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教育在教學中的應用3篇
(一)
以下是我在美術學習活動中融入“三生教育”的一些嘗試:
一、在造型·表現中動之以情,以情造型。
培養學生相互尊重、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珍愛生命,體現自我價值。比如蘇教版中《與建筑相伴的壁畫》,我設想請每位學生畫一幅反映自己初中生活的畫,再整合成一件大型的壁畫作品。結果在他們的文字和圖畫中,透露出無窮的壓力、辛勞、沮喪、抱怨、失望……甚至是覺得生命的無趣無味,我很震驚。我的初衷是想讓他們感悟,初中三年中有很多美好的值得留戀的東西。怎樣去觸動他們內心美好的情感呢?為此,我整理了這屆初三學生的照片,再配上歌曲《北京東路的日子》,制作成了一段視頻。大家看了一遍又一遍,有的同學甚至潸然淚下。這次教學活動感動了他們的同時,也更溫暖了我。正如穆尼爾·納素夫說的:“真正的幸福只有當你真實地認識到人生的價值時,才能體會到。”在其他造型課中我還動員學生把家里閑置的玩具、鍋碗瓢盆、瓶瓶罐罐等帶到學校資源共享,不僅開發了美術資源,而且還引導了學生變廢為寶,讓他們獲得分享的快樂。我想只要賦予了感情的作品,不管你的技術技巧怎樣,就是有生命的作品,對自身來說就是成功了。因為在這些感情里面有尊重、寬容、友情,對自然、生命的愛,還有對自我的肯定等等,而這些也正是人文精神的體現。
二、在“設計·應用”中從人出發,關注生活、社會、環境。
“物以致用”,培養學生意志、耐心、集體榮譽感、成就感,體驗美術融于生活的樂趣。首先設計理念中包含著豐富的人文情懷。比如學校里寬敞明亮的教室、高矮適宜的課桌,還有社會上的盲道、殘疾人通道等等,里面無不包含著對人的尊重和關愛。我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換位思考,先從使用者的身份去構思作品。其次我根據相關的課程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比如在《生活中的圖表》這課中,我請學生設計自己家庭一個月的收支情況表。這樣讓學生懂得體諒和關愛父母,并能養成勤儉節約、不亂攀比的好習慣。在《招貼畫》這課中,使學生能關注到生態環境的重要性。通過組織大家課后對能源的調查,讓學生了解到能源的匱乏,從而使他們有一種緊迫感和使命感,并能通過自己設計的招貼畫,號召大家從自身做起,從節約一滴水、一度電、一張紙開始。我還借助校運動會和藝術節的平臺,激發學生創意,設計會徽、服裝、道具、標語等,真正把設計運用在生活中,做到“學以致用。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同時也讓他們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最終使學生能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創造欲望。
三、在“欣賞·評述”中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
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念和審美情趣,熱愛祖國優秀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感受真善美。對該領域的人文性培養首先體現在學習方式上,比如在欣賞美術作品前,我會引導學生先對其預習:對作品的時代背景、作者的生平簡介、所處的地理環境等了解;對作品的形式和內容作初步的了解和分析,并提出相關的問題作課堂討論;對同一時代的名家名作進行比較等等。通過這樣預習,不僅能使學生拓寬視野,獲得更多的知識,還能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發現問題,同時也能更加客觀全面地理解作品,形成正確的審美觀。“三生教育”把人真正引向生命領域,引向生存世界,引向生活未來,是真理教育、能力教育、自由教育、尊嚴教育。它使受教育者知生理,調心理,曉事理,明倫理,懂哲理。教師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應當積極融入“三生教育”的內容,激發學生的主體認知和行為實踐,最終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作者:徐繼芳 單位:徐繼芳
