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培養
我國傳統的教育理念是以培養學生的知識水平為主,但是只有知識的人才已經逐漸滿足不了國家的發展需求。因此,在對學生進行知識教育的時候,應將重點放在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方面。發展是事物不斷更新的過程,能夠推動事物正向的變化,教育行業也是如此,對學生的思維能力進行培養,是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一部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主要應從四方面入手:一是“舉一反三”的思維能力,二是“探索”思維能力,三是“創新”思維能力,四是“疑問”思維能力。
一、“舉一反三”思維能力
首先,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要先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在高中政治教學過程中,首要的目的就是將“理”教給學生,使學生能夠“明理”,從而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而若想讓學生“明理”,教師就應在課堂學習中提出更多的實例,供學生參考,使學生能夠在日常生活的小事中明白道理。同時在舉例論證道理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即“舉一反三”的能力,使學生能夠利用一個生活實例展開更多的探討和思考,從而得出更多結論。例如,在講授人教版政治教材中的“文化對人的影響”一課時,如果教師只是將側重點放在教材中的知識點上,學生可能體會不到文化對人影響的真正含義,如果教師將實際生活中的例子融入教學之中,從人們的交往方式、思維方式及實踐活動等方面進行論證,比如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為孝道文化,孝道文化一直影響著民族的發展,這就是文化對人的思維方式所造成的影響。在課堂上,教師針對課堂學習內容舉例之后,還應讓學生根據例子思考,得出自己的結論,并想想在生活之中看到過哪些文化影響活動的現象,這樣既能夠將課堂學習內容與實踐相結合,還可以讓學生在思考實例的過程中發散思維,達到培養思維能力的目的。
二、“探索”思維能力
探索是感知世界的主要方式,人的一生都在無窮的探索之中,課堂學習也不例外。高中學生面臨著未來嚴峻的選擇,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之下,背負著巨大的壓力,尤其是高三年級的學生,幾乎全部時間都用在學習主科知識上。但事實上,這樣高強度的學習方式是不利于學生整體發展的。學生被繁重的學習任務壓著,基本失去了探索的能力,而失去探索的能力,就是失去了善于發現的眼光,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失去自主思考的能力。所以,學生無論是在學習中還是在生活中,都要把探索知識、探索真理、探索世界作為主要的目標。而教師則應該幫助學生探索,并鼓勵學生探索,使學生能夠在學習中探索,在探索中培養思維能力。
三、“創新”思維能力
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創新能力是不可多得的優點,這種優點既是與生俱來的,也是后天可以培養的。學生也應具備創新思維能力,為以后步入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政治學科的主要任務是從精神層面來改善和塑造學生的人格,人格的培養離不開自身思維的支撐。例如,在學習馬克思主義和列寧思想等一系列政治體系時,應幫助學生理解政治理論體系的內涵,并幫助學生在學習中樹立思考的目標,讓學生去自主、獨立地思考,在先進的理論體系之中獲得更多的靈感,從而實現思維的創新。
四、“疑問”思維能力
政治理念要求我們辨證地看待事物和問題,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許多問題都不僅只有一個答案,因此,在得到所謂的正確答案時,學生應提出更多的疑問。教師可以設置問題,并讓學生在討論中得到答案,同時還要有人提出疑問,推翻答案。例如,美國北部地區的一處草原自然保護區為保護當地的野生馴鹿,驅逐了草原上的狼,在將狼驅逐之后,鹿群沒有了憂患意識,變得萎靡不振,缺乏朝氣,當地的動物保護協會沒辦法,只好將狼又重新“請”回來。這個案例具有兩面性,一方面是動物保護協會為了保護鹿群,將其天敵驅逐;而另一方面,驅趕了狼,破壞了當地的食物鏈,嚴重影響了鹿群的長遠發展。可見,事物都有兩面性,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需要尊重事物的兩面性,并善于提出疑問,才能在根本上解決問題。
五、結語
當代的素質教育要求學生不僅要具備專業知識,同時,還要具備靈活的思維,在政治學科的課堂教學之中,思維能力的培養也尤為重要。應更多地對學生的思維能力進行培養,使學生能夠具備自主發散思維的能力,提升學生的整體素質水平,才能使學生具備更強的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
作者:王悅 單位:江蘇省揚州市新華中學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65189.html