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教育民俗文化課程淺析
一、學前教育民俗文化課程的內涵
學前教育民俗文化課程首先是一種立足于兒童需求的課程資源,它將豐富的民族文化內容融入到兒童生活的環境當中,在遵循兒童認知規律的基礎上對其進行潛移默化的文化熏陶。民俗文化作為一種課程資源本身就具有豐富的內涵,與學前教育的結合使其具備了更加積極的意義和內涵。首先,學前教育中的民俗文化應當是具有選擇性,中華民族歷史悠久,積累了豐厚的民俗文化,涉及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民俗文化內容并不是完全都適合用在學前教育階段,需要教育工作者進行必要的篩選,選取一些適合兒童的民俗文化對其進行重點傳授和培養。學前教育的民俗文化還應當具有適應性。即這些民俗文化內容應當符合兒童發展的需求,對于他們身心健康成長、優化兒童生命質量應當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再次,學前教育民俗文化內容應當注重協調性,即各地區、各民族的地方文化應當在學前教育階段給予具體的體現。民俗文化具有很強的地域性,同時學前教育階段的兒童又是分布在全國各地,他們應當對自己所在地區的地方民俗有所認知和了解。因此,在學前教育的民俗文化培養中應當注重這一原則的體現。民俗文化課程的核心目的培育全面發展的兒童,民俗文化本身即有較強的育人功能,它能將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具體的民俗活動中傳遞給下一代,兒童正處于啟蒙階段,心理成熟和情感培育亟須大量的文化養分滋養,這一階段的民俗文化教育對他們今后的個性成長和文化意識具有強大的影響力。民俗文化在形態上來看具有直觀性和形象性,而學前階段的兒童信息吸收特點也是直觀性和形象性。因此民俗文化與學前教育具有一定的契合性,這也為學前教育民俗文化課程的價值發揮創造了天然有利條件。
二、學前教育民俗文化課程的價值探析
1.民俗文化的互動性有利于促進兒童心理的成熟。
民俗活動作為一種源遠流長的社會娛樂活動是古人調節心理、宣泄情緒、緩解疲勞的一種重要方式。因此民俗活動具有鮮明的娛樂屬性,它滿足了人們的游戲本性。例如民間歌曲、舞蹈、游戲雜耍等民俗類目,它們的產生和發展充分體現了人們以這些民俗活動為載體,追求身心愉悅的一種重要嘗試和努力,同時這些民俗活動還具有一個更加鮮明的特征,就是群體性。群體活動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需要成員之間的互動,這種互動既表現在肢體和活動形式上的默契感,同時又更加注重心靈溝通和互動中帶來的交往成就感。因此互動性是民俗活動和民俗文化的根本屬性,這對于兒童的心理成熟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我國民俗文化內涵豐富,積淀深厚,各個民族在發展過程中都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和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各民族異彩紛呈的節慶活動都是民族心理和互動特點的體現。例如侗族地區過新年的時候與漢族有所不同,通常族長或者有聲望的長輩會組織一支聲勢浩蕩的舞龍隊,隊員們要腰束紅布,舞著龍燈訪村串巷,而且每到一家門前,戶主都要出來給舞龍人員敬水。舞龍隊休息中或者舞龍完畢之后,老人則會帶著孩子向舞龍隊員要一截紅布,給孩子扎在腰間,因為龍代表吉祥和福氣,這些紅布能夠給孩子祛邪避兇,保佑孩子平安無事。
2.民俗文化活動能夠促進兒童社會性的發展。
維果茨基曾提出兒童文化發展過程中通常包含兩個層面,一是作為旁觀者對各種社會文化現象的觀察和學習,二是作為體驗著對文化活動的參與和踐行。這一過程的實現就是兒童社會性的成熟過程。其中作為旁觀者的初級階段是兒童社會性形成的基礎所在。民俗文化活動本質上是一種社會交往活動,作為一種文化載體,它包含著既有社會的種種文化意識形態,社會道德規范、時代精神等內容。兒童在觀察和了解這些民俗文化活動的過程中自然也接觸到這些規范,例如一些民歌民謠,諺語俗語等都包含了大量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孝道、包容、禮貌等等。兒童在接觸這些民俗文化的活動中首先會對這些社會道德規范形成感性認識。同時長期的感性認知過程必然也會隨著兒童的身心發展進行理性思考階段。民俗文化活動中包含的道德傳統是兒童社會性發展中珍貴的資源。是兒童在今后行為的借鑒和榜樣,例如尊老愛幼、與同伴和睦相處,團結互助、甘于奉獻等等。我國朝鮮族、哈尼族等民俗文化活動中都包含豐富的道德教化內容。朝鮮族兒童在路上遇到老人都要彎腰致意,而且需要等到老人通過之后才能離開。這種孝道文化目前在韓國朝鮮被很好地繼承和發揚下來。同時這種民俗文化內容在我國也正在與學前教育相結合,并且已經成為兒童日常行為規范的主要內容之一。作為一種社會美德,民俗文化中包含的這些孝道因素同時也是培養兒童作為社會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于促進兒童社會性發展具有重要價值。
3.民俗文化有助于學前兒童體驗生活樂趣,感受生命的意義。