(二)
一、數學教育要善于將生活情境轉化為教學情境,突出“做中學”。
當前小學數學教育中更為迫切的是怎樣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學習力,讓學習力貫穿學生未來的生命歷程,教學做合一,整合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基本思想與基本活動經驗這四個方面的數學教學目標,使學習的思想、學習的方式、學習的習慣得到統一,在“教、學、做”的整合中溝通兒童與生活的聯系,在數學學習中促進兒童的生命成長。小學數學“做中學”教學的目標主要是形成和發展學生的素質能力和生活能力。整合學習和發展能力并不排除通識性的做法,即書本知識學習—講解或討論—鞏固練習—理解應用的一般過程,但對此必須關乎兒童的精神成長,并給數學活動賦予生活和生命的意義,而不是符號知識和一般性結論的接受。課堂教學要在教學情境中融合兒童的生活感受,促進師生對話互動、致力于教學過程分析、自我學習評價,以及小組合作、動手探究等。教師不但要讓學生掌握一般性的知識和能力,而且讓他們獲得學習的興趣、學習的方法,并獲得支撐性的學習動力,讓他們在不斷出現的新的學習情境中,面臨新的數學問題時能游刃有余。
二、特定的情境才能促進學習能力的形成和發展。
對此,我們必須區分學習成績和學習能力,在科學用語中,成績單純指完成某一學業的既在事實,而沒有具體明確這一學業是如何完成的。能力則指完成既定學業的水平和潛能。二者的區別在于成績是外在的知識掌握的程度,而潛能則是學生的生存狀態和發展的可能。當然,能力主要是學生通過經驗獲取或系統學習而掌握的,但不管怎樣,能力總是融入具體情境中,能力因問題情境的變化而發展變化。小學數學教學務必要創設“做中學”的教學情境,促進知識遷移和向能力的轉化,其目標也是兒童數學思維的發展與生命成長。小學數學是最基礎的學科,也是最重要的學科,它使兒童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形成基本的數學能力,更為重要的是它直接奠定兒童思維方式、邏輯思維的能力并使學生受到數學文化的熏陶,構成兒童的基本文化素質。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兒童的未來發展所能達到的高度,甚至直接決定著兒童的身心狀態和生活質量,影響兒童未來的生命品質。在小學階段如何有效地進行數學教學,改革當前數學教學“少、慢、差、費”的現象和應試化的傾向,減輕學生負擔,提高教學質量。我們認為“做中學”的研究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也有巨大的理論價值。“三生教育”思想指導下的小學數學“做中學”的教學研究,使教師的理論視野更為寬闊,師生共同活動的自覺性更為突出,它能有效地改變和優化課堂教學的生存狀態。
三、小學數學“做中學”教學研究旨在從“有效教學”走向“生命成長”的教學。
伽達默爾說:“實踐就是行動——而且它還是一種清醒的意識。行動不只是做。人是一種自行動的東西。”小學數學“做中學”是教學實踐,它包含理念和行動,是“手段——目的——過程”,“它在雙重意義上體現:一是提高教師對教育價值的認識,二是提升學生的生命自覺”(葉瀾),通過情境整合使數學知識的學習關聯“每個人的潛在的才能和能力得到充分的發展”,讓每個學生“學會認知、學會做人、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財富蘊藏其中》)。之所以強調情境整合,正如葉瀾教授所言:“因為學生是活生生的人,不可能拆開來被教育,教育者也是活生生的人,同樣不可能在與學生共同進行的不同活動中,只在某一個方面對他們產生影響。”也就意味著教、學、做三者必然要在教學活動中整合并融合。數學學科的邏輯體系性構建及其與生活的緊密聯系都決定著只有在“做中學”的情境中才能更好地學習數學、理解數學、發展數學思維,讓數學教學伴隨兒童生命的成長。
四、結語
小學數學“做中學”在南京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研究成果,于理論研究上形成了共識,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涌現了一批“做中學”示范學校,產生了一批特色學校和高素養的教師。南京市小學教師培訓中心主任谷力博士所做的“主題事件式”學習力研究就是將“做中學”的思想與腦科學的原理融合起來,促進學生學習力的提升,在當前是最為前沿的,也是最有學術內涵和應用推廣價值的研究。南京市小學教師培訓中心金春平老師于“十五”和“十一五”期間都以課題立項的形式開展“做中學”思想指導下的“小學數學綜合實踐活動的研究”。參與的學校有20多所,參與的教師有100多人,他們開設的公開課受到全國多省市專家好評,金春平老師還受到了省市教育科研單位的表彰。金春平老師的著作《十年一劍》和他的研究成果在全省和全國產生了良好的影響。
