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育的質量教育
一、小學質量教育包含的因素
研究證明學生需要連貫的參加基礎教育的學習,學生接觸到課程的機會就是學生學習成長的機會。研究已經證明課堂出勤率的高低影響著小學生的學習效果。家長可以幫助孩子在小學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習,從而幫助他們的認知能力和社會心理的發展。因此為了達到一個好的質量教育,教師就有必要邀請家長參與到學生的學習進展評估中,家長在與學生的交流溝通中需要在一個清晰、定期、和善的環境中進行,同時鼓勵家長參與到學校的相關教學政策制定中,實踐證明家長參與到小學基礎教育中的各個環節對于學生的質量教育具有極大的幫助。學習環境對于學生的質量教育具有很大的影響,一個好的學習環境對于小學教育中的教育質量具有很大的提高,學習環境包括物理方面和心理方面等綜合因素,因此學校的教學設備對于學生的學習效果具有間接的影響,例如學校的實驗室設備、教室的維護、學生與空間的比例等。同時班級的數量規模對于小學的質量教育也具有重要的影響,但是對于班級人數數量與質量教育之間的關系在學者中存在著不同的見解。學校與班級內營造一個平等的教學環境對于基礎教育中的質量教育也具有重要的意義,我國對于性別歧視的問題已經不明顯或者說基本消失了,但是仍然有一些家長和教師有重男輕女的觀念。若想提高國家的整體基礎教育水平,就需要家長和教師消除男女歧視的觀念。同時若想提高整個基礎教育的質量,就要杜絕學校中的體罰教育,因為體罰會傷害到學生的自尊從而影響到學生的整體學習質量。學校對于學生成就的評估不能僅僅只注重學習成績的評估,而需要建立一個能夠考量學生綜合能力的體系。同時教師需要認識到一個好的班級管理體系對于學生的質量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學生、教師和學校管理者需要對于學校的各項策略達成共識,學校的管理規定需要表達清晰和明確。質量教育涉及所要開設和正在教授的課程?;A教育的教學政策和教學方法應該貫徹國家教育部制定的關于小學基礎教育的各項政策,同時把政策轉化為可以衡量的各項教學方法,為課程的實施和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開端。同時教師需要對社會將來的需求進行研究,從而對現今的學校課程有所了解。一般說來,對于知識的覆蓋面,課程更需要強調重要知識方面的深度。學校安排的課程也需要注重個體的不同,教師需要注重把主旨和重點以及學生的學習目標整合到一起。
二、如何提高小學質量教育
關于小學質量的大部分討論都是集中在制度的投入上,例如基礎設施的建設、師生之間的比例和課程內容等。隨著教育改革的進一步深入,教師開始越來越多的把注意力集中在教育過程之中,研究教師和學校的管理者如何通過教學來為學生構建有意義的學習經歷,這是構建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因素。一個能夠提高小學基礎教育質量的教師對于所教授科目的主旨和教育法有深刻的理解。教師是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還是使用現今比較常用的教學方法以及學生在校學習時間的有效使用對于學生的學習效果具有一個明顯的影響。教學是在教師出現與學生進行互動的教學活動的時候產生的,而不是在非教學活動中進行的。在學習的機會和任務上的時間花費,對于教學質量具有關鍵的作用。專業發展能夠幫助克服教師職前教育的缺點和幫助教師保持與所教授領域的知識的不斷更新從而做到教學的與時俱進。教師的繼續培訓對于學生的學習成就具有直接的影響。有效的職業培訓包括多種形式,不僅只是包括校外的正式培訓,還包括教師之間的對話和對于教學的反思以及教學管理人員對于教師教學的反饋等。教師的培訓無論是崗前培訓,還是在職培訓都需要達到幫助教師理解學生如何學習的方法和技巧。課程的設置需要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方法也是如此。教師需要幫助學生在已掌握的知識基礎上來發展認知技巧。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小學基礎教學質量的提高需要把學習者本身、教學環境、教學內容、教學過程等多種因素融入到一起。這是一個十分具有挑戰的教學任務,需要教師具備豐富的教學知識、教學資源和意愿來做出教學改變,更為重要的是要時刻抓住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來構建整個教學過程。
作者:李玉梅 方琳 單位:山東省東營市仙河社區第七幼兒園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353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