民俗文化的積淀是先民在改造自然的生產活動中積累的智慧成果,其中蘊含著人們對生命的感悟和對自然現象的理解。從發生學理論來看,民俗文化發生的最初根源是生存的壓力與生命的永存兩種矛盾不斷斗爭和協調產生的文化現象。民俗文化活動蘊含著濃厚的生命意識,對生命的慰藉是人類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依托的重要精神力量。同時這種力量對人們的生存環境的優化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在這一源動力的推動下民俗活動的豐富性和審美性才逐漸建立起來,并且這股神秘力量一直支撐著整個民俗文化延綿不絕的流傳至今。因此參與和了解民俗文化活動對于學前兒童更好感受生命的意義具有重要影響。它會逐漸內化為兒童的潛意識,對他們今后更好的理解生命,感悟生命的意義起到明顯的強化作用。古代家庭的添丁之喜,以及產生的各種慶祝活動,都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化。婚禮中對未來生命期盼,為老人祝壽時對生命延長的喜悅和羨慕等民俗文化活動都表現了人們強烈的生命意識。這些民俗文化活動內容在學前教育階段有所選擇的開展和實施有助于兒童體驗生活的樂趣,感受生命的意義.民俗文化當中蘊含著先民對生命的理解以及在改造自然過程中磨煉而成的強大生命力。這些飽含生命意識的民俗文化對學前兒童的生命意識影響將是無形的。同時我們所接觸到的民俗文化,之所以能夠流傳至今仍然流光溢彩,最根本的還是藝術的生命力,它們有自身能夠吸引觀眾和參與者的優秀成分,它能夠給參與者帶來歷久彌新的娛樂體驗、審美體驗等等,這些都對學前兒童的成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三、深入挖掘學前教育民俗文化課程價值的路徑
1.在民俗文化的教學過程中融入生活性和藝術性。
學前教育民俗文化課程應當與兒童的生活過程緊密結合。因為這一階段的兒童沒有形成獨立的認知,對于課程和生活沒有明確的概念區分,因此教育必須與兒童的生活相結合。但是課程與生活的結合不能僅僅是衣食住行等物質生活的結合,同時還應當更加關注兒童的精神生活。這種結合應當是組織與非組織的結合,有一定的規范但不能強加給他們,在平淡的生活中找到兒童的興奮點和感興趣的項目,對這些項目注入民俗文化內容,從而實現潛移默化的文化感染。藝術性也是民俗文化課程秉承的重要原則,這是就民俗文化本身的性質而言的,同時藝術性與生活性之間也具有天然的聯系,藝術源于生活,藝術對兒童來說也是一種知識,具有情感教化的功能。同時這也是民俗文化課程的基本功能之一。因此在課程進行過程中應當注重保留民俗文化的藝術性。例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語言組織、教具選擇、環境色彩等。
2.營造和諧的民俗游戲氛圍。
游戲氛圍是最能感染兒童情緒的一個重要方面。營造和諧的游戲氛圍是抱枕民俗文化課程價值開發和影響力增強的重要途徑。做到游戲氛圍的和諧性首先教師應積極支持兒童游戲,為他們創造良好的游戲環境,提供游戲道具、尊重兒童意向,鼓勵他們大膽嘗試。這些游戲內容可以有意識的向民俗文化活動靠攏。我國民俗文化活動中不乏大量的兒童游戲,例如滾鐵環、捏泥塑、丟沙包等等,這些游戲已經在我國社會流傳上百年至今仍有強大的生命力。它們保留了一個基本功能,那就是滿足了兒童的游戲欲望,能夠給他們帶來極大的樂趣。因此教師應當根據自身對民俗文化活動的了解選取一些適合兒童操作和玩耍的游戲項目。并且注重在游戲過程中為他們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在和諧的游戲氛圍中感悟這些經久不衰的民俗文化活動的魅力。游戲氛圍是決定整個游戲過程效率的重要影響因素,在營造游戲氛圍的過程當中教師尤其應當注重將民俗文化融入其中,例如在做游戲是讓學生扮演古代英雄人物的角色,并且將人物的生活環境和游戲當中人物的使命等具體細節規劃詳細。這樣兒童在參與游戲的過程中才能有較強的代入感,也才能更加集中精力的投入到游戲當中來。
3.在兒童生活活動中融入民俗文化課程。
生活活動在兒童的在校生活中占有很大比例,例如用餐、午休、洗漱等等。同時這些生活活動也是兒童接受教育的一個重要切入點,他們能夠通過教師的指導和講解了解這些生活活動的基本規范,掌握基本的生活節技能,因此抓住這個重要環節,不失時機的引入民俗文化課程內容,是開發該課程的重要突破口之一。例如民俗文化中關于飲食文化的部分也可謂豐富多彩,因此這些飲食文化就可以在兒童生活活動中的用餐部分相結合,例如兒童在用餐前喜歡用筷子敲擊碗、盤等餐具發出聲音,取悅于耳。但是這些嘈雜的聲音破壞了安靜的用餐環境。而且在古代民俗文化中對于用筷子敲碗這種行為是非常忌諱的,因為只有乞丐在乞討的時候才這樣引起施主的注意,父母不希望孩子像乞丐一樣,因此也就非常忌諱孩子敲碗。用這種民俗文化來規范現代兒童的用餐習慣不僅有利于創造良好的用餐環境,而且還將民俗文化課程潛移默化的轉移過來,其思路非常可取。
四、總結
綜上所述,現在學前教育中融入民俗文化課程對我國教育和文化發展具有雙重意義。首先這些優秀民俗文化本身具有較強的教育意義,他們能夠對學前兒童世界觀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同時民俗文化的傳承也應當從娃娃抓起,學前兒童對這些民俗文化的學習和了解將成為中華民族傳承優勢文化的一條重要途徑。為此在學前教育當中應將民俗文化融入整個教學過程當中,并且對融合的方式和理念還應當結合時代因素給予必要的創新發展。文化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我們在繼承民俗文化的過程中也應當遵循這一規律,從學前兒童生活和學習的每一處細節著手,將民俗文化潛移默化的引入到學前教育當中。
作者:石賢磊 單位:成都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58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