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新課改下的健康教育方法
一、要化“主體性”教育觀為“主體間性”教育觀
在新課改語境下,這些提法最為大家所熟悉,然而在具體的課堂實踐中卻經常遭遇困境:要么老師在課堂上因學生的主體膨脹而被邊緣化,其應有作用被淪陷,課堂有“花期”無“果實”;要么學生因課堂上老師本能的主導力量而又回到被物化、被灌輸的狀態,課堂有“果實”卻無“生命”。要破解這些課堂危機(主體危機、生活危機、過程危機的復合體),還需從理念源頭入手,即從教育本體論的高度,跳出傳統的“主客二分”的主體性教育觀,代之以“交互主體性”或“主體間性”教育觀。在主體間性教育視野下,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以及師生與課程文本作者之間就變成平等主體間的“共生”關系、“你、我關系”;課堂就成為“去中心”、“去權威”的學習共同體。這對于踐行新課改理念,打造“悟學”課堂有著重要意義:
1.課堂的學習活動本質上就成了主體間的“交往”活動。各自原有的生活經驗、新的學習體驗都成了相互啟發的學習資源。合作探究、討論交流就成為基于生活(而不是基于教材)的學習方式。這樣課堂與生活就融為“一體”,而不是作為“兩體”去刻意“聯絡”。正如陶行知在倡導生活教育時曾指出的:“它不是要求教育與生活聯絡”,“生活與教育是一個東西”,“一把它們看作兩個個體,便使他們格外疏遠了”。課堂生活化是悟學的“營養源”,只有明生活之理,才能悟學習之道。
2.有利于過程與結果的統一無論是有“花期”無“果實”的課堂,還是有“果實”無“生命”的課堂,這種學習過程與結果的對立,實質上正是傳統的“主客對立”的主體教育觀在現實中的具體反映,過程危機(或結果危機)的實質是傳統主體性的危機。后現代的“主體間性”教育觀,它使師、生都成為課堂主體,且主體間既是相互平等的,又是相互開放、相互合作、相互促進的;它使課堂成為基于生活的“交往”,學習過程成為生活經驗的交匯與聚變;它使學習成為基于學習共同體的自我反思、自主建構、自我升華。過程決定結果,結果是過程的反映和積淀。有“生命”的學習過程必然導向有生命的“學習結果”。基于主體間性的師生主體“平等”,必然導向過程與結果的“統一”。
二、要化教師的“主導”角色為“引導”角色
教師主體性的發揮首先在于“洞察”學情并“遵循”學情,而不是由著老師的主觀性子去“主導學生”;老師“駕馭”學情,以自身的正能量“優化”學情,也要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或曰有“疏”有“引”,順“勢”而為。正所謂“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基于這樣的分析,一些老師習慣了的“主導”角色則應轉變為“引導”角色。老師要做的就是點燃學習激情,補給學習資源,把握學習“火候”,與學生機智對話,“必要時”給予點撥指引。老師只有定位于“引導”角色,才能給學生以最適合的教育;才能讓學生在互動交往中自主建構、自主開竅;才能讓學生在心靈自由中享受學習、放飛想象以至“悟”學境界。“引導”既是科學、更是藝術,考驗的是老師的教學智慧、“悟”教本領。“引導”體現了“悟教”與“悟學”的統一,既不能越位,也不能缺位,其關鍵在于度的把握。從課堂實踐的實際情況看,以下幾方面最需要注意:
1.要善待學的“錯誤”試錯其實是最好的學習方法,它能讓學生在挫折中總結經驗,在悔悟中記憶深刻。當學生出錯時,老師不必急于指正,而應該讓學生的錯誤有效暴露,借以轉化為悟學資源。
2.要善引學的“思維”引導的重點不在一步到位式的結果提示,而在過程鋪墊、方法指引,在于良好思維品質的養成,只有引導學生從死知識中找到活方法,使思維嚴謹又富有想象力、思維發散又善批判,才能讓學生有所“發現”,找到頓悟的靈感。
3.要善構學的“情境”“啟”而不“發”是老師引導學習時經常遇到的困惑,一個重要原因在于:情境設置落在了學生的生活經驗區之外。課堂的情境策略要用兒童眼光,且需多變換,以讓學生在豐富的實踐回想中獲取真切的學習體悟。
三、要化“高效”課堂為“長效”課堂
綜觀各地紛紛推出的高效課堂模式,似有這樣的特征或傾向:一是課堂過程偏“緊”,具體表現為信息容量“大”,探究問題“多”,教學節奏“快”,因而課堂環節緊湊、思維緊繃、心神緊張。二是課堂評價偏“急”,即注重教學效果的“即時”評價,當堂訓練、當堂反饋漸成主流。這種偏“緊”、偏“急”的課堂,難免讓課堂有“浮”、“淺”之嫌。其“高效”往往有片面性,即片面強調知識與能力目標,而“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在“緊”、“急”中往往被“擠”出了課堂,其深層原因還在于課堂“悟”得不夠。愛因斯坦曾說過:教育就是當一個人忘記了在學校所學的一切東西之后還留下來的。我想:這“還留下來的”應當就是上述后二維目標的實現,它正體現了新課程理念和素質教育特質,也正是“悟學”課堂所追求的。這“還留下來的”關系到學生的“學力”成長和全面可持續發展,關系到學生的創造潛能和人格健全,實在不能丟!所以,新課改進入新起點,仔細品味“高效”課堂的提法,其本身就有些價值模糊,難怪實踐起來容易滑向誤區。當下一些所謂的“高效”課堂亟需用“悟學”理念予以改造,即課堂的價值取向需要向“長效”轉型升級。為此,在教學實踐中,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課堂容量務求“適度”一堂課猶如一趟旅行,匆匆“趕路”必然忘了“風景”,少了“感悟”。要讓課堂步步變成風景,處處思維綻放,課堂容量首先要適當。在現代多媒體技術支持下,課堂信息量很容易超載,因此老師在備課預設時要有課堂“瘦身”意識、“松綁”意識,從而為課堂靈動而生成、活絡而深潛、精裝而“遠行”創造條件。
2.課堂立意要有“高度”即課堂的價值追求不能僅滿足于讓學生長“知”明“智”,還要化“智”為“悟”;從“知性”到“智性”,靠的是意義的理解、方法的領會;從“智性”到“悟性”,靠的是方法的創新、人格的點化。沒有從“智性”到“悟性”的升華,所學的知識、方法則會成為束縛人的“陳規”,成為學生持續發展的桎梏。所以,唯有立意“高”,才能效果“長”。“高效”二字的最好注解就在于:“高”立意,謀長“效”。
3.課堂過程重在“潤心”課堂上師生要多坐“碰碰車”,少坐“直通車”。敲擊彼此心弦,體驗你我心聲,心靈的土壤就能在“交往”中汲取多元營養。這一過程就算“浪費”點時間也是有價值的,“直通車”看上去效率高,效果快,但它會使學生失去“悟”的習慣和創造本能,給學生的終身發展造成“硬傷”。老師在教學“對話”中還要充分利用自己的專業高度和思想深度,為學生提供更多的“人文”輻射、精神“潤澤”,以讓學生感悟到比真理更重要的是向善的品德、審美的情趣,是求真的態度、創造的人格。
作者:吳建 單位: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育才中學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340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