高雅的審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都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是一種十分重要的教育資源。
綜上,只有把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的結合起來,促進其融合互補,才能使學生具有美的理想、美的品格、美的人格。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27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