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大學生賞識教育論文
1高職大學生賞識教育現狀
賞識教育把“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作為教育目標,以賞識鼓勵和情感熏陶為主,激發學生的創造意識與情趣,保護學生自尊心,調動學生進取的動力,發展其多向思維,培養其創造能力,使學生在得到信任、尊重、理解、鼓勵、寬容、提醒的同時,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從而形成積極的準備狀態,對以后的感知、記憶、思維、情感等心理活動和行為活動起正向的推動作用。隨著科技發展,賞識教育的手段也越發靈活多樣,如開展各種培訓、舉辦展覽、慶典、文體娛樂活動、主題班會、實踐活動、心理咨詢等。除了運用口頭贊揚、書面信函、心理暗示等傳統方式開展賞識教育外,一些高校開始嘗試借助電子通信工具、網絡等媒介開展賞識教育。教育手段多元化為賞識教育的實施提供了平臺和發展空間。
2對高職大學生進行賞識教育的原因分析
2.1獨立的個體意識
增強大學生在生理發育上已具備成人的特點,心理成熟度和社會成熟度也達到了較高水平,獨立意識強烈,他們希望擺脫日常的監督和管教,已具有產生自信心的生理基礎、心理基礎和社會基礎。賞識教育是保護和引導大學生塑造良好個性和優良品德的必要環節。
2.2自我體驗的不穩定性
賞識教育是大學生自我體驗趨于穩定的先決條件。大學生活的豐富多彩和大學生自我認識水平的提高,使大學生的自我體驗更加豐富和深刻,心理學家馬斯洛將其稱為“自我實現的人”,他們對自我、他人和自然地接受,自然地表達自己,具有超然獨立的特性,社會情感豐富。但他們對自我的認知處在不斷進行中,個性還不夠成熟和穩定,也缺乏駕馭情感的意志力量。當自我的生活信念和人格傾向為別人所悅納,或客觀事物符合自己的生活信念和人格傾向時,他們就會產生愉快的情感體驗,否則會產生消極、不愉快的體驗。
2.3情緒和需要的渴望
賞識教育是滿足大學生情緒和需要的重要途徑。基本情緒是指與人的生理需要相聯系的情緒。現代心理學將快樂、憤怒、恐懼、悲哀看做是人的基本情緒,在此基礎上可派生出眾多的復雜情緒,并被賦予不同含義,如悔恨、羞恥這些情緒包含著不快樂、痛苦、怨恨等復雜因素。社會情緒是與社會需要相聯系的情緒反應,表現為較為復雜而又穩定的態度,例如人的善惡感、責任感、羞恥感、內疚感、榮譽感、美感、幸福感等,社會情緒是在基礎情緒上隨著人的成長而逐步發展起來的,同時又通過基礎情緒表現出來。情緒與需要又是緊密相連的,需要既決定情緒發生的種類,又決定情緒發生的水平。需要是有機體缺乏某種東西時,或受到某種刺激,特別是受到強烈刺激時,產生的一種主觀狀態,是有機體特有的一種尋求自我保護和自我發展的心理傾向。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在不同個體身上表現為突出某種需要的結構。大學生希望獲得尊重,當得到他人稱贊時,會產生榮譽和喜悅感———因為滿足了自己的自尊和成就需要;當受到他人的冷落時會產生失落和孤獨感———因為自己被接納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
3賞識教育中存在的矛盾
一是過分強調功用性。一些人把賞識教育的功能夸大,崇尚“萬能論”,認為賞識教育什么問題都能解決,不分青紅皂白一味迎合,不因學生個性特點、個別差異區別對待,也不因事物發展規律、問題程度不同分別研究,一律采用“賞識教育”的方式,使教育的辨別系統失靈,一旦效果不如意,他們便降低甚至失去實施賞識教育的信心。二是賞識教育與傳統教育方式割裂。一些人對賞識教育的認識太過于“機械化”,認為賞識教育是“全新”的,是對原有教育方式的否定,因而不能將新舊教育理念、方式科學合理融合,使賞識教育失去了基底,與教育初衷背道而馳。一味的賞識、激勵、表揚,會使學生處于飄飄然的狀態,產生執拗、任性、盲目自大的心理,甚至是逆反心理。三是獎勵與懲罰脫節。一些人將要賞識不要批評作為教育準則,對學生的一切都賞識,摒棄了批評,割裂了獎與懲的關系,導致學生長期處于賞識和表揚的“順境”中,產生“心理飽和”,心理承受能力蛻化,對“逆境”挫折反應變大,耐挫能力變小。
4有效運用賞識教育的幾點建議
一是理性對待。根據大學生的個性特點、認知層次、智力水平、知識基礎、家庭背景、情感傾向、性格氣質以及非智力因素等,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如這種情況是否適合采用賞識教育?適合公開表揚式賞識還是個別談話式賞識?等。分析方法可采用5W1H法,即什么人、因什么事、何時、為什么、怎么樣。二是把握時機。賞識教育的關鍵在于時機把握,恰逢其時地賞識,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學生成績外顯,感覺良好,喜形于色時,給予贊揚性賞識;在學生表現欲展露,希望在同伴面前展示才華時,盡量提供機會,對其勇氣與態度給以肯定性賞識;在學生受挫、情緒低落時,努力尋找其優點,發掘閃光點,給以評價性賞識,喚起信心,振奮精神;在認知重現時,給予后進生發言機會,鼓勵其大膽回答,加以賞識與評析;在新知探求時,適時肯定,激發學生積極思考,提升其思維層次與能力;在課后,傾聽學生心聲,了解學生需求,給予關心,及時鼓勵。三是軟硬兼施。在賞識教育中批評與表揚并舉,兩種措施配合使用,方能取得良好的效果。過多的軟措施會使學生喪失原則。“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有些學生無紀律觀念、集體主義觀念淡薄,甚至犯了錯也意識不到錯誤,還當著同學面鼓吹著:“犯錯誤沒事!反正老師不會批評。”“不上課沒事!反正也不會處罰。”“掛科沒事!反正也會讓畢業。”造成極壞的影響,必須采用批評、懲罰這一“硬”措施,“軟”方式會助長學生的不良心理和行為。四是心理學與修辭學兼用。有經驗的教師善于在賞識教育中應用心理學和修辭學有關原理,使賞識教育達到最佳效果。賞識的對象是具體的個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特點和情感、精神方面的需求,賞識時要充分尊重被賞識者的人格尊嚴,體察其心理感受,注意賞識對象的心理平衡與穩定。要善于應用修辭學知識,增強語言表達效果,不僅讓自己的話被對方接受,而且要讓對方心悅誠服。
作者:范新景 單位:河南科技學院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50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