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科教育技術論文
一、精心備資源:搜集和整合多媒體資源,創設學習情境
1.導課多媒體資源選取:有利于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質疑
根據物理學科特點,物理知識源于生活,而又運用服務于生產生活。而物理學科新課程理念著重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是從質疑起始的。所以在導課中可以運用圖片、動畫、音樂與視頻等形式,創設問題情境。從相關知識的生活現象、物理故事、物理實驗等入手搜集選取材料,激發學生質疑。例如:《聲音的特性》一課可以搜集《春江花月夜》純音頻作為導課素材,在《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這一課中,可以搜集有關龍卷風的視頻作為導課素材等。
2.自學合作釋疑環節多媒體資源選取:有利于學生完成教師預設的自學指導問題,幫助學生釋疑
在“四環節循環”教學模式中,合作釋疑環節由教師針對本節教學目標預設每循環學習指導問題,編制學案;學生根據課本文本素材、實驗、多媒體等學習資源自主、合作解決問題。因此本環節的多媒體的資源選取應是針對問題的文本、圖片、視頻等學習資源,并且是課本文本學習資源、演示實驗或分組實驗學習資源的補充,不能以現代教育技術的仿真實驗代替教師的演示實驗及學生的實際操作,應有利于突破重難點。如在《變阻器》一課可以搜集變阻器的構造和動態連接的動畫資源等。3.展示評價環節的多媒體資源選取:有利于教師對知識點匯總的展示。學生對合作釋疑環節的問題處理結果的展示,教師在評價環節應做精當的點評并對該環節的知識點進行匯總。此時資源的選取根據需要針對知識點內容,可以是文本、知識脈絡圖等。
二、定位在“輔助”:現代教育技術在物理“四環節循環”課堂的立足點是“輔助”,教師運用時應該適時適度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所以選取多媒體素材的整合應以“輔助”教學為立足點。調研發現,部分物理教師制作的多媒體課件只是在形式上符合“四環節循環教學模式”,課件結構非常完整,操作性強,但教師使用后教學效果不好。原因是教師在課堂中沒有充分發揮主導作用,過于依賴現代教育技術,不能展現教師的主觀能動課堂設計,“隸屬”于課件,課件的“輔助”變成“統領”,自始至終處于被動狀態,這就談不上以學生為主體進行教學。如把四個環節內容制作進課件,按順序演示,教學中并沒引導學生進行四個環節的學習活動;又如自學質疑環節不能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資源創造問題環境;還有把自學指導的學案內容放入課件,分頁播放時一帶而過,學生無法記錄自學需要解決的問題等。多媒體課件的結構可以做得比較松散,只提供導課資源、學習資源、知識點展示或課堂訓練題,創設學習情境。內容比較多的自學指導的學案可以選取紙質媒介,如課堂練習冊、印制學案等,不應制作入課件,因為不方便學生記錄。課件內在的結構聯系并不重要,這樣的課件可能看起來沒有成型,但教學是動態的過程,教學效果的好壞是以能否有效達到時教學目標為尺度衡量的,在使用時,把握住“度”,要給學生看、聽、想、做留足發揮的空間,充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最終實現多媒體技術與物理教學的有效整合。
三、綜合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打造四環節循環教學高效物理課堂
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中,除了應用多媒體課件外,還可以運用實物展臺輔助教學。例如:
(1)不方便觀察現象的演示實驗,老師可以在展臺上進行實驗;
(2)在展示評價環節,對于學生問題處理結果展示,實物展臺可以發揮很大優勢,把學生自主合作學習得出的結論以文本、圖片、實驗等方式,通過實物展臺展示給全班學生,引導全體學生進行評價,使得“四環節循環教學模式”更高效。現代教育技術輔助教學促進了教育教學的發展,推動了傳統的教學方式和手段的改革,為新課程改革提供了有利的輔助手段。如何提高我市現代教育技術在“四環節循環教學模式”中的應用水平,打造現代教育技術環境和新課程改革下的高效課堂,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效益,需要我們繼續在實踐中不斷探索、改進和完善。
作者:劉曉莉 單位:永城市教體局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59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