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心理健康橫向與縱向研究
研究生是整個教育鏈中一個較高層次的群體,是教育強國和科教興國戰略中的重要力量。近年來,為順應時發表展要求,我國高等教育進行了改革,研究生招生規模擴大。數量上的增加帶來了人們對質量上的擔憂。多數學者指出,研究生心理健康狀況整體上不容樂觀[1-4],而另一種觀點認為,研究生心理健康狀況喜憂參半,總體呈現出積極、健康、向上的良好態勢,但部分仍存在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5]。此外,在研究方法上,國內對于研究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多以橫向比較研究為主,縱向研究相對缺乏,往往不能全面系統地考察研究生心理健康的成長過程。因此,對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進行一次橫向與縱向研究就顯得尤為必要,本研究對此進行了探索。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某高校心理學專業研究生51人,其中男12人,女39人,平均年齡(24.2±1.5)歲,此樣本簡稱A群,代表研究生。另外,在江蘇、山東、浙江、江西、福建、安徽、湖北、湖南、陜西、甘肅、寧夏、北京、上海、天津等10多個省市按方便取樣的方法抽取成人樣本951人,男467人,女478人,受教育程度從小學到博士,年齡16~77歲,平均34歲,此樣本簡稱B群,代表成人。對不同類型(國家重點綜合大學,如南京大學;國家重點其它類型大學如河海大學、南京郵電學院;省屬大學,如南京師大、蘇州大學)10所高校按文理科、年級分層整群取樣,獲得樣本2645人,男1325人,女1320人;年齡最低16歲,最高26歲,平均20歲。文理科及年級比例基本均衡。此樣本簡稱C群,代表大學生。
1.2方法
A、B、C3個群體使用自編心理健康評定量表(PHS)進行縱向和橫向比較:該量表有354道題,包括以下6方面:①校正量表:廢卷指數、自相矛盾、非穩定性、社會期望;②基本臨床量表:抑郁、躁狂、驚恐障礙、恐懼、社交恐怖、強迫障礙、焦慮、創傷后應激、精神病性、軀體形式;③其它臨床量表:性別障礙、沖動障礙、物質濫用、睡眠障礙、網絡成癮;④人格障礙量表:人格障礙(總分)、偏執型、分裂樣、反社會、邊緣型、表演型、自戀型、回避型、依賴型、強迫型;⑤風險評估:自殺風險、暴力風險;⑥效能分析:健康效能、應付效能。基本臨床量表、其他臨床量表和人格障礙量表的總分越低說明心理健康水平越高,效能分析的總分越高,說明心理越健康。該量表不僅能從負面(障礙方面)評估學生的狀況,也能從正面(健康方面)評估學生是否更健康,各分量表有較好的信效度:重測信度平均0.70;α系數平均0.78;分半信度平均0.74。各分量表的聚合效度與區分效度復雜而又清晰合理。實證效度表明該量表有較好的應用潛力與價值[6-7]。
1.3統計處理
采用SPSS19.0對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
2結果
2.1研究生與成人及大學生的比較將研究生與成人及大學生在PHS量表各分量表的原始分進行比較。由表1可見,研究生與成人的心理問題幾乎是一半對一半,不相上下的。①研究生組的躁狂、恐怖、性別障礙、沖動障礙、網絡成癮、人格障礙總分、邊緣型、表演型、依賴型、強迫型、自殺風險比成人組高,另外健康效能和應付效能也是研究生組高;②然而抑郁、社交恐怖、焦慮、創后應激、精神病性、軀體化、物質濫用、睡眠障礙則是成人比研究生高;③只有驚恐障礙、暴力風險兩項二者沒有差異。研究生組與大學生組的差異相對要小。呈現3種情況:①研究生組與大學生組相比,強迫障礙、性別障礙、沖動障礙、物質濫用、睡眠障礙、網絡成癮、健康效能沒有顯著差異;②然而,抑郁、社交恐怖、焦慮、精神病性、軀體化、自殺風險、暴力風險大學生更高;③只有人格障礙與應付效能研究生高。
2.2研究生
1年前后心理障礙監測追蹤數據分析為更全面地考察研究生心理健康的變化,我們對一個心理學碩士研究生班25名研究生進行了1年的初步追蹤,對兩次測驗的數據進行配對樣本t檢驗,見表2。結果顯示,與1年前相比,1年后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總體呈現上升趨勢,在躁狂,強迫障礙,沖動障礙,睡眠障礙,強迫型人格障礙5個變量上有顯著差異,顯示這些障礙顯著降低。其它所有變量則無顯著差異。表明1年后的研究生心理健康狀況在這五個方面顯著好于1年前。
3討論
橫向研究的結果表明,研究生與成人的心理問題幾乎是差不多的,很難說誰比誰好,誰比誰差,但是各自還是有不同的特點的。例如:研究生組的躁狂、恐怖、性別障礙、沖動障礙、睡眠障礙、網絡成癮、人格障礙總分、自殺風險比成人組高,其中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性別障礙、睡眠障礙、網絡成癮、人格障礙、自殺風險比成人組高,這反映出研究生人群的特點,同時也應該引起教育管理者的足夠重視。另外健康效能和應付效能也是研究生組高,這又說明這個人群的心理資源與潛能比一般成人更大。成人也有不少障礙是比研究生高的,如抑郁、社交恐怖、焦慮、創后應激、精神病性、軀體化、物質濫用。二者只有驚恐障礙、暴力風險兩項二者沒有差異。說明研究生與一般成人的差異還是很大的。這與李梅[2]、趙殿軍[8]、杜婷[9]、張莉[10]等絕大多數學者的研究報道是一致的,但與畢愛紅[11]、徐洪呂[12]等人的結果不同。研究生組與大學生組的差異相對要小。這可能與研究生剛剛從大學生中來有關。研究生與大學生很多變量上是沒有差異的,如強迫障礙、性別障礙、沖動障礙、物質濫用、睡眠障礙、網絡成癮、健康效能,二者沒有顯著差異。然而,抑郁、社交恐怖、焦慮、精神病性、軀體化、自殺風險、暴力風險大學生更高。說明研究生比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更好。對研究生來說,只有人格障礙更高。另外,研究生應付效能更高,說明應對挫折的資源與潛能比大學生更大。縱向研究的結果表明,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呈現愈來愈好的趨勢。這一結果與杜婷[13]、杜艷麗[14]等的結論不一致,他們認為研究生心理健康狀況隨年級升高而呈“”型變化,二年級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最差。至于是不是如史清敏[3],趙殿軍[10]等的研究結果那樣隨年級升高呈“U”型或直線成長,還需要進一步的監測追蹤。綜上所述,本研究認為,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比大學生要好,但是與成人相比,各自有著不同的特點。另外,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有愈來愈好的發展趨勢。
作者:童輝杰 童定 陸艷 單位:蘇州大學獨墅湖校區教育學院心理系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667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