作者:許紅梅 單位:南京市小學教師培訓中心
(三)
一、運用課文資源,引導學生認識珍惜生命
語文學科是進行生命教育的重要學科,如三年級上冊的《盤古開天地》講述了盤古用他的整個身體創造了美麗的宇宙,說明了生命起源于我們人類;又如四年級下冊第五組中的《觸摸春天》《永生的眼睛》《生命生命》《花的勇氣》等生命專題說明生命是無法定制和預先設計的,只要生命是健康向上的,就是美,告誡人們應該尊重生命。教學中運用這些課文內容,積極引導學生尊重生命,愛惜生命,樹立積極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運用課文資源,對學生進行生命意義和價值教育
近幾年,校園殺人和傷人事件呈逐年上升趨勢,成為學生生命最主要的殺手。從生命意識的角度看,這是生命意識淡薄的表現,他們不懂得生命的意識和價值,極易輕視自己和他人的生命。針對這樣的局面,教師應積極運用課文資源,對學生進行生命意識和價值的教育,讓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培養對自己、對他人生命珍惜和尊重的態度,增強愛心和社會責任感,使學生在人格上獲得健全發展。
三、運用課文資源,教育學生掌握生存知識,重視生存環境
生存教育內容在語文教學中體現得最為具體,生存教育中提到的“珍惜生態環境、關心社會和自然”等同于環境道德教育。“環境道德教育主要是人與自然的關系,自然的價值觀、環境道德規范等方面的教育。”在我們的語文教材中反映環境教育的課文有許多,如反映人類對戰勝自然充滿信心與向往的《青山不老》,反映人類借助自然環境來抒發思想感情的《這片土地是神圣的》,反映人類對自然熱愛之情的《草原》,反映人類對自然貢獻的《燕子專列》,反映人類對自然充分認識的《只有一個地球》,反映人類對自然充分贊賞的《花鐘》《秋天的雨》等。通過這些學習,學生可以進一步地認識自然,感受自然,逐步形成保護自然、愛護自然的意識。
四、運用課文資源,對學生進行直面挫折教育
直面挫折是生存教育內容中的一個生存技能。常言道:“生命是一朵常開不敗的花,挫折必是滋潤花的養分。”因而,教師利用語文教學資源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直面挫折教育,對學生的成長有著重要意義。如教學六年級下冊《跨越百年的美麗》時,教師可生動地講述名人愛迪生、開普勒及諾貝爾的成功事跡,教導學生學習他們不因遇到困難、挫折就喪失信心、精神,而是在逆境中憑著頑強、堅毅的品格認真鉆研,為人類的進步作出重大貢獻。
五、運用課文資源,指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活觀念和生活目標
語文教材本來就是以生活教育為主的人文教育,大多數課文都是反映生活教育的文章。所以,教師在組織語文教學時,應把生活教育作為語文教學的重點,如在講授《窮人》時,可讓學生了解外國下層勞動人民的悲慘生活和人生命運,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為了自己的幸福生活,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總的來說,語文教材中有關生活教育的主題很多,在語文課堂滲透生活教育,關鍵在于我們語文教師運用良好的教學方法,把語文知識和生活知識聯系起來,把語文技能和生活技能聯系起來。在語文課中學會生活,讓每一個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活態度和人生態度,享受幸福的生活。總之,只有在“三生教育”的基本要求下,更新觀念,創新教法,才能引領學生善待生命,學會生存,享受生活,才能培養出時代需要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作者:肖瑾瑜 單位:峽江縣水邊中心小學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